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4000点之下的幕后黑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06:16 理财周报

  走出高通胀阴影,是股市重新获得生机的最重要基础与前提

  理财周报专栏作者 申万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桂浩明/文

  形势正变得愈发糟糕。近期股市大幅度下跌,跌破4000点心理关口,最低到3900点,让市场上下深感担忧。不时可以听到希望管理层“救市”的呼声。

  应该说,今年以来的股市运行状况令人失望,某种程度上说,其表现类似于熊市。不仅与前几年的上涨行情形成巨大的反差,还与广大投资者的预期相差甚远。

  大家都清楚,股市疲弱的背后,有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这里将着重探讨的是通胀问题。事实上,高通胀已经成为影响近期股市行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准确地说,它是股市的大敌。

  高通胀阻断资金入市

  中国这轮通胀,大致开始于前年年底,去年上半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央行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连续升息。应该说,此种情况下人们对于通胀的出现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了相应的思想准备。

  但其时,通胀并没有对股市产生大的负面影响,相反还成为驱动社会资金进入股市的一大因素。“温和通胀有利于股市”的观点由此而生。

  现在看来,这样的观点也不能说有什么错。温和通胀(譬如说CPI指数在5%以下)环境下,老百姓即便感受到负利率的压力,但一般还能承受得住,不至于认为通胀会威胁到日常生活,也没有预期通胀会进一步加剧。于是,他们很自然会做出通过加大投资来抗拒通胀。

  理财周报创刊时曾提出,“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不能跑不过CPI”。怎么跑呢?就是购买证券化资产,以此类资产价格的上涨来实现对财产的保值与增值。于是,居民储蓄纷纷流出银行,“搬家”入市。温和通胀就这样成为当时股市上涨的一个推动性因素。

  但是,一旦高通胀出现,形势就完全变了。高通胀(一般来说CPI指数在6%以上)对于大多数居民的正常生活构成了干扰。就在人们开始考虑如何保证生活质量不至于因为高通胀而下降的时候,人们的投资行为就不再可能是激进式的,因为人们已经失去了承担风险的勇气。

  于是,即便是负利率,但因为储蓄多少为未来提供了某些保证,所以掉头又成为资金的流入方向。

  从去年年底开始,储蓄搬家的状况突然逆转,居民的储蓄热情开始高涨,购买固定收益品种的兴趣也相应提高。投资股票及股票型基金的愿望明显降低。

  今年以来,不断高涨的CPI指数,更是对股市的运行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直接阻断了新增资金向股市的流动,迫使居民的投资意向转为保守。

  人们常常见到,每当创新高的CPI指数公布后,股市都会迎来一轮大幅下跌。

  经验或者教训告诉人们,一定程度上的温和通胀有利于股市,但高通胀不是。现在,我国的确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高通胀。既然如此,就不能想像此刻的股市会有什么好表现。

  高通胀抑制经济发展

  人们此前之所以认为温和通胀有利于股市,除了在温和通胀背景下,资金可能更容易入市外,另外一个考虑就是温和通胀会对企业的盈利带来正面的推动。

 [1] [2] [3]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