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除混业限制以及放松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是缔造“花旗帝国”的两大推手,这又与鲁宾的积极鼓吹和亲身指挥密不可分
过去这一周,花旗消息频出:14日剥离旗下经纪业务公司美邦;16日,又宣布将尽快把花旗集团拆分为专注银行业务的花旗公司和专注资产管理等业务的花旗控股。
花旗“金融超市”经营模式正在土崩瓦解。
1月9日,当花旗剥离美邦的风声吹来时,备受批评的美国前财长、花旗董事罗伯特·鲁宾辞去了花旗集团资深顾问一职,并表示不再谋求董事连任。
“我没有出售美邦的意愿,我爱这项业务。”去年11月21日,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潘伟迪还在董事会上信誓旦旦,表示不愿出售美邦这颗“皇冠上的钻石”。然而2009年刚刚翻页,潘伟迪就不得不食言。出售美邦能够为花旗带来27亿美元的现金,用于补充核心资本金。
这一转变凸显了花旗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伤之深。
亏损额不断上升、对管理层信心的丧失以及对资本的渴求,迫使花旗不得不重新考虑已经坚持十年的“金融超市”经营模式,并考虑出售在危机中仍能盈利的优质资产来换取“救命钱”。
“帝国”的诞生
美邦走入花旗源于1998年的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立花旗集团。此前,旅行者集团收购了美邦经纪公司,又在1997年收购了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合并后,花旗集团抹去了“所罗门”字样而留下了美邦这一名称。当时规模创历史纪录的并购令花旗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
当时花旗的合并之举,在美开启了混业风气之先。此前,美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受到严格监管,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银行与证券业务之间建立了一道防火墙。然而面对来自欧洲和日本全能银行的竞争,以及美国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扩张的压力,美国的银行业必须变革。花旗是先行者。
时任美国财长的鲁宾,正是这一变革的幕后推手之一。
1997年,鲁宾代表克林顿政府向国会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主要内容是取消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1999年11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彻底拆除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藩篱,允许商业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从事包括证券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这令花旗1998年就进行的合并行为得到了追认。
或许是志同道合,鲁宾卸任财长后,即获邀加盟花旗集团,出任集团执委会主席,成为花旗最重要的三巨头之一。鲁宾在花旗继续推行混业经营的理念,一直大力推动花旗发展高风险的抵押贷款相关证券方面的交易,以及其他复杂金融产品的投资。
混业与冒险,最初为花旗赢得了相当高的声誉。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和反恐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1000家大银行总体盈利水平分别下挫14.9%和29.7%的情况下,花旗集团仍达到3%和4.5%的增长,显示了花旗金融体系非凡的抗风险能力。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