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都需要加强合作以应对未来国际能源供应格局的可能变化。中俄能源互补性是能源合作的基础,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符合两国利益,尽管有短期的问题,但长期深入合作或不可避免。
我国传统的能源安全战略观基于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快速上涨。而美国“能源独立”的趋势,以及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和能源基本面的质变,需要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宏观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问题。
⊙林伯强[微博]
2014年5月21日,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一份期盼已久的为期30年、总价值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长期供销协议。大量的讨论聚焦于协议中的购气价格,主要原因在于价格问题导致了中俄谈判久拖不决。然而,这份协议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协议内容本身,可视为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协议的签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俄双方在能源领域的迫切需求。协议的短期意义是:对中国而言,雾霾治理迫切需要俄罗斯提供清洁的天然气。对俄罗斯而言,则需要尽快向西方国家证明,对其的经济制裁的影响将十分有限,因为可以很容易找到天然气的其他买家。长期而言,该协议有助于推动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包括石油、煤炭、电力等。因此,该协议对中俄两国来说是双赢的。
俄罗斯拥有十分丰富的能源资源。俄罗斯的天然气国际贸易量占全球第一,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43.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探明储量的35%,天然气开采量达4874亿立方米,出口量1627亿立方米。因此,俄罗斯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中有比较大的话语权。2013年俄罗斯占中国原油进口排名上升至第三,中俄两国的合作包括协议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交换,从2011年起20年内每年从俄罗斯获得1500万吨石油供应,俄罗斯将建设“斯科沃罗季诺—漠河”输油管道。今后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将更加多元化,包括合作模式方面。中俄石油合作将不局限于石油供应,还拓展到未来参与石油开发、加工和销售。
美国能源独立的启示
最近国际能源署预测,得益于页岩油的蓬勃发展,20年后美国将可能实现“能源独立”。美国正在转变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角色,而中国将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能源外部环境。考察美国的石油生产和“能源独立”状况,探索未来世界能源格局,有助于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我国传统的能源安全战略观基于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快速上涨。而美国“能源独立”的趋势,以及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和能源基本面的质变,需要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宏观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问题。
由于美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只有石油需要大量进口,所以石油独立是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重心。美国目前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国际油价绑架(稳定国际油价),未来美国一旦“能源独立”,意味着国际油价对其国内宏观经济影响减弱,同时随着美国石油战略布局收缩至环大西洋区域,其外交政策(尤其是中东政策)是不是更加灵活?其外交政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将如何通过对能源贸易的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在此背景下,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应对策略需要多方面考虑,提前布局。其实选择也不是很多,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能源进口多元化来分散风险,和通过调整国内外能源供需策略来尽量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在供应侧,一是尽可能进行能源进口多元化,应进一步拓展同俄罗斯和中亚的油气合作,同时试图通过中亚从陆上打通与中东对接的通道,减少对中东和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二是在国内寻找石油替代(如电动汽车)。在需求侧,需要尽可能抑制国内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这涉及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因此,中俄能源合作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重要环节。
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很强互补性
中俄两国在能源资源和能源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它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和第二大石油及其制品出口国。能源出口额占其全部出口总额的约70%。因此,能源出口量的下降将对其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由于需求增速下滑,传统欧洲市场在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中的份额趋于下降。此外,美国页岩气繁荣可能会使其放松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禁令。上述两方面刺激了俄罗斯加快为其能源产品寻求潜在买家。另一方面,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新兴市场。毫无疑问,中国是能源市场上最具潜力的买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能源的强劲需求增长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且也有助于稳定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这一战略意义在欧洲经济增长减缓、美国天然气革命导致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销售下滑的背景下更显得突出。另一方面,最近的乌克兰冲突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也给俄罗斯的天然气销售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从中国的角度看,中俄能源合作有助于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持续、稳定供给。因此,中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从中短期看来,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以支持大气污染治理。过去3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引发了公众对空气质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2013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内重拳治理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治理的重点地区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
