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暗战创业板(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5日 15:31  《融资中国》

  除了净资产收益率,他还谈到了年均复合增长率。“从国际经验来看,初创企业主要是看成长性,也就是年均复合增长率。”曾鹏森认为,由于创业板风险太大,投资者必须有得到超额回报的诱惑,才能下定决心进入这个市场,“在香港创业板最热的时候,申报企业基本上都能够保证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因此这个并不算高。在我印象中,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中,复合增长率最高的可以达到70%。”

  从英美法和大陆法的比较就能够看出,纸面上的规定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证监会只能从各方面全面着手。因此,证监会要求创业板上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和投资收益,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如果创业板上市企业在上市前进行了出售物业的融资活动,毫无疑问能够让财务报表显得更有吸引力。但是严格来说,这样的繁荣是虚假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证监会显然希望企业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的就是企业最基本的,能够通过主营业务赚到的钱。

  最后,证监会的文件没有明确界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之间的差异,给那些炒作概念的企业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曾鹏森的意见是,“评估初创企业的无形资产可能是最为难的事情,利用折现方法计算出来的无形资产价值几乎没有办法用作投资参考,我认为创业板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比资产负债表要重要很多。我最看重那些有现金流入的企业,而不去管它们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多少。”

  创业板究竟影响谁

  在原先的格局下,企业常常要在上市之前进行私募,在充实资本金之后再到市场进行公开募资活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向上,中国主要的金融城市活跃着数不清的投资机构,它们都指望能从创业板中分一杯羹。

  但是曾鹏森的说法可能要让他们失望了,“原来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少,给了国内一些从事Pre-IPO投资公司很多机会。现在准备上市的企业多了一种选择,我可以选择不接受基金的钱,直接到创业板去融资。那么投资公司为了得到项目只好提高报价。”如果真如他所言,准备上市的企业都在做两手准备,准备创业板上市的同时也和那些投资公司进行谈判,从私募基金的口袋可能就会被掏出更多钱。

  这样一来,投资公司不仅难以依靠创业板发大财,还会因此而非常被动。“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曾鹏森谈到了明星公司还是有其竞争力的,“我想小的、尚未形成品牌化的基金会遭遇最大的冲击。因此一些大的基金,比如说华平和红杉,它们能够提供的增值服务很强。有了他们的帮助,企业得到的不仅是钱,还可以系统地完善企业财务情况,优化债务,甚至携手这些大基金重新塑造品牌,开拓市场。”也就是说,创业板上市企业也在寻找明星投资公司,毕竟成立不久的它们力量不强,也需要成熟经验的帮助。

  “如果能找到,这些企业还是会选择先私募再到主板上市。”曾鹏森谈起了明星效应的优势,“而且这些大基金也不用掏更高的溢价。”

  不仅是知名基金,国内大型券商,比如已经拥有直投业务的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也有着非常强劲的实力来抢占这块市场,曾鹏森也表示会关注来年券商的业绩审计,考察直投业务对于其盈利的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创业板热度多高,高盛和摩根还是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主板上的,因为那里有着更多的大企业。说穿了,创业板就是刚推出来的时候比较神秘,后来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

  散户如何分享机会

  创业板距离散户比较遥远,最根本就是因为在这个市场投资对研究能力要求很高,在创业板中沙里淘金寻找好企业非常困难。“首先必须找到有成长的行业。”曾鹏森认为有着强劲需求,市场可能快速扩张的行业才是有价值的行业,“这就要求有很强的研究能力来了解市场,这不是散户能够做到的。”

  其次就是对企业进行估值。但是创业板企业的估值也和主板企业非常不同,因为成熟企业的财务数据比较完善,业务经营也基本上已经成型了。“我认为通过一些比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和杠杆倍数来研究创业板企业很有价值,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实地调研,到现场去弄懂这些还不是很成熟的企业。”如果企业处于比较有希望的行业,企业的经营也没有太多水分,那么投资风险就比较小。“我始终先谈风险,就是因为创业板中间风险实在太大。”经历过香港创业板兴衰荣辱的曾鹏森谈起创业板确实感慨良多。

  但也不是说散户就不去投资创业板,香港散户的投资会通过专门的基金公司进行投资。但必须指出的是,创业板基金的投资风险要大大高于针对成熟企业的投资基金,因此股民必须要在投资前考虑好,自己的预期收益有多高,是否值得冒如此巨大的风险。

  当然,如果能够通过大的投行来进行投资,就最好不过了。“通过大投行的资产管理部进行投资最为安全。”曾鹏森这样说道,但是马上话锋一转,“它们对于客户也很挑剔。国际大投行不接受小客户的投资,投资高风险资产它们通常青睐拿大客户,最好双方之间存在默契,我觉得这种募集资金的方式有点像私人银行理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