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暗战创业板(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5日 15:31  《融资中国》

  推出创业板,建立包括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在内的,多层次的企业融资体系,是2009年中国证监会的重点工作。在2008年末,从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到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和主席助理朱从玖,再到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都曾经信誓旦旦地表示过。而且,随着时间推进,在证监会领导的讲话中,推出创业板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在2007年顺序还排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之后的创业板,已经成为了领导讲话的首要关键词。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中国股市显得有些不正常,而这种不正常可能就是创业板“惹的祸”。

  在2009年春节过后的一个星期,中国股市迎来了闪亮的牛年开门红,股市在一周之内上涨了190.58点,涨幅达到9.57%。要知道,这可是在道琼斯指数同期下跌-3.39%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按照过去的经验,投资银行从来不会放过股市上涨和天量成交的好机会。尽管证监会现在对首次公开发行进行了调控,但是就在不久之前的2008年11月,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和联合证券就利用大盘单周上涨9%的天赐良机,扎堆发行了东方电气招商地产鲁泰A开滦股份。但是现在,如此好的机会,居然发行市场一片寂静。业界都猜测,证监会目前正专注于创业板推出的筹备工作,因此对发行工作进行了调控,一切为创业板让路。

  这种说法颇有可信之处,因为走进北京金融大街证监会的办公楼里,记者处处都能听到工作人员在讨论创业板事宜。

  “在创业板出台之前,证监会都不会审核首次公开发行(IPO)和公开增发项目(SEO)。”2月11日下午,一位刚刚从证监会上报文件回来的投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原定发行项目为创业板让路”,“证监会专注于推出创业板”,如此这般的传言,早在春节之前就在各家证券公司广为流传。似乎资本市场上下都已经做好了迎接创业板的准备。

  证监会的无奈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这是古语,形容新事物降生不易。但是创业板已经孕育了十年时间,究竟有什么困难,让创业板迟迟难以问世呢?

  不用说资本市场还不成熟的中国内地,即使是在资本市场极为发达的欧美,创业板也让监管层极为头疼。说到底,创业板企业引发的最大难题就是“监管”。在长达十年的时间,证监会始终难以驾驭的,就是创业板的风险,这种说法也得到了证监会发行部工作人员的认可。

  不妨一起来看看证监会2008年3月下发的《创业板征求意见稿》。根据意见稿,企业如果想在创业板上市,必须连续两年盈利,就这个指标,已经低于中小板企业连续三年盈利的要求。此外,从净资产和净利润来看,创业板的要求分别只是2000万和500万。

  从中不难看出,创业板的上市门槛实际上是比主板的中小板更低,但是如果把不成熟的企业贸然推上公开交易市场,其中的风险,可是证监会不愿意看到的。

  要知道,即使是运作多年的中小板企业,在预审员、部委会和发审委的层层审核之下,还可能发生资质不良企业蒙混过关的情况。而创业板一切都还只是停留在草创阶段,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在欧美,发达的市场体系孕育了成熟的投资银行,而这些投资银行的努力,大大减轻了监管层承担的压力。比如伦敦AIM市场(伦敦交易所的创业板)就规定,创业板上市不设置盈利要求,仅要求两家机构作为保荐人(做市商),企业就可以在伦敦创业板上市。一旦出了问题,伦敦交易所就可以找两家保荐人问责。

  没错,中国内地也奉行保荐人制度,证监会也要求保荐人(证券公司)在上市当年和其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中承担起尽职调查责任。但是我们的保荐人制度形成时间尚短,还不足以化解制度风险。

  哪有成功的创业板

  十年来,创业板一直是证监会竭力研究的问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证监会在研究创业板推出的时候,应该想到这点,它自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模板。但问题在于,哪里有成功的创业板呢?

  有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贸易转口城市,内地大量的商品都通过香港中转输往欧美。欧美的舶来品也有不少通过香港流进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是当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扇窗口。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更是如此。

  中国发行市场上核心制度首推“保荐人制度”,该制度就是证监会前副主席史美伦从香港引入的。那些从业十余年的老投行在谈起“保荐人制度”时,都感慨道,该制度不仅改变了中国发行市场的版图,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因此,当内地准备推出创业板的时候,投资者和监管层都想到了,“再向香港取经。”但遗憾的是,香港创业板的瑕疵不少。一位曾经到香港考察过的证券业协会官员表示,“香港创业板似乎不太成功。”

  自1999年香港创业板问世以来,累计共有232家企业上市,其中14家转往主板,21家公司被摘牌。近年来,无论香港市场是牛是熊,创业板市场都格外冷清。无论是上市企业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香港创业板都远远无法和主板相提并论。

  更可悲的是,香港创业板是否具有为企业融资功能,都遭到了质疑,在2001年的时候,香港各大媒体均在讨论“创业板究竟有价值吗”。而之后,连这种讨论都成为了多余,大家都绝口不谈创业板。

  在企业家的眼中,香港创业板也沦为了鸡肋。“我们是要到香港上市,但绝不会到创业板上市,在那里上市的都是什么企业?”在温州苍南,一家拟上市企业主谈起香港创业板还有几分不屑。

  因此,曾经有基金经理表示,国内有了创业板之后,能够便利内地企业本土融资,那根本就是海市蜃楼。

  既然香港都不行了,我们只好把目光放得更远。“最成功的创业板就是纳斯达克市场。”深圳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在牛市中大吹创业板的优点,但是近在咫尺的香港创业板实在乏善可陈,因此他只能把话题引向了遥远的大洋彼岸,吹嘘世人皆知的纳斯达克。

  但有意思的是,在纳斯达克举行的北京记者招待会上,当纳斯达克管理层被问及纳市是否是创业板时,从驻中国首席代表徐光勋到纳市董事长罗伯特·格里菲尔德(ROB GREIFELD)均矢口否认,“我们可不是创业板市场,我们是和纽约交易所一样平起平坐的主板市场。”对于纳斯达克被认为是创业板,徐光勋甚至还有些激动。

  诚然,创业板之难,在全球都是普遍现象。欧美的创业板市场,至今仍留有浓厚的私募色彩。在这个风险重重的市场上,无论是监管者,还是投资者,都只能摸着势头过河。

  创业板还是小小板

  监管是困扰证监会十年的大难题。近期推出创业板,还存在着另一个麻烦。而这个麻烦,也不好解决。那就是要迅速推出创业板,还需要找到足够数量的、符合创业板上市要求的企业。尽管国内想尝鲜吃螃蟹的企业不少,但是其中符合资质的企业还真不是俯拾皆是。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