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ST春都恩仇记之从座上宾到阶下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14:05 中国经济周刊 | ||||||||
在失去自由达15个月之后,原ST春都掌门人刘海峰一改昔日“不懂妥协艺术”之个性,“为了家人”和个人“只想得到自由”,他自愿在一份由市政府等方面代为起草的“意见”上签字;但刘海峰事件似乎已成了一个利益符号,围绕这位企业家展开博弈的代表已经分化成两大阵营。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勇/洛阳、郑州报道
“我这几天心情不好,让我静一静吧。”刘海峰说。 2005年6月5日,失去自由近15个月之久的原河南洛阳春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000885,下称ST春都(资讯 行情 论坛))掌门人刘海峰,婉拒了欲以私人身份探望他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其实,他的心情一直都不好,”一位接近刘海峰的人士透露说。 自2004年3月被河南省洛阳市公安局拘捕、时年12月份转为“监视居住”,一年多时间过去,这个昔日洛阳市政府的座上宾,并被誉为春都扭亏摘星之功臣,因为据当地政府称“挪用下属公司资金”,至今仍在“监视居住”期间。 知情者透露说,洛阳有关方面在卧龙小区租了一个“三室一厅”,在一位保安、一位工人的“陪同”下,失去ST春都董事长权杖的刘海峰过着“有限自由”的生活。 “自己做饭或者上街买着吃,在保安的陪同下,他可以散散步,有病了也可以上医院。”知情人说,刘海峰的居住条件还算可以,不过没有电脑、也没有报纸,“电话一般由保安接”。 2005年6月6日,对媒体保持沉默一年多的洛阳官方代表之一——洛阳证管办主任张耀民也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悉述刘海峰重组ST春都“底细”,表示“刘海峰劲用偏了,我们对其纠正是不得以而为之。” “刘海峰的事很快就会解决,这个月(指6月份)就会有个说法”,洛阳市政府某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说。 一、从座上宾到阶下囚 刘海峰最初“出事”于2004年3月13日,这一天既是他入主ST春都一年多后,ST春都保壳摘星功成之日,也是他本人被河南洛阳警方控制之时。罪名是涉嫌挪用春都的关联公司之一——华美生物公司资金。期间,媒体暴炒,众说纷纭,而鲜闻官方声音。 今日大势已去--大股东“上书”为刘海峰“鸣冤” 与一直保持沉默的洛阳官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T春都的第一大股东、也是刘海峰的娘家——西安海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拓普”)及其相关方面却一直在为刘海峰大声喊冤,频频上书河南省政府相关要员。 “洛阳市公安局抓捕刘海峰的罪名是涉嫌挪用洛阳华美生物公司资金,对外宣称抓刘海峰与ST春都毫无关系。但从一年多来洛阳方面的所作所为来看,抓捕刘海峰的真实原因,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春都,一开始就是想通过动用专政工具强行解决经济纠纷,制造‘机会’再次‘重组’春都并实现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今年3月,海拓普现控股股东中国新闻发展深圳公司(下称“中新发展”)写信向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主要领导反映。 “刘海峰案件经过长达一年的缜密侦查,以洛阳方准备好了的起诉书来看,对刘海峰定罪的证据明显不足,更没有洛阳方怀疑的将资金挪到国外,准备外逃的问题……” 在这封措辞严厉的信中,中新发展还称,洛阳在今年春节前后对刘海峰及其家属“软硬兼施”,“迫使”刘海峰按照洛阳方面的“算账”方法,在“洛阳提供”的有关文件上签字,将海拓普在河南的所有投资和权益全部“抵债”给洛阳方面。同时,还“策划”将“效益良好”的洛阳华美生物公司(下称“洛阳华美”)“破产”“抵债”。 今年4月15日,中新发展再次写信给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同志,认为洛阳方面计划于4月17日拍卖其在ST春都3000万股权的举措“严重违反司法程序”,“意图形成既定事实”,“剥夺”其在ST春都的大股东地位,“侵害”其“合法权益”,希望有关方面能“及时制止纠正”,以“维护河南省的投资环境和声誉”。 在缺乏洛阳官方正面回应的情况下,上述说法显然只能是一面之辞。至于公众,现在所能看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2004年3月13日,刘海峰被采取强制措施后,洛阳警方扣押了代表海拓普在ST春都行使第一大股东权利的子公司—郑州华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美科技”)的公章、工商档案、财务账册; 2004年3月30日,刘海峰以华美科技名义写下了一份《承债承诺书》,承认海拓普及其关联公司侵占了ST春都的4100万元资金,且“至今没有归还”。