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关注格林柯尔系走向 > 正文
 

科龙真相调查:顾雏军是产业整合还是巧取豪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05:37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华意压缩和美菱电器先后决定脱离格林柯尔系,内生动力是它们根本没有从顾雏军所谓的产业整合中得到实惠。事实上,格林柯尔根本就没有给相关上市公司注入帮助它们做大做强的资产或资金。相反,在产业整合大旗的荫蔽之下,顾雏军想方设法让旗下的其它公司从这些上市公司那里赚取大量利润。

  整合优势未显现

  如果冰箱的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台时,每台的利润可保持在100元左右。那么,每年就能净收10亿元。但2004年的现实,击碎了顾雏军的这种痴人说梦。据美菱电器一位高管测算,到2004年底时,科龙电器、美菱电器两家公司的冰箱产能已经达到1200万台,为亚洲第一。然而,科龙电器2004年却以6400万元亏损收场,美菱电器的盈利也只有区区1676万元。

  资料显示,科龙电器的产能居国内同行之首,但其主营业务收入反而比青岛海尔、格力电器、美的电器少了39%以上。显然,规模效益非但没有显现,反而给人以产能过剩之嫌。既然规模效益尚且看不到,就更不用说复杂的整合效应了。

  美菱冰箱的低端市场特征比较明显。但就在这种情况下,顾雏军竟然利用科龙电器的生产线和销售网络力推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的低端康拜恩冰箱,而任由美菱冰箱在格林柯尔系中边缘化地生存。据介绍,美菱电器和科龙电器目前的合作,仅仅局限于通过格林柯尔深圳采购中心联合采购大宗原材料。

  顾雏军政府公关、战略投资的本领,已经让世人有所领略了。但在其收购的企业中,裁员和引入民营化分配机制,似乎就是其能够使出的撒手锏。有鉴于此,一些专家甚至从一开始就怀疑顾雏军是否具备从事产业整合所需复杂和艰巨的内部整合工作能力和精力。

  美菱电器的忧虑

  自从取得美菱电器20.03%股份而成为第一大股东后,美菱电器和格林柯尔系几乎就像没有什么关系似的,这在格林柯尔系几家A股上市公司中非常少见。据介绍,除了派驻3名接管人员和精简了6个部门之外,美菱电器根本没有顾雏军入主科龙电器后的那种翻天覆地的巨变,压缩企业成本最主要的动作,则是取消了过去的对社会捐赠等公益活动。

  然而,安徽格林柯尔与他人合资组建的压缩机生产线,已经在合肥经济开发区内上马有一段时间了。自从顾雏军甫一宣布启动这个项目,就有美菱电器的高管感到很不是滋味。在他看来,美菱电器将来肯定要从那里采购压缩机。虽然和大股东之间发生关联交易算不了什么,但很可能意味着顾雏军由此将要像科龙电器那样动美菱电器的脑筋了。截至目前为止,美菱电器从天津格林柯尔(中国)有限公司购买的制冷剂数量非常有限,主要是因为与公司生产的冰箱不匹配。

  记者在美菱电器看到,装运冰箱出厂的现场非常热闹,整个公司显得一片繁忙。也就是说,继2004年扭亏为盈后,美菱电器今年进一步出现了产销两旺的乐观景象。但美菱电器的一位高管说,除了因科龙电器停产使美菱电器意外获得一定的市场空间外,公司状况好转和格林柯尔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海外销售的大幅增长与顾雏军提议上马专门用于出口冰箱生产的生产线有关,但海外销售的利润非常微薄,公司上半年的业绩主要得益于农村市场的强劲需求。

  截至目前为止,格林柯尔没有向美菱电器注入一分钱或者资产,这与安徽格林柯尔大干快上地上马压缩机生产线形成鲜明对比。而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虽然美菱电器在合肥经济开发区的新厂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奠基,但正式的基建才刚刚开始不久。如果不是科龙电器问题暴露导致银行连带进行限贷和停贷,美菱电器新厂工程进展本应快得多。

  *ST亚星净流出

  属于顾雏军最为擅长制冷行业的美菱电器尚且如此,自然就更不用说对汽车行业中的*ST亚星进行怎样的整合了。虽然披星戴帽地处于退市边缘,但*ST亚星曾经是国内最早、最大的大中型豪华客车制造商,由此还被视作国内客车底盘技术开发的教父。

  与美菱电器的情况类似,顾雏军至今没有向*ST亚星注入一分钱或资产。尽管有*ST亚星人士辩解说公司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因为对买来的客车技术只要做一些产品结构分布方面的设计就行,但在分析师看来,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成立。如果不需要资金投入的话,*ST亚星也用不着皈依以产业整合做大旗的顾雏军门下了。

  而有知情人士透露说,今年以来,*ST亚星门前已经多次出现了供货商上门要债事件。由此可见,*ST亚星并非不需要资金投入。记者希冀向*ST亚星董秘张榕森求证这种说法,但被他以不便接受采访而拒绝。

  顾雏军当初跨出制冷行业收购*ST亚星的动作,大大超乎很多人的意料。现在看来,尽管汽车行业是顾雏军陌生的领域,但其游戏的手法却和制冷行业中的几乎一模一样。

  今年4月26日,*ST亚星公告称委托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Leyland ProductDevelopmentLtd的简称)为其设计客车并制作样车,全部的劳务费用约为940万元。由于LPD是顾雏军境外子公司GRCcapital在2004年11月收购所得,这笔劳务费等于是曲折地进入了顾氏的腰包。

  其实,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相关资料显示,LPD2004年一年的设计订单也只有30万英镑,它果真有帮助*ST亚星用设计笑傲客车市场的能力吗?与LPD一并被顾雏军收购的还有法国汽车配件生产商Tomkins,收购目的据称也主要是为*ST亚星提升设计能力。

  作者:记者 陈建军

    科龙真相调查:同一专利多次充当顾氏资本故事

    科龙真相调查:顾雏军小伎俩买得大科龙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