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救赎A股上市公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 07:0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 |||||||||||
一项2005年底由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新政策,在2006年年初悄无声息地面世。这份名为《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的政策,必将搅动中国股市的一池春水。 中国股市的大门因该项政策向外资敞开,继银行之后,A股上市公司也走向外向型改革之路,看来,借助外力倒逼国内经济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此项新政一方面预示着中国股市开放程度加深,另一方面表明,决策层对股市引入外资开始进行甄别与选择,希望对于进入者的身份与作用进行事先认定。 股市引入外资并不新鲜,QFII早已进入,且额度层层加码。该项政策的意义在于,决策层希望A股上市公司引进的是具有长期合作可能的战略投资者,而不是在股市横冲直撞的财务投机者,那些今天买明天卖的对冲基金之流除了凑足一时之人气外,显然对中国的股市长远发展帮不了多大的忙,还会引发巨大的风险。 新政目标所指十分明确,即为上市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维护证券市场秩序,引进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所有的具体规定也围绕目标而行:如"投资可分期进行,首次投资完成后取得的股份比例不低于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百分之十";"取得的上市公司A股股份三年内不得转让";"投资者应向商务部提交其母公司对投资者投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不可撤销的承诺函",等等。 有关决策层对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饥渴,以及将汲汲于在中国股市分羹的国外资金纳入一条可以管理的有序轨道、帮助中国的上市公司打造一条通向国际先进企业的捷径的心态跃然而出。 这一政策不能不让人想到中国的银行业引入外资的理由,两者何其相似乃尔!中国的银行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在回应银行贱卖论时,都曾提到过相似的观点。实际上,种种理由只不过反证了引入国内投资者无法对国内公司,尤其是央企这样享有种种特权的企业形成硬约束,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汪建熙曾一语道破。 国内投资者约束不了,只有请进外来和尚一试。中国的上市公司沉疴在身,有关部委又祭出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法宝加以疗治。以外向型改革倒逼国内改革的方式究竟成效如何?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内部市场与行政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即便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其成效在国企内部官僚习气的掣肘下,实在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值得关注的是,与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不同,此次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只有下限,不设上限,为外资在未来全流通环境下,大规模参与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打开了宽广的通道。考虑到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数为国企,可以认为,有关部门希望借此一并解决国企上市公司的难题。当然,由于国资委并未附署此项政策,开放的层面将过滤关涉中国经济安全与稳定的大型国企。 股市整体走上外向型之路的第一步,未来喜忧尚难预料。对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而言,倒是有看得到的现实好处:一、入市资金量可能增加,这对于面临2005年年报陷阱、利润节节下滑的多数上市公司不啻为福音;二、新一轮的股市淘宝行动即将展开,对于深锁熊市无法自拔的广大股民自然是一大利好。但这些不应该成为妨碍我们清醒思考的理由。 上市公司的治理有捷径可走吗?有吗?没有吗?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大大加快引入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步伐,不过借用的东西毕竟要还,不会内生为我们的机制,我们的文化。改革不能得到内部应和,前景难料。 特约评论员 叶檀 相关报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