并保证该笔资金最终由华美科技归还; 2004年4月8日,ST春都与洛阳市建设投资公司(下称洛阳建投)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书》,约定4100万债权由洛阳建投享有。4月9日,洛阳建投据此向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华美科技并冻结了其持有的ST春都股权; 2005年4月17日,已为华美科技代偿债务的洛阳建设通过拍卖,以每股1.1元的价格取得了华美科技在ST春都中的3000万股权。 而事实上,拥有ST春都6000万股的海拓普已将其中3000万股质押给西安工商银行用于融资。 《中国经济周刊》在洛阳采访期间发现,洛阳有关部门组成的破产清算组也早已进驻刘海峰旗下的洛阳华美。目前,上海一家企业已实际控制洛阳华美。 “海拓普在ST春都中的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已是徒有其表。”某知情人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一句话,刘海峰大势已去!” 当年洛阳佳话--“海春之恋”带来ST春都“扭亏摘星” 而三年前的那个春天,刘海峰扮演的还是ST春都的“救世主”角色。 “穿身休闲服、挎个大包、‘脸面胡’好象老刮不净、不咋爱说话”。2002年4月的一天,刘海峰以此形象出现在河南洛阳街头。如果不是身边的那辆奔驰和他的满腹宏论,人们很难将他与“西安十大杰出年轻企业家”这份荣耀联系在一起。 其时,ST春都已有倒悬之危:该公司2001年净利润巨亏2.27亿元,每股亏损1.4元。而此前的2000年,ST春都的故事版本也是“巨亏”,估计2002年年报亦无新意。工厂内,生产线几乎全面告停,回天泛术、将帅心寒是ST春都的彼时写照。当时有媒体称之为“连亏三年,退市几无悬念。” 对此,洛阳市政府决定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为ST春都“输血”。孰料,英雄贴散尽,来者多令人失望——各路诸候的神色表明,ST春都的“壳”资源好象才是资本冲动的荷尔蒙。这与洛阳方面意欲恢复ST春都食品加工主业思路显然相悖。 此时,一匹“黑马”杀将出来,这就是时任海拓普董事局主席的刘海峰。“他是惟一一个主张恢复ST春都主业的投资者。”一位知情人士认为这是刘海峰当年从26名竞争者中胜出的原因 ,“他当时提出的‘内涵式重组’让洛阳眼前一亮。” 洛阳方面随即派出精锐力量赴西安对刘的实力进行考察。 那似乎是一个彰显刘海峰功勋的季节。兰州大学毕业—从事核物理研究—下海经商,15年的锻造使刘海峰完成了由知识分子到商业机器的蜕变,也使他在杀伐决断中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斯时,旗下已有多家公司的刘海峰与西安高科集团成立了海拓普公司,业务涉及消防器材、医疗器材等多个领域,一派繁荣景象。 考察让洛阳方面的疑云随风逝去。不过,刘海峰图谋春都却遭到了海拓普其他股东的阻击。“我们的经营思想是‘小步走、稳步走,快步走’,但是刘海峰的步子迈得太大了。”海拓普控股方的一位高管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春都是个烂摊子,搞不好就会陷进去。” 合作股东的反对声中,刘海峰依然力挺ST春都,并愿意将自己的股份抵押以抵御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 外人无法想象刘海峰的“春都情结”彼时为何如此浓郁,时至今日,业内对其当初之果断和坚决之行为揣测有二:一是刘海峰意欲通过“输血”做大做强ST春都,将其作为融资平台,进而取得“回报”;二是待其春都复兴战略功成之日,将旗下资产装入ST春都整体上市,实现“借壳上市”,谋求更大的发展。 于是,2002年5月,海拓普作为重组方正式入主ST春都,但名义还是“托管”,为期一年。洛阳方面承诺,托管的未来是海拓普取得ST春都的第一大股东地位。海拓普则通过在河南设立郑州华美科技有限公司(上文及下称“华美科技”)行使ST春都的第一大股东权利。 海拓普的一位高管称,尽管当年还是“托管”,但是以刘海峰为权利代言人的海拓普早已把ST春都当“亲儿子”看待了。 “从2002年4月到2003年2月,海拓普为此投入了3000多万元资金用于ST春都生产经营,远远超过了当初协议约定的2000万元生产启动资金,并从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聘请了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启动了ST春都的主业生产。” 回忆当年,海拓普的欣慰溢于言表,“2002年5月,春都3个系列、10多个新品种的新一代火腿肠上市。随后,高温低温制品100个新品种又陆续推出,上市成功率达到100%,春都火腿2002年底实现了月产销量逾1000吨。” 时间到了2003年2月,通过有关方面的牵线搭桥,在业内声名显赫的资本枭雄河南省建设投资公司(下称“河南建投”)亦加盟ST春都。