专家:如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新得主的理论炒股
如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新得主的理论炒股
作者|崔传刚:财经作家,曾翻译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作品《逃离不平等》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对于行为经济学我们其实并不陌生,而诺奖也不是第一次将奖项颁给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早在15年前,泰勒的良师益友卡尼曼就获得了诺奖,而在几年前,成功预测金融危机的《非理性繁荣》作者罗伯特.席勒也分享了这一殊荣。这也包括即属于行为派又可以按其他归类的阿克罗夫和托马斯谢林。
行为经济学的历史很长,但最近这些年频繁受到关注,除了学科本身的成熟,其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也是重要因素(试想如果博弈论只是一种游戏理论,那么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吧)。这种应用,往大了说可以提前为金融危机这样的全球灾难做预警;往小处说,增加幸福感,而且它能帮我们赚钱。
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行为经济学能帮我们赚钱。
行为经济学其实可以说是起于对正统经济学的叛逆。传统的经济学有一个简单粗暴的理性人假设,即认为人是可以高度理性超级理性不受情感影响的。但是与心理学相关的行为经济学却从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现实中发现了破绽,因为如果人真的可以完全理性,那就不会完全漠视现实,疯狂的追逐从郁金香到公司股票在内的各种泡沫,股灾恐怕也不会出现。
换做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因为人的理性有限,所以市场并非会和另外一派学者所说的,是有效的。因为市场如果是有效的话,每个人的投资收益就不会有差别,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有人赚钱有人亏,而且亏的永远比赚得多。
行为学派从各种实验和真实金融市场中总结出各种典型的有限理性表现,比如过分自信(觉得自己炒股水平比别人高),羊群效应(追涨杀跌),损失厌恶等等。这些行为表现长期存在,即便可以减少也无法消除,理性不是人类的常态,有限理性才是,泰勒甚至警告我们说:相信人类会完全理性行事本身就是疯了。
如果我们相信行为学派的这些判断,那么我们就会知道,我们能够抓住各种不理智的表现,逆势而行,我们就有可能赚钱。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大空头》这部根据刘易斯作品改编的电影。在电影中,主人公发现整个金融市场进入了非理性状态,于是坚决做空,最终赚得大钱。这个故事,是根据华尔街的真人真事改编的。
巴菲特堪称行为金融大师。他说: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别人恐惧时要贪婪,就是抓住了人类容易情绪波动反应过度这一行为特性。2008年,当全世界金融机构陷入哀嚎时,他出手买入了高盛的股票,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今年的诺奖得主泰勒也不只是纸上谈兵,早在十余年前他就联手别人成立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把行为金融的理论用到了实践中。他的投资哲学就是人总是会犯错,他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错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能活十几年,自然是回报不错,如今他管理的资金超过80亿美金。
行为学派寻找时机的方式,一方面当然要靠敏锐的观察,但也离不开历史数据监测,因为人类的非理性行为,都会在数据上有所体现。席勒的研究就十分倚仗历史数据,他甚至还自己编制了房价与股市市盈率方面的指数。
也许就像共产主义导致了资本主义的改进,行为学派的研究以及对市场非完全有效的研究,实际上也改变了金融市场。大型机构对市场情绪波动有了更敏感的监测,同时也注重历史数据的观察,而机器交易的兴起,则可以更快发现市场的无序,捕捉瞬间的交易机会。这实际上有助于消除市场波动,从而降低市场的大型风险。
人工智能的兴起或许会进一步降低市场的非理性。有趣的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奠基者之一赫伯特.西蒙也是行为经济学的鼻祖之一,他也与泰勒亦师亦友。
不过,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我们还是应该牢记泰勒的那句话,永远不要相信人类会完全理性行事。而在金融市场上,这意味着永远不要相信不会有崩盘、泡沫,而对于一个熟悉行为经济学的投资者而言,你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的出现。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