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投资快报》 见习记者 徐文健
7月23日下午,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表示,为鼓励扩大内需、拉动房地产消费,将对住房公积金缴存者首次购房给予公积金贷款支持。这令市场哗然。次日,国务院派8督查组赴16省市检查房地产调控落实情况的新闻被挂上中国政府网。房地产调控的博弈依然微妙。
公积金贷款放松 人才购房有补贴
南京市政府此次政策提出,将加大公积金政策对首次购房和保障房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低收入户、住房困难群众安居保障力度,积极争取南京列入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对住房公积金缴存者首次购房家庭给予公积金贷款支持。
此外,今年下半年,南京要加大对中低价商品房的供地力度、建设力度,保持房地产稳定发展。同时,南京市要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今年年底前,将发放10-20亿元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确保年底8万套保障房具备分房选房条件。
与此同时,积极支持人才住房消费,入选“321”计划的人才,正常缴纳公积金的可优先享受公积金贷款;首次购买自住商品住房,视同南京户籍,并可按五年内个人所得税市以下留成部分给予购房补贴。
专家认为,南京政策是在不放松投资需求的前提下明确支持刚性需求买家,对于科技类人才的住房补贴,同样没有超过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应该给予支持。“限购限贷是中央政府调控的红线,只要不突破红线,那么刺激政策应该得到允许,就像之前的扬州新政”。
业内人士认为,新政中提到的入选“321”计划的人才的购房补贴,就南京政府而言,实际上,财政分成两块,一部分上交,一部分地方政府留用,而地方政府留用的比例大概是40%,这样算下来地方政府能够给予的购房补贴不会很多。
政府频推土地
自7月以来,楼市回暖,土地也开始变热,南京政府在土地出让上也频频出手,仅仅在7月就已经推出51块地。6日、13日南京市国土局共预告10幅土地之后,17日,南京市国土局再次预告41块土地,总出让面积达230万平方米。这一天的土地供应量,就达到2011年全年卖地量的一半。这也表明南京政府迫切希望促进房地产消费。
官方回应非“救市”
在房地产调控博弈微妙的时候,南京的新政显然引人瞩目,舆论哗然。
昨天,江苏省住建厅人士得知南京新政后表示,南京目前出台楼市“救市”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方面,此时“救市”与中央调控精神相违背;另一方面,上周江苏省刚刚重申了楼市调控工作。
南京市房产管理局副局长郭宏定昨天强调说:“绝对不是救市。”南京将会继续严格、认真地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他表示,此次涉及到的住房消费政策,完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符合限购、限贷等有关方面的内容,不存在突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问题。
南京市住建委通过南京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南京发布”对此进行了公开回应。回应中称新政策是对以往政策的延续,南京市政府并未放宽限购政策。南京市住建委表示“南京市政府将坚决贯彻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对调控政策的执行决心不变,方向不改,力度不减。
未触及限购底线或能“准生”
在南京地产新政公布后的次日,国务院派8督查组赴16省市检查房地产调控落实情况的新闻被挂上中国政府网。是巧合还是别有意味?十天前,珠海取消“双限令”刚刚夭折,南京市的救市政策会不会重蹈覆辙?
实际上,就在十天前,一则珠海取消楼市“双限令”的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珠海市住建局决定将限购范围由此前的香洲主城区调整为东起梅花路与情侣路交界处,北到中珠交界线,西到前山河,南到海岸线。从地域上看,缩小了近一半的面积。
然而,当日晚间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对外表示,珠海楼市“双限”政策维持不变,仅仅五小时,珠海“双限”松绑便胎死腹中。
对于此次南京出台的房地产刺激政策,资深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政策是在不放松投资需求的前提下明确支持刚性需求买家,对于科技类人才的住房补贴,同样没有超过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应该给与支持。
“如果人才的概念松动了,能享受优惠的人群扩大了,才能怀疑新政松动限购。但如果是对真正的人才给予优惠,那是值得鼓励的”,合富辉煌首席市场分析师黎文江指出。
黎文江认为,虽然目前中央对楼市调控三令五申,地方政府是不会轻易触及限购底线的,目前南京的新政也并未真正松动限购,或不会被中央叫停。
满堂红高级研究主任肖文晓则认为,南京新政虽然实质利好不多,但鼓励刚需的意味十足,从这一意义上讲,地方政府释放的救市心切的信号,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当地购房者积极入市。
世联地产(微博)首席市场分析师吴志辉认为,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场遇冷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造成极大影响,目前地方政府普遍压力很大,一些三四线城市更面临财政赤字,在这样的情形下通过松绑房地产市场刺激土地市场的冲动很大。
“目前国家宏观经济下滑势头明显,我认为中央政府应该在去投资化的同时,鼓励刚需与改善型买家入市,这样既有利于减缓经济下滑的速度,也不会导致房价出现大幅上涨”,韩世同认为。
发自《投资快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