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拆花旗:金融帝国时代正在远去(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7日 15:38  东方早报

  隐忧早已暴露

  如果说贝尔斯登和雷曼的倒下,可以归结为投行的贪婪,那么当AIG、富通、苏格兰皇家银行都面临破产危机,再到如今花旗集团的被迫拆分,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不再是某类金融机构的个别现象。关于金融集团化模式的反思,正在引起金融界的关注。

  和其他已经破产清算或被政府接管的金融机构相比,花旗集团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庞然大物。雷曼旗下有三家商业银行,AIG每年有400多亿美元的保费收入,富通集团有近千亿欧元的存款,而花旗集团仅存款一项就达到8000多亿美元。

  然而,这些都不足以吸收金融创新业务引发的风险。人们开始反思,金融机构到底是大而全更具有抗风险能力,还是小而精更容易避开风险。

  回顾花旗集团化的历史,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去监管”浪潮的来临,美国在1980年出台了储蓄机构去监督和货币控制法案(Depository Institution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允许商业银行涉足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也可以接受个人储蓄。1998年,花旗银行的母公司及控股公司“花旗公司”并购了经营保险业务的“旅行家集团”(Travelers Group),组成了花旗集团,并提出了“One Citi”的口号。此后美国正式废除了禁止混业经营的法案。传统商业银行进入到了证券、保险领域;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也进入了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

  花旗集团的诞生,一度被认为创造了一种未来金融服务业的“典范模式”,即混业经营下的金融超市。它将传统的银行储蓄、贷款业务与新兴的证券、基金、保险、年金、理财等金融业务全部整合于一家大型金融机构旗下,像超市一样为顾客提供“一站式”的全套金融服务(One-Stop-Shopping)。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各家银行以花旗集团为蓝本,风风火火实施并购、组建集团公司之际,花旗集团却开始了悄然拆分。2002年,花旗集团把并入不久的旅行者财险业务分拆出去。

  在最初的分分合合中,花旗集团高层已经意识到了,在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对风险资本的争夺。因为,根据美国政府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风险加权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6%以上、风险加权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0%以上,才能作为金融控股集团存在。也就是说,1元钱的资本最多只能支撑10元钱的风险资产。

  按照当时的业绩表现,花旗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资本回报率相对稳定在40%以上,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资本回报率接近60%,而子公司美邦的风险资本回报率在有些年份更是高达90%以上。在支持高回报部门发展的策略下,2004年上任的CEO普林斯采取了拆分措施。为了把资本配置给资本回报率最高的业务组合,花旗抛弃了资本回报率约为10%~20%,排在最后的财险和寿险业务。然而,在关注高增长的同时,花旗却忽视了近在咫尺的风险,即混业经营导致的“争夺资本金”的高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