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刘海峰去意已决:“我现在只想得到自由”
截至目前,表面上看,这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但刘海峰内心似乎取意已决:什么都可以失去,只想得到自由。而从他已经签署的一份由洛阳市政府和洛阳建投代为起草的一份题为《解决挪用资金问题的意见》中也明确表达了妥协意向。
私人事件转化为利益博弈
目前,刘海峰事件似乎已经不再是他个人的私事,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利益符号。围绕这位企业家展开博弈的代表已经分化成两大阵营。
“春都是我们的一个儿子。”张耀民说,“我们现在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把春都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事实上,将“春都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件事,洛阳有关方面一直在做。
继2004年4月17日,洛阳建设将海拓普3000万股收入囊中之后,ST春都又将三家拥有ST春都血统、但后经重组被刘海峰收至麾下的洛阳春都制药有限公司(下称“春都制药”)、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下称“洛阳华美”)和河南华美生物公司重新“操控手中”。
如刘海峰被捕后,洛阳有关方面即将春都制药的资产交由另一家新成立的洛阳新春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控制使用,并出具了一份“若出现问题由政府承担责任”的书面材料。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洛阳有关方面已与上海一家公司达成租赁协议,洛阳华美已被该公司控制。而据海拓普方面反映,“ST春都以800万虚拟的、未经审计部门认定的债务申请洛阳华美破产后,近期洛阳方面又拟通过法院裁定的形式,将河南华美拉入洛阳华美破产案一并破产。”
不过,洛阳方面能否实现这些愿望目前还尚难定论。
算账结论相去甚远
目前,双方“算账”后的结论也相差甚远。“洛阳方面同志向我出示的‘审计结论’显示,海拓普从洛阳拿走的比投入还要多800多万元。”刘海峰在一份材料中如此表述,并称对这一结论“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
当然,对此更不能接受的是海拓普以及它的现控股股东中新发展。他们“计算”自己在ST春都的权益总计4.3亿元左右。
由于刘海峰2002年入主ST春都时是“背水一战”,其所有股权已抵押给海拓普,并将其相关企业交给海拓普托管,从某种意义上讲,刘海峰的利益已成为中新发展的利益。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将海拓普权益转让给中新发展的原控股股东金鼎集团投入海拓普的2100万港元本金,至今尚未来收回。按照双方约定,刘海峰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将给予金鼎集团巨额回报,而这部分权益现在享有者也是中新发展。这恐怕也是中新发展接手海拓普以后频频上书河南高层、为刘海峰“喊冤”并积极主张其“合法权益”的原因之一。
让ST春都有些为难的还有,海拓普原控股股东香港金鼎集团和现控股股东中新发展均直属于国内某权威新闻机构,这使其在“把损失降至最低限度”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操作的规范和风险。
以妥协换自由?
相对ST春都的这种谨慎和敏感,“去意已决”的刘海峰倒显得洒脱些。
“其他的都可以失去,我现在只想得到自由。”刘海峰已多次对外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份题为《解决挪用资金问题的意见》的原文。在这份文件上,还有刘海峰的亲笔注释:“此文件为市政府和建投代表起草的,为了家人我愿意立即签署必要的文件,请求免于刑事责任。再次对我作为春都A及华美生物董事长期间没有很好的履行好职责道谦。万分感谢”。签字时间为2005年1月28日。从中也许可见刘海峰以放弃股权之妥协换得自由之意愿。
2005年6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ST春都采访,中午用餐时间,在洛阳政府有关部门一位负责人的安排下,ST春都职工食堂的服务员将为记者提供的“份饭”特意端进了刘海峰以前办公所用房间。踏入这个“刘海峰时代”的ST春都神经枢纽,一个曾在这里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民营企业家形象依稀浮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开篇的这首词被刘海峰悬于这个房间的客厅,如今细吟却是别样滋味。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