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动6.8井喷行情 平准基金入市几率高达70%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 14:46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作者:宗禾 6月8日又将成为中国股市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纪念日,股指为何而动?何方资金如此坚决地做多? 多数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股做多的力量绝非场内存量资金的小打小闹,而是场外增
平准基金:入市几率70% 2005年,平准基金可能是股市出现频率最多的名词。有消息称,春节前,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主任孙杰亲自牵头,由监管三处莫泰山处长负责的“平准基金”方案已起草完毕,当时证监会正紧急与财政部、央行等多部门磋商,必要时,将动用数百亿资金入市干预。之后,又有消息称,有关部门已经筹集总额度为1200亿元的“改革发展稳定基金”。 近日,在基金业联席会议上,尚福林明确表示股市已非常具有投资价值。桂敏杰在讲话中告诫基金不要砸市,基金应当对股市作理性判断,并进行理性的操作。 同时,桂敏杰还表示,交易所会对基金的砸市行为进行监督。桂敏杰还指出,将扩大入市资金规模,动员其他机构入市,他竟然笑称这些资金为“盟军”。 据传,平准资金总额度为2000亿元,其中拨给拟进行创新试点的12家券商长期低息贷款进行救市,每家额度为50亿元;剩余1400亿元将通过购买ETF的方式救市。 市场专业人士这样分析道,大盘7日冲高回落,8日理应调整,但出其不意地出现“井喷”行情,“正规军”入市的可能性很大。 从8日成交回报看,华泰证券经纪业务管理总部非营业场所频频现身于涨幅榜股票的成交排行榜前列。 游资:入市几率100% 8日,券商股是上攻急先锋,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率先封于涨停板,宏源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紧跟其后。 翻开中信证券K线图,我们发现,该股在3月31日探底后至昨日,在大盘跌了近20%的情况下,竟然一路飙升了30%,且期间换手率达到118%。同期,宏源证券涨幅高达46%,换手率甚至达到196%。无独有偶的是,“游资”频频出现在这几只股票的成交排行中,4月1日宏源证券涨停,4月13日中信证券涨停,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证券营业部、国信证券深圳红岭中路证券营业部全部上榜。 而8日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再次现身武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3034万元,而国信红岭中路营业部上榜频率更让人咋舌。 基金:入市几率20% 从2005第一季度基金持仓规模来看,封闭式基金净值合计为808.17亿元,股票持仓比例为69.77%;开放式基金净值合计为1512.13亿元,股票持仓比例为68.59%。而从4月份以来,市场将大盘的下跌归于基金的抛售,基金的确是在减仓,但从蓝筹股的筹码分布上可以看出,除少数基金重仓股,如中集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出现明显减仓迹象外,其他大多数蓝筹股控筹线仍然较为稳定,说明基金减仓动作并不明显。由于基金仓位依然较重,能动用的资金也不会太多,如果要从做空马上翻多,则可能性不大。 保险资金:入市几率20% 2005年2月15日,中国保监会网站上挂出关于《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证券账户、交易席位、资金结算、资产托管、投资比例、风险监控等问题,这标志着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技术细节已经得到解决,将进入到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初步估计,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1000亿元,根据5%的直接入市比例计算,保险资金入市规模约为550亿元左右。从目前的股市看,追求稳定收益的保险资金入市规模远远小于5%,其大量入市仍有待时日。 券商:入市几率10% 2004年应该说是券商整体遭遇滑铁卢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南方证券、汉唐证券、闽发证券等7家券商相继被托管。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审计后的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的券商共有34家,其中变动幅度最大的券商亏损额增加了13.8亿元,审计后亏损金额增加超过1亿元的券商就达到8家,其中不乏知名大券商。47家券商合计亏损金额达到45亿元,平均每家券商的亏损额按近1亿元。 有券商高层表示,今后国家将严格管理委托理财业务,券商不得分成、保底,搞创新是惟一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券商资金大量入市显然不现实。 