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瀚信资产投资总监杨晓虎

  证券时报记者 付建利

  “在投资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的是:如何合理地去承担风险,而不是回避风险,因为证券投资就是如何承担风险,获取收益。”生于1986年的深圳瀚信资产投资总监杨晓虎,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工科,之后从事过实业,然后再涉足二级市场的投资,虽然年纪轻轻就成为大型私募投资总监,但他对投资市场风险的敬畏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投资的道路上,所有人其实都在悟道,只不过闻道有先后,杨晓虎说自己从业时间还太短,他需要一段时间让自己好好沉淀,自己是什么性格,就注定了你是什么样的投资风格。杨晓虎秉持的是从产业链去寻找投资标的的方法,他尤其看好高端装备中行业集中度在提高,进口替代加快等带来的投资机会。

  价值和成长将趋于“平衡”

  今年以来,以家电和白酒为代表的白马价值股涨势如虹,而中小创则跌跌不休,杨晓虎认为,市场的分化其实在去年9月份就发生了。去年9月份之前,创业板走势比主板要强,9月份之后,尤其是国庆节之后,主板的走势就开始强于创业板。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监管层对忽悠式重组股监管的加强,挤压了创业板股票过去最大的投资逻辑,并且一直持续至今。如今,很多人觉得A股会逐渐港股化,杨晓虎觉得也不尽然,纳斯达克市场的估值水平就普遍高于道琼斯,投资者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大家不能在以前给成长股动辄80、90倍甚至100倍的估值,而现在30倍的估值都不愿意给!”很多人说市场总是对的,杨晓虎说这话其实不一定对,主要看投资理念,他个人认为市场是由人组成的,是人就会犯错,羊群效应只会不断放大这种错误。成长股经过一段时间的挤泡沫之后,目前未必是重仓的时期,但已经是建仓的好时机,投资者不能以板块来定论市场,而应该以公司的质地作为投资依据。

  杨晓虎认为,A股市场最终还是会走向平衡,然后再分化出来。价值股和成长股都应该重视,未来投资更比拼的是研究能力,以及如何在产业链找到好的投资标的。价值股偏重于大市值股票,已经是行业龙头,公司的行业地位大于成长性,不可能以40、50倍的PE去买这样的股票。

  简而言之,白马价值股的上涨,是市场低风险偏好、资金结构和监管层政策变化的情况下,共振出现的局面。但一旦估值与企业成长性不相匹配,就会发生多杀多的情况。以前,成长股长时间跑赢价值股,目前这种市场现象也是对过去极端行情的纠正。从国外市场的统计看,成长股也是跑赢价值股的,另外价值股估值体系一旦上去了,就很容易随业绩波动而波动。后市价值股和成长股会逐步趋向于“平衡”。未来投资还是会回到选质地优秀的龙头公司上来。

  2013年,杨晓虎曾买入一只乳业股,当时估值只有20倍左右,但买入之后一直下跌。这就让杨晓虎纳闷了:20倍的估值怎么还下跌。而且居然会跌到12、13倍的水平?杨晓虎后来才意识到,做价值投资不是估值低然后就买入并持有,还要看成长性。此后,杨晓虎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越来越看重了,毕竟有成长的大多有价值,但有价值的并一定都成长。

  去寻找细分行业的龙头

  杨晓虎最看好的三个领域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就装备制造来说,下游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3C、手机产业链从以前需求端的变化,转化为创新的变化、品牌结构的变化。手机的销量(需求端)变化并不大,但快充、OLED、双摄像头等供给端的变化却非常大,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升着手机产业链供给端的变化,从而不断创造需求。这个过程会诞生太多的投资机会。

  以智能制造来说,上游供给端在收缩,国产工程机械的市占率在不断提升,通过供给侧的收缩,行业集中度在提升,工程机械行业的周期性未来会变弱,而固定资产投资会平稳下来,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必将带来企业毛利率的提升,而外资工程机械企业在国产企业的进攻之下步步退缩,工程机械行业呈现出“需求端变化不大+供给端收缩+行业集中度提升+企业毛利率提升”的格局,而这个行业暂时又没有潜在的竞争者,国产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就存在较大投资机会。

  再比如进口替代,杨晓虎主要看好3C、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工控等行业。中国的制造业要转型升级成功,进口替代的机会才越来越多,制造业容纳的就业人口在8000万以上,创造的产值占GDP的25%左右,一旦转型升级成功,衍生的投资机会不容置疑。

