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基金公司需要“亚洲模式”
香港国泰康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康礼贤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基金经理仍认为亚洲是增长的源泉。高储蓄率、有利的人口结构、市场自由化、快速增长的经济以及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常被列举为主要驱动力。
从近年香港和新加坡颁发的基金牌照数量看,这两个地区金融中心是基金管理公司想要落户,建立亚洲立足点的常见地点。这两个司法管辖区继续鼓励国际基金管理公司,定期公布新的举措方便他们移师本地。所谓的“基金护照”安排成了基金经理们当前的热门话题,各家公司设法通过扩大规模,将自己的能力高效率地带到多个市场。
在香港,持有基金管理牌照的公司数目已从2010年底不到800家,增至今年3月末的967家。这些公司并不都是全球企业,其中不乏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内地的值得注意的入市者。在新加坡,该行业已从2010年的107家公司,增至去年底的158家。
渴望进军香港的中国内地基金管理公司,是牌照申请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香港立足被视作建立离岸业务的第一步。它将让公司利用中国预期中的金融自由化,一方面让中国投资者将资金配置到海外资产,另一方面让内地基金经理——最初通过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机制——向海外投资人提供服务。
这一局面给香港的人才库带来了压力。今年早些时候香港政府宣布,除了要支持本地人才发展之外,它还将吸引国际人才来港。基金管理对香港经济的贡献被视为超出比例——与其他金融服务相比,该行业的人均贡献更大。
也许并不出人意料的是,受更多入市者前景吸引,专业顾问们正迁往这一地区,希望为一个更大的新市场(即计划在亚洲扩张的基金管理公司)提供咨询。随着他们的到来,总部位于美国的资产管理咨询公司Casey Quirk发布了一份报告,对基金管理公司如何看待该地区的新商机进行了重新审视。
Casey Quirk没有专注于近来吸引大部分注意力的牌照发放和基金结构,而是寻求确定不同司法管辖区和不同市场领域的收入来源。这种方法考虑了现有的市场格局,进而找出未来增量资金流的来源,以及基金管理公司如何吸引这些资金流。重要的是,这份报告将资金流转化为收入,为努力拓展该地区市场的新老基金管理公司提供了视角。
该报告得出结论,传统细分市场已经饱和,但新兴领域得益于较高增长和更高费用。虽然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地基金管理公司拥有分销优势,但该报告认为其投资产品有限。这似乎表明,那些愿意达成伙伴关系、帮助有分销实力的本地基金经理升级产品的国际基金经理面临着机会。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亚洲主要市场,包括中国在内,成功的伙伴关系及合资企业并不常见。它们要求投入大量的管理层关注和耐心。纽银梅隆(BNY Mellon)近期宣布退出一家中国基金管理合资公司,证明了这方面的困难。
对于国际基金管理公司来说最有意思的也许是,Casey Quirk得出结论认为,在欧美被证明成功的业务管理模式,不适用于亚洲正在崛起的细分市场。
矛盾的是,本地基金经理正在探索如何将全球最佳实践应用于当地业务。或许这些集团会相互靠拢,融汇出一条具备国际和亚洲特色的做法?这很可能归结为规模和效率问题。外包服务在亚洲已经相当普遍,技术也让跨越多个司法管辖区的运营变得更容易。不过该报告得出结论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聚合多个市场的业务,而在于地理区域上的专注。基金管理公司需要聚焦于其产品和分销处于最强地位的市场。
本文作者是香港国泰康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athay Conning Asset Management)行政总裁
译者/何黎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