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式肥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10:47 《董事会》

  如果研究国内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中国式“肥猫”是一个有趣的视角

  文/杨云高

  所谓“肥猫”(fatcat),是英文的专有名词,特指有钱有势的公司高管。而所谓中国式“肥猫”,无非是相对华尔街“肥猫”而言,自然没什么新意。

  不过,中国式“肥猫”却是一个新机制造出的一个新群体,这个阶层将深刻影响未来的经济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对这个新机制,或许可以理解为:由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引发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资本工具创新,其中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公司治理新举措。

  如果研究国内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中国式“肥猫”是一个有趣的视角。

  西方式“肥猫”

  肥得流油的华尔街“肥猫”,正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以至于落到中国古诗里“硕鼠”的境遇,遭到社会的谴责,人人喊打。

  在留美学者朱伟一的笔下,2006年又是华尔街“肥猫”的丰收年。高盛一把手劳埃德·布兰克费恩的报酬是540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2%,

摩根士丹利的一把手约翰·麦克分到4100万美元的花红。2006年,标准普尔前500家公司的第一把手的年收入,预期同比增加10%-15%。

  不久前辞职的家得宝(HOME DEPOT)总裁罗伯特·纳德利,离开公司时带走了2.1亿美元;辉瑞的前老板汉克·麦克奈尔,离职时一次性得到了1.98亿美元。这两位也都是典型的华尔街“肥猫”。

  据研究机构统计,2006年美国企业高管的平均收入是一般工人最低工资的821倍,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悬殊的一年。而在1978年,两者的差距是78倍。一把手的收入更是畸高,2005年美国公司CEO的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369倍,1993年是131倍,而1976年只有36倍。一把手与公司其他高管人员在薪酬上面拉开的距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翻了一倍。

  在欧洲,最肥的“肥猫”出在英国,因为英国公司有两点非常接近美国:一是薪酬模式,二是所有权结构更为分散。然而,布鲁塞尔的欧洲公司治理研究所对《金融时报》300指数中各公司所报薪酬进行分析后,发现法国老板的薪酬最高。法国CEO人均年收入为185万欧元,比英国公司CEO人均155万欧元的年薪,其中包括基本薪酬和与业绩挂钩的奖金方案的总和还要高出16%,也远远高于荷兰(137万欧元)、德国(118万欧元)、意大利(105万欧元)和瑞典(98万欧元)等国家CEO的薪酬。

  但是,如果考虑到长期期权及退休金福利,英国CEO的收入并不比法国同行少,其浮动薪酬比例将升至70%,而法国CEO的这一比例是47%。

  “高管薪酬的增速比普通员工收入的增速快17倍。”英国研究人员指出,“几年前,胖猫变成了肥猫;现在,他们肥到了危险的程度。”研究人员担心,这一切将把英国社会引向美国化。

  面对越来越高的肥猫们的收入,以及不离其宗的层出不穷的丑闻,美国行政规制、国会法律和股东施压三管齐下。1992年,美国证券监管机构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高管的薪酬;1993年国会再次制定法律,规定公司高管薪酬100万美元以上部分没有税收减免,除非高管有很好的业绩,但高管们很快有了对策,推出了“限制性股票”对抗监管;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法》,要求高管返还因改变公司财务状况而获得的报酬;2004年上市公司被要求将期权成本算作公司开支。但美国大佬们也玩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没有什么能够阻拦高管给自己加薪的努力,结果这三招都很不奏效。

  中国式“肥猫”

  与西方式“肥猫”相比,中国式“肥猫”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品种上,中国式“肥猫”自然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其次是肥的程度,与华尔街“肥猫”动辄数百万美元的天文数字相比,中国式“肥猫”的高薪当然不能太离谱,不能拔着头发跳离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

