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舰宝钢:正股的阴跌和权证的狂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 02:31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李晶 发自上海 从G 宝钢(600019.SH)实施方案复牌计算,距今已有接近三个月时间。对于宝钢上市公司而言,股改攻坚可以说是暂告一段落。然而,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来说,其股改的故事实际才刚刚开始。在这段时间里,市场上有太多的故事上演,有褒有贬,或狂热浮躁,或悲喜交加。
方案繁简之争 6月21日,宝钢公司把讨论版方案紧急传真到了众多基金公司:宝钢集团向每10股流通股送1股、2份认购权证和5份认沽权证。《第一财经日报》6月23日发表了《宝钢权证激辩:估值与避险孰轻孰重》一文,对该方案给予较高的评价。人们直到现在才发现,当时这份讨论版方案中关键的5份认沽权证可以很大程度上回避方案实施后股价大跌的风险。 然而,就是这份看似更应该通过的方案却率先遭到了基金为首的流通股股东的强烈反对。当天沪指也是以中阴线进行回应。 基金反对的理由主要集中在“方案复杂”和“对价较低”两点上。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当时表示:“权证的方案过于复杂,即使像基金公司这样的机构专业人士都不一定能充分理解方案的内涵和交易风险,中小投资者当然更是一头雾水。”而对于对价的过低,该人士也代表了大多数基金的看法,“核算下来,讨论版方案相当于10股送2股,这是不能接受的。” 正是来自于基金的这种压力,一贯我行我素的宝钢此次作出了妥协。在讨论版方案推出一个星期之后,6月28日晚,一份几乎完全“颠覆”此前方案的正式版浮出水面:10股送2.2股+1份欧式认购权证。对于这份方案,基金当时均表示认同:简单实用,虽然送股比例方面没有完全达到要求,但也基本接近。此时甚至已经有人开始畅想复牌首日的涨停了。 然而正是这份市场各方均表示认同的股改方案,不仅给宝钢集团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可名状的烦恼:40亿元的增持资金付之东流,而同时换来的却是股价的连创新低。所谓4.53元的增持价格不堪一击,而更可怕的是宝钢以及大股东宝钢集团均承受了公司上市以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在8月29日,宝钢集团选择弃守增持价而实行迂回战术的当天,一位财经媒体的编辑就曾对记者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所谓‘一诺千金’,承诺增持的大股东们是否会对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诚信’二字作出足够的注脚,宝钢未来两个月内的股价就是证明……” 11月10日,距离8月29日已有两个半月的时间,而这天宝钢收盘价定格在3.84元。这较宝钢8月18日复牌首日开盘价4.68元已下跌18%,即使按照4.53元的增持价计算,也有超过15%的跌幅。 “从目前效果来看,被视为大型央企股改旗舰的宝钢,其股改无疑是最为失败的。”一位业内资深的股改专家不留情面地表示。 权证狂躁之责 作为宝钢股改的附属产品,宝钢权证(580000.SH)于8月22日粉墨登场。然而在其疯涨三天,最高累计涨幅曾达到翻倍之后,依然没有摆脱与正股一样连创新低的厄运。 而宝钢权证大跌之时正是宝钢集团启动增持程序之日——8月25日,增持价格就是离行权价4.5元不远的4.53元。在毗邻是否是废纸一张的临界点之际,宝钢权证的炒作开始回归理性。而这一跌就是近70%的空间。 而资料显示,当时权证博弈的双方是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和以“敢死队”著称的游资一方。从交易所公布的8月23日~24日上榜营业部的资料看,国信证券深圳红岭中路、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招商证券深圳振华路和湘财证券杭州天目山路这四家证券营业部是当时权证主升行情的主要参与者。据统计它们在上市前两天中共上榜8次,其中两度名列榜首,总共成交10.086亿元,占这两天总成交金额的19.98%。 宝钢权证上市疯炒,机构和游资都赚钱,那谁在赔钱呢? 10月28日,在下降通道一直保持了2个月之后,宝钢权证开始恢复性上涨,但其价值回归之路的平静,却被突如其来的大笔投机资金的介入所打破。上证所随即启动宝钢权证异常交易的调查。 经历了一周有余的调查之后,一些违规营业部均受到处罚,消息一出,11月10日当天宝钢权证即以跌停回应。 而此时,谁又能保证没有及时出局的普通投资者再度被套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