在中国,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而改善能源结构是解决空气污染的优先措施。这很好理解。实际上,该计划的重点是减少中国东部地区的煤炭消费量,例如,中国政府已经禁止在东部地区新建燃煤发电厂。东部地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能耗新增量占全国能耗新增量的比重较高。因此,控制该地区的能耗增量有助于控制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从能源消费结构上看,煤炭消费量约占一次能耗总量的66%;燃煤电厂提供全国电量的约75%。因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然而,水电的发展潜力已十分有限,而其他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的比重太小而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核能可在较大程度上替代煤炭,但其技术的完善和发展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由此,随着中俄天然气协议的执行,低排放量的天然气有望在不远的未来替代约5个百分点的煤炭消费量。
更为宏观和长期的看问题,中俄天然气协议对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中国的能源进口安全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基本且关键的前提:一是能源进口来源地应保持基本稳定,二是能源运输通道是安全的。俄罗斯显然满足上述条件,它是稳定的且与中国陆地毗邻——不存在通道安全问题。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在上升。2013年,中国进口了约3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8%。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80%。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35%,但增长迅速。中国为保障能源安全,需要采取“进口多元化”的策略来分散风险。当前,中国的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中东(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和阿曼等)52%,非洲(主要是安哥拉、苏丹)23%,前苏联地区(主要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10%,南美地区(主要是委内瑞拉、巴西)7.2%,亚太地区2.3%,以及其他地区。由此可见,中东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石油来源地,但是该区域近年来局势动荡,直接影响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与此同时,约80%的原油进口量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这被视为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俄能源合作有助于降低进口风险,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
中俄天然气协议是中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重要一环,基本完成了中国天然气通道的“四角战略”(西北、西南、东北及海上通道)。该“四角”通道具体如下:西北(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中-缅天然气管道),东北(中-俄管道)以及东海通道(LNG进口)。四大通道将保障中国天然气来源的多元化,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同时,能源通道布局的形成有利于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使能源进口的渠道、来源和种类多元化。
中俄合作将扩展到其他能源领域
中俄能源合作将会进一步扩展到其他能源领域。在该协议之后,另一条规划中的输送能力达300亿(立方米/年)的中俄天然气管道可能也会尽快得到落实。天然气合作将会成为未来中俄罗斯能源合作的重要方面。除了油气,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将会扩展到其他能源领域,包括电力、煤炭、核电、甚至能源设备等各个方面。
目前,俄国INTER统一电力公司计划向中国出口电力,向中国输送电量将逐步提高到每年600亿千瓦时。该项目计划在俄罗斯境内建设总装机容量达10800 MW的发电项目和3400公里长的交直流电网,国家电网[微博]公司将参与俄罗斯的电网改造工作。另外,俄罗斯联邦电网公司还和国家电网在2010年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在提高电网设施运行的效率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推广新技术方面开展合作。
中俄还力图共同解决俄煤向中国出口的基础设施问题,俄愿扩建包括瓦尼诺港、东方港和波西耶特港在内的项目。2009年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实现在开发煤炭资源、通过海运和铁路运输提高对中国的煤炭供应等方面的战略合作。INTER统一电力公司与神华集团合作,计划在俄境内建设一个煤炭液化和煤炭合成液体燃料的工厂。俄公司同中国采矿和出矿设备生产商的合作也在不断扩大。2009年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的企业共采购了约1300万美元的中国产设备。
核能领域方面,中俄两国的合作项目主要是田湾核电站的建设。田湾核电站地点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田湾。一期工程是两台装机容量106万千瓦的机组,都已于2007年投入商业运行,远期规划是800至1000万千瓦,将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核能发电站。2008年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签订了备忘录,双方将在中国合作建设一个包括两台800MW机组的核电站,每个机组包括一座BN-800快中子反应堆。
能源合作基本上还是谁更需要谁的博弈
当然,中俄能源合作不容易,现实中有许多问题,过去进展也相对缓慢。虽然,中俄能源互补性强,但是,能源合作基本上还是谁更需要谁的博弈,而不完全是简单的商业行为。
首先,中俄双方关于天然气管道铺设线路的问题争执多年。俄罗斯希望在给中国东线输气的同时,能够利用分支输到日本,韩国,以形成中日韩三方的制衡,并利用这种制衡关系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中国则希望能够建立东西两条稳定的输气管线,获得稳定的气源,以实现供应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外依存度过高带来的风险。
第二,中俄能源合作矛盾的关键还是体现为价格之争。天然气价格因素一直以来都是中俄天然气合作的主要障碍。俄罗斯一直希望能够以出口欧洲的价格卖给中国,而中国方面坚持较低的价格的态度也很强硬。除了天然气之外,双方在电力出口价格方面也一直存在分歧。利益所在,这个问题不可避免,但不是不能解决。
此外,其他问题还包括:首先,俄罗斯可能不希望对中国能源消费市场有过强的依赖,而中国与俄罗斯合作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能源进口过于集中的风险,与俄罗斯的合作同样有对外依存的风险。其次,企业方面,对于双方国家战略做出的决策没有执行激励,这是由企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不一致所造成的。企业更关心合作带来的利益,而双方国家关注更多的是能源政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好处。再次,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还不成熟,这个可以在今后合作过程中得到解决。最后,中俄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多集中在传统能源领域,在新能源方面双方缺乏火花。
当然,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众所周知的价格问题,两国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模式尚不成熟,但这可通过加深理解和合作而逐步得到解决。中俄都需要加强合作以应对未来国际能源供应格局的可能变化。中俄能源互补性是能源合作的基础,两者之间由于相互需要而进行的能源合作,无论目前有多少障碍和困难,在今后合作中都可以通过磨合得到解决。比如说中俄可以采取更加开放的合作,通过合资的模式,俄罗斯出资源,中国出市场,共同盈利。因此,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符合两国利益,尽管有短期的问题,但长期深入合作或不可避免。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