2月14日,在这个浪漫气息四溢的日子里,华美科技、河南建投分别与ST春者原控股股东洛阳春都集团公司(下称“春都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各受让其37.5%和20.8%的股份,分别坐上ST春都第一、二把交椅。 “两重组方共向ST春都注入资金15700万元(其中海拓普9000万元,河南建设6700万元),海拓普提供担保7248万元,河南建投提供担保3030万元。”海拓普的代理人——陕西永嘉信律师事务所提供的一份资料称。 彼时,“消除退市风险,实现保壳摘星”成为ST春都各方股东的当务之急。 2003年6月,ST春都扭亏为盈。2003年,ST春都实现净利润2490万元,每股净资产1.12元。2004年1月15日,春都“复活”——恢复上市交易。二级市场涨势惊人,成为ST一族的龙头股……一时间,“海春之恋”传为美谈。 然而,就在人们为ST春都的未来暗自祝福之际,一声巨雷却在中国股市上空炸响了:2004年3月13日,ST春都董事长刘海峰悄然失踪!3月18 日,洛阳警方揭开谜底,刘海峰因涉嫌挪用资金罪已被拘捕。 洛阳官方首次开口--“他玩的是‘空手道’” 刘海峰怎么了?由“座上宾”和“功臣”,瞬间变成“阶下囚”,如此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在素有中国现代食品加工业鼻祖之誉的春都舞台上演,自然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与此相伴的是,受此消息影响,ST春都在股市暴跌,短短两周内,股票由每股8.66元跌至5.66元,近2亿市值“灰飞烟灭”。 “刘海峰确实没钱,玩的是空手道。”2005年6月6日,在媒体暴炒中沉默了一年之久的洛阳官方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洛阳市证管办主任张耀民在ST春都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 张耀民与另一位地方政府官员—洛阳市国资委主任唐超在ST春重组过程中既是政府权益的代言人,也是“刘海峰事件”的重要见证者。张耀民更一度被媒体传言将出任ST春都的新董事长。 “现在看来,他的钱是很少的。”张说。洛阳方面当初之所以支持刘海峰重组春都,皆因他是“惟一来做主业的”。但是,洛阳方面后来发现,刘海峰在账目上“作了很多文章”。“他的很多东西作价都很高,一个笔记本(电脑)就作账两万多。”张说,刘前期投入ST春都的3000多万,“属于他或者说他能控制的钱也就1000多万,另外的钱是他从西安高新区的一家企业借的高利贷,时间是一个月,利息是75万元。” “他刻了一个2号财务章,很多账都在西安做。”张说,刘海峰在陕西成立了一个“西安春都”公司,“钱出去的时候不记帐,进来时记账”。 据张称,2003年9月20日,刘海峰将ST春都的一些设备卖了200余万,并将此款“划到了西安”。因为尚在困境之中,职工们对刘海峰此举强烈不满,结果发生了围堵大门的集体抗议事件。 “这个事情让我们很警觉。”张说,“我们立即成立了工作组”,“对他投入的钱进行了审计”,结果发现了上述问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洛阳方面意欲让海拓普出局,由河南建投主政。但是,刘海峰“不乐意,要价很高”,后来商定“仍让他当老大”。“但是有个期限 ,2004年4月15日,重组要是没有实质性进展,他必须退出。”张回忆说。 他接着说,2004年8月25日,作过精心准备的刘海峰“先斩后奏”,将属于ST春都的4500万资金划至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信托”)账上,名义为资金信托,时间是半年。但是,这笔钱仅在新华信托账上“过一下手”,便到了刘海峰手里。 由于第二大股东河南建投的强烈反对,刘提前归还了500万元。剩下的4100万元(含100万元收益)至今未能归还。 张耀民对《中国经济周刊》称,刘海峰从上市公司“拿走”了7000多万,从河南建设借走了1250万,利用ST春都股权质押取得西安工行贷款1200万,从洛阳华美“拿走”2500万,总计约1.2亿元。而刘取得股权仅支付6660万,加上托管期间的投入,也不过9000多万元。 “2004年2月25日,在重国投(重庆某投资公司)的控制下,刘海峰借了他们4100万,时间是一天,利息是10.6万元,一天内转了11个账户,最后又回到了重国投。”张耀民回忆了当时刘海峰迫于压力搞“假还债”的情形,“手段非常复杂,专家都看不懂”。 张还透露说,刘海峰背后有一个极具财经专业实力的智囊团,花在这方面的费用高达800万元。 “当时,大家都很迷茫!”张说,此时刘海峰已出走美国,名义是治病,“弄了四、五个月”,“大家最担心是04年报怎么出?春都的持续运营能力受到的影响怎么解决?” 对于张耀民所说“那段历史”及其担心问题,原香港金鼎集团的一位高管曾于2005年6月4日,向《中国经济周刊》有过如此表述: 2004年3月12日,身为海拓普第一大股东的香港金鼎集团根据上面安排,将其权益划转至中国新闻发展深圳公司。两家公司高管为此飞抵洛阳了解ST春都经营情况,并拟交接手续,刘海峰如约而至; 第二天,即3月13凌晨2时许,刚刚结束相关会议的刘海峰即被洛阳警方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