  此外,杨晓虎认为,节能环保的压力带来供给端的收缩,以钢铁、煤炭、有色等周期性行业为代表,但这不是供给端和需求端共振的过程,供给端在收缩,需求端并没有放大,这也决定了大宗商品涨价不大可能持续。而就环保产业来说,小公司成本高,天然不具备与大企业竞争的能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如此,中国和日本做新能源汽车都比美国早,但为什么只有美国诞生了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汽车巨头企业?这个行业如果从低端做起,就很难做出品牌。汽车取代马车,就是从高端人群开始的。

  做好投资的三大因素

  以杨晓虎的眼光来看,要做好投资,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因素:1.超越常人的非对称信息(当然不是所谓内幕消息,而是通过研究提前感知和挖掘到),然后去做尽调,对产业链有深入把握;2.要有超越常人的心理素质,做“价值+成长”的投资;3.学会忍耐,因为买入之后股票很可能面临下跌。

  光练把式不行,让我们来看看杨晓虎是如何去挖掘个股的。杨晓虎说,他毕业后第一家单位就是中联重科,这给了他做实业的宝贵经历,而看霍华德·马克思的《投资最重要的事》,让他对风险的认识进了几个台阶。

  2013年,杨晓虎买过一只电梯股,电梯其实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但杨晓虎的投资逻辑是:电梯行业国产替代的空间很大,而且他买入的这只电梯股,市占率不足10%,当时和万达签了供货协议,这对品牌是个很大的提升,同时也说明这家企业的电梯产品质量得到了万达认可,再加上这家企业的管理层执行力很强,后来这只股票的确给杨晓虎带来了不错的回报。

  再以一只轨交公司股票为例,这只股票2016年初开始下跌,一直跌到估值在30倍附近,当时市场对这只股票的下跌几乎形成了一致预期,因为这只股票主要是和高铁的行业景气度紧密相关,当时高铁投资不及预期,高铁板块整体跌幅较深,但杨晓虎经过调研后发现,这只轨交公司股票市占率超过50%,公司主要生产的是动力电车的门,当时城市轨道交通增速很好,轨道交通里动车的门60%是由这家企业提供的,也就是说,这家轨交公司股票的成长性主要来自于动车而不是高铁行业,除此之外,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有所涉猎。这只股票后来的表现,理所当然地印证了杨晓虎的判断。

  杨晓虎最近一年还挖掘了一只创业板牛股,这家公司处于“产能扩张期+订单增长期+新产品投放期+毛利率提升”的状况,下游客户主要集中在3C、汽车、家电等行业。去年三季度开始,汽车的销量很好,房地产也增势迅猛,除了这两个行业以外,还有哪些细分行业受益呢?杨晓虎挖掘到了主营为注塑机、压铸机的这家创业板公司,今年以来,在创业板整体下跌的情况下,这只创业板股票反而逆势上涨30%以上。

  “要挖掘到牛股,最终还是要赚研究的钱,你要对整个产业链有清晰的认识,而不是单单局限于少数几个行业,下游需求端、上游供给端,都要去了解。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把握数据的严谨性、预期差、催化剂等因素。”杨晓虎说,选出的股票一定要符合产业逻辑,要从多维度去思考。投资是多维度的,研究也应当是多维度。

  研究员的大量工作是看清产业现状、发展方向、挖掘价值。核心就是找出最贴近产业发展方向的逻辑,并有预见性地提示投资机会。但杨晓虎注意到近两年时间,很多当时的明星股大家有100个理由去坚定买入,如今大部分都失去了当时的光环,最后都逃不过因为一个理由卖出:亏损割肉。这其中除了宏观环境和流动性影响外,更多可能还是公司本身质地问题。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大多数梦想是难以实现的,只是愿意去相信,受到自己喜好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在股票上涨时,总是乐于相信,为自己的买入找借口而已。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胜于易胜,而是侥幸险胜,并且这险胜也不是因为研究创造的,而是运气或其他更多未然因素,这种险胜不如失败,毕竟失败还能总结经验,而这种险胜只会不断放大自己的缺陷。

  杨晓虎认为研究与创造收益并没有十分的因果关系,因为行业研究仅仅只是证券价值挖掘的一个维度,或者说是最有可能把握的一个维度,更重要的是股价与证券价值有可能存在长期的背离,但是没有坚实的行业研究基础却有可能带来无穷风险,如同钢丝绳上的舞蹈,险胜带来的是欢呼喝彩,一旦失足就是万丈深渊。

责任编辑:梁焱博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