  尽管绝对数额尚存不小的差距,但中国式“肥猫”的收入增幅却当仁不让,呈现出高管薪酬的棘轮效应。有数据显示, 2004年,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年薪为23.6万元,比2003年的19.9万元增长了18.6%,而在1999年,上市公司平均年薪为6万至7万元之间。研究机构上海荣正的数据显示,2005年上市公司最高年薪平均值在持续四年的攀升后已接近30万元,同比上升为23%,呈加速提升特征。

  上海荣正的报告还表明,在持股市值方面,2005年,上市公司董事长持股市值连续第三年攀升,较2004年末市值提高3.15%,绝对值提高11347元。而2004年末和2005年末同期以“上证综指”显示的大盘表现分别为1266点和1161点,下跌了8.29%。所以,相对而言,董事长持股市值相当于提高了12.5%。

  报告显示,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持股市值绝对值与董事长的差距进一步拉开:2005年末,董事长持股市值分别是总经理、董秘持股市值的1.68倍和5.50倍,呈现出董事长、总经理、董秘持股市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00∶60∶18,该数字在2004年为1.31倍和4.85倍、2003年为1.18倍和4.18倍。可见,“肥猫”之间的差距在中国同样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上市公司最高年薪的前20名,无一例外都超过100万元,第20名也有133万之多(较2004年数值中第20名的100万提高了近33%)。另有研究表明,2004年超过90%的上市公司高管报酬不合理。

  到2006年底,有媒体披露另一种“投机丑闻”:部分上市公司高管趁大牛市,开始抛售所持股票套现离场,有的不惜触犯《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抛售超过25%的持股比例,有的甚至买入股票后半年内全部抛售,上海家化(600315)一家公司就有四名高管违规卖出股票。显然,这与股权激励的精神已背道而驰。

  中国式“肥猫”的第三个特点,是其与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股权分置改革相结合。如果严格意义上界定中国式“肥猫”,这个时间点应以公司是否完成股改为准。在公司股票全流通之前,那些上市公司的高管拿着不菲的年薪,或坐拥高额的股权身价,虽有“肥猫”之实,却不具备时间形态。

  股改是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转折点,正因为股改,股权激励相关的法规才会顺利出台,也正因为股改,股权激励才有了真正便于实施的土壤。因此,完成股改的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中国式“肥猫”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肥猫”,而且,现金收入在他们的账本中所占份额降低,股权收入的比例将大幅上升。

  诱惑与陷阱

  一旦制造“肥猫”的机制启动,潘多拉的魔盒就打开了。

  江苏省国资委的一官员曾有疑惑:在国有企业的董事会里,很多人由国资委和组织部任命,是从机关直接进入且有行政级别的,如果因激励机制后收入大增,会不会对机关其他领导人员形成刺激,以至于政府官员都想削尖脑袋往公司董事会里挤?

  这只是问题之一。对民营企业来说,股权激励的“肥猫效应”实际上仍玩弄于老板的股掌之间,老板的激励手段其实是多样的,并不限于股权激励。如果他想送钱给他的高管们,激励方案中的业绩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而老板如果设置很高的目标,受激励对象即使努力跳一跳都不能达到,那么这种股权激励会不会是个美丽的陷阱?

  此外,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表面上虽须经过股东大会的讨论通过,但实际上多为内部人控制。那么,这种公平的尺度如何拿捏?这些内部控制人如果步华尔街“肥猫”的后尘,挖空心思以自肥,会不会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又如何制约管理层的单边举动?

  人类社会有一条铁律:在没有外来压力时,任何组织的发展都会朝着有利于该组织精英的方向演进。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有权有势、津贴丰厚的公司高管层。那么,我们是否应当给这些“肥猫”们施加更大的外部压力?

    主题文章:

 制造“肥猫”的股权激励运动
 中国式肥猫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的内在逻辑
 万科的公司治理溢价
 张瑞敏缺席的海尔造富计划
 重构国有上市公司薪酬委员会
 股权激励、财务造假与安然事件
 拷问公司的分配机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