股市历史上四次井喷结局 从2001年6月份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自2245点下跌以来,股市已经整整调整了4年。这4年中,市场普遍认可的中级行情包括4次:2002年1月底开始的“1·31”行情,2002年6月份的“6·24”行情,2003年11月中旬开始的“11·19”行情以及2004年9月中旬开始的“9·14”行情。 “1·31”行情只是超跌反弹 自2001年6月份股指创下2245点的历史新高至2002年1月28日的1359点,上证指数在6个月内跌了886点,跌幅近40%,市场极度低迷。在这种情况下,证监会召集券商及基金等方面的业内人士,在北京召开市场分析座谈会,提出“稳定市场”的问题。 2002年1月31日,上证指数单日上涨95点,涨幅达6·81%,当时超跌的大盘蓝筹股及科技股成为大盘反弹的前锋。“1·31”行情前后持续了不到2个月,自当年3月下旬开始,沪深两市又陷入调整之中。 “6·24”行情太短命 2002年6月24日,注定将在中国证券市场史册中留下浓重的一笔。在这一天,沪深两市在国务院决定对停止国有股减持,当日大盘出现9.25%的涨幅,两市成交量合计达到900亿以上。 但是,这轮行情并没有在“巨阳”之后延续太长的时间,上证指数在6月24日收盘的1707点以上坚持了不到3周时间后,又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调整,2003年1月6日,上证指数最低跌至1311点,一口气跌去了近400点。 “11·19”行情健康持久 自2003年11月下旬开始的这波行情,是这四轮行情中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一波行情,从上涨个股的结构看,也是这四轮行情中最为健康的。自2003年11月19日上证指数最低的1313点至2004年4月7日最高的1783点,共计上涨了470点。 “11·19”行情能够产生,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机构大面积地启动大盘蓝筹股,A股市场从而走出一波“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行情。 首先,长江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的上市,为机构启动蓝筹股行情找到了理由。中国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中国联通(资讯 行情 论坛)、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中信证券等权重股此起彼伏,市场做多热情源源不断。而且,一些周期性行业的权重股业绩大幅提升,如中国石化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受油价因素影响,业绩迅速增长,为市场炒作这些股票提供了大量题材。 “9·14”行情来得快走得也快 2004年9月初,上证指数终于跌穿了数年未破的1300点的“政策底”,9月13日最低跌至1259点。2004年9月14日,受“国九条”鼓舞,两市出现连续大涨行情。 自9月14日反弹行情启动开始至9月20日,上证指数在5个交易日之内大涨近200点,个股大部分走超跌反弹行情。但在随后10日内,上证指数又跌去了100点。 而且,自这波行情之后,整个市场再也没能找到“感觉”,上证指数逐波走低,终于在2005年6月6日这天跌穿了1000点大关,创下998点的8年新低。 利好组合拳终显威力 证监会救市初战告捷(新闻背景) 在千点大关告急后,证监会终于出招,打出了一套有力的组合拳。昨日,股市以强劲反弹回应,宣告证监会隐形救市初战告捷。 今年春节以来,沪深两市持续下跌,而管理层推动股市向好的决心和力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4月30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然而,与政策意愿背道而驰的是,由于市场认为首批试点公司代表性不够,含权预期混乱,最终造成“黑五月”暴跌行情。 为止住跌势,证监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决心与勇气。5月30日,证监会与国资委联合发文,要求大中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统一认识,加强协作配合,积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随后,市场出现关于绩优上市公司将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利好传闻,但大盘继续下跌。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措施。6月5日,尚福林等证监会领导对各大基金公司郑重表态,管理层有牌可打。 8日,沪深两市终于大涨,一举收复1100点。久违的笑容重新出现在投资者的脸上,但神色间还是有些许忐忑不安。 分析人士指出,大涨是多项利好政策积累的结果,要让市场真正走牛,光靠政策是不够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根本,法制建设是保障,在这些方面,证监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