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徐工案里的魔鬼细节(6)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6:52 《商务周刊》杂志

  徐工改制前传

  在当前的这场大论战中,很多人指责徐工改制没有给民营资本和国内资本公平的竞争机会,不过据一位早期即参与徐工改制的业内人士向《商务周刊》回忆,在徐工改制的发端,当年辉煌一时的民营“产融帝国”德隆集团一度很有机会入股,后来很大程度上是德隆的崩塌,使之与徐工“擦肩而过”。

  江苏省是一个在国有企业改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2002年,江苏省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并不断向纵深推进,提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目标。这一年,徐工集团被列为江苏省82家改制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

  2003年4月,江苏省政府组织了一次国有企业改制项目推介会,会上推出几百家企业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前来参与它们的改制。徐工集团作为江苏省的一家好国企也被拉来以改制企业的身份亮相,并提出国有控股51%,民营或者外资参股49%的方案。“徐工实际上是被省国资委叫去作为好项目垫背的,也不能都是差的项目,”这位人士说,“所以会上徐工的负责人明显对卖企业准备不足,还不知道东西南北。”

  但作为江苏省最好的国有企业之一,徐工马上受到参会投资者的追捧,各路买家蜂拥提出自己的报价,徐工引入外部资本进行改制由此箭在弦上。

  除了后来徐工公开承认的7家“潜在投资者”和三一重工,当时前去洽谈的甚至还有北汽福田和首创集团。由于北汽福田和首创的国有企业身份,徐工未加考虑。

  这次推介会后,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美国卡特彼勒也开始介入徐工改制项目。不过,徐州市政府、徐工集团都对这家企业不十分接受,认为卡特彼勒走的是高端路线,而徐工走的是中低端路线,卡特彼勒产业资本的野心“会把徐工毁掉”。

  三一重工当时的确也曾参与洽购,但据这位人士回忆,三一当时只是提出代表民营产业资本参股,并没有说它一家全买下来,而徐工因为考虑到三一重工在销售机制和竞争风格方面与徐工“企业文化不互补”,而将三一排除。

  德隆却真正打动过徐州市政府和徐工集团经营者。当时德隆还没有爆发资金链危机,在资本市场上风头正劲。

  德隆向徐工集团提出了它入股徐工的四点优势:德隆拥有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允许徐工集团管理层持股;德隆旗下的金融资源可以为徐工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与徐工的运营能力实现互补;并购之后马上在全球范围内兼并最好的机械工程企业,“不排除收购卡特彼勒”。

  德隆提出的具体方案是:将陕西重汽、重庆重汽、川汽等德隆拥有的汽车资产打包合并,同时追加10亿元人民币,以这批资产和现金入股徐工机械,并取得对徐工的控股权。德隆控股之后给徐工机械经营管理团队期权,随着期权的兑现,德隆所持徐工的股份逐步退到50%以下。按照德隆的评估,这个方案中徐工机械的价值应该在30亿-50亿元之间。

  从技术上讲,工程机械和重型汽车行业在发动机动力系统、通用部件甚至客户方面都很接近。而且当时徐工集团已经确定了由工程机械到重型汽车的转型方向,德隆此番描绘让徐工管理团队心动。但据称由于徐州市政府希望德隆全部以现金收购,而且在一些细节上德隆与徐工迟迟未能达成一致,2004年,德隆崩盘,这桩姻缘烟消云散。

  此后,金融投资者凯雷入局,经过两轮招标后,凯雷成为徐工改制唯一的谈判对象。这位人士认为,今天凯雷与徐工达成的价格,与徐工后来单独与凯雷进行排他性谈判有关。他说:“价格的高低应取决于供求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