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新评谈_焦点透视 > 伊利高管被拘 > 正文
 

从伊利高管事件看英雄领袖时代的结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3:18 大连日报

从伊利高管事件看英雄领袖时代的结束

  编者按:

  猴年这一年里,中国乳业霸主伊利集团公司像翻筋斗,云里雾里折腾。终于,随着领军人物郑俊怀的被拘,企业被推到生生死死的风口浪尖———企业怎么办?成千上万的员工怎么办?令关心伊利生存的人都为这个企业捏了一把汗。

  然而,仅仅过去了十几天,就令关心伊利生存的人放下了心。因为“后郑俊怀时代”的伊利,杀伐决断依然有条不紊、生产经营还是按部就班、市场销售仍然红红火火。

  现在,从伊利内部到社会各界,都有了一个共识:伊利高管事件对伊利的发展是件好事。不仅清除了企业肌体上的“毒瘤”,使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更为完善、信息披露更为透明,也将使后任有了前车之鉴。无疑“高管被拘事件”成了伊利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稳健的新起点。

  还是现代企业制度救了伊利

  去年以来,由于高层管理者出现问题而导致企业一蹶不振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而伊利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的高管问题与企业发展却呈现“汤归汤、水归水”的态势。有分析认为,这种现象说明,经过多年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伊利已经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现代企业体系,成为一个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自转能力。实际上是现代企业制度救了伊利。连原伊利股份的独立董事俞伯伟在高管事件后也认为:伊利这个企业还是“蛮结实”的。

  当然,伊利股份的“结实”,还依赖于它的业绩。有人说,如果没有上市以来的优良业绩,高管出了事儿,“神仙也救不了”。记者调阅了伊利股份自上市以来的表现,从中不难看出,正是企业坚实的“底盘”,支撑它经受了2004年一波又一波的风浪。2004年的季报表明,伊利1-9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是68亿元,毛利润3.8亿元。伊利股份总股本是3.9亿元,单股业绩已经达到0.53元。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业绩是在股本连续多次的转送和增配高速扩张之下达到的,现在伊利的流通股是2.58亿股,较上市之初扩张了将近15倍。伊利股份不但是个绩优股,而且还是一个能给投资者带来扎实回报的蓝筹股:伊利从1996年上市之后,就没有停止过现金分红。直至风波频发的2004年7月,还实施了10送10的方案。当然,不可忽视的是,“高管事件”只是上层的震荡,又发现较早,既没有动摇伊利的根基,也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伊利这样的大企业来讲,尚未伤筋动骨。

  伊利是社会的、大家的,不是郑总的

  在伊利风波处理过程中,政府、媒体、司法机关等社会各界表现得十分理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研究所研究员郝诚之说:“这种理性为企业管理制度的升级提供了成熟的外部环境,因为这样,企业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大家的、社会的。”

  2004年12月17日下午至19日,当伊利股份的5名高管被检察机关陆续秘密刑拘后,社会上各种传言和猜测四起:有的说抓了7名高管,有的说高管阶层全军覆灭……甚至引起了短暂的恐慌:20日9时30分,伊利股份开盘在跌停位置成交2万余手后就被交易所停牌

  关系到“乳业巨头”的生死,检察机关一改往常封闭办案的做法,于12月20日上午11时,向新华社记者披露了郑俊怀等5名伊利高管涉嫌挪用公款,被检察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事实。之后,几乎是每天,检察机关都通过新华社准确、及时地向公众发布案件的进展情况,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根据检察机关披露的信息,新华社连续播发了《伊利集团5名高管被刑拘后企业运转正常》、《检察机关:李云卿潘刚等伊利高管没有经济问题》等消息。这些信息的及时发布,澄清了真相,稳定了人心,在一定程度上收到“救市”之效,伊利股份在停牌两日后恢复交易后,很快回到正常状态。

  政府对待伊利的态度更是呵护有加。自2004年3月,伊利陆续爆出“国债风波”、“独董风波”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意见十分明确———问题要查、企业要保。当以上事件在市场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彻查、证监会着手调查、检察机关介入……一切围绕伊利股份的调查“不显山、不露水”地低调展开。直至12月17日检察机关对郑俊怀等人采取强制措施,也没有选择在企业进行,就连伊利集团公司的很多工作人员,在事发两天后仍不知此事。不少股民反映:如果不是出现了郑俊怀等人突然被拘,大家都以为伊利股份的“事儿”已经过去了。

  社会各方为什么如此“厚爱”伊利?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伊利股份上市以来始终保持优良业绩以外,伊利还是一家“死不起”的企业。记得就在去年春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前往伊利拜年时动情地说:“我不是来看企业的,而是放心不下企业背后上百万养奶牛的农牧民啊!”正因如此,社会各方对待伊利的问题极其慎重,就连伊利的竞争对手蒙牛乳业(行情 论坛),在伊利高管事件发生后,也公开站出来为伊利说话:“伊利事件是个别高管违规违法,企业的品牌、生产、市场、质量等环节都是健康的。”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说:“草原品牌就一块儿,伊利蒙牛各一半儿。我们两家谁也不能输,谁也输不起。”

  展望“后郑俊怀时代”的伊利

  过去没有人怀疑这样一句话: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和绝大多数第一代企业家一样,伊利股份从20年前一个仅有40万元固定资产的小厂,发展成了中国乳品行业无可争议的老大,郑俊怀功不可没。

  正因如此,郑俊怀在企业树立了绝对权威,长期以来无人挑战,也不允许属下对其权威有一丝异议。直到郑俊怀被拘之前,不论业内还是业外、企业内部还是社会各界,都认为伊利离不开郑俊怀,就像红塔山与褚时健、春都与刘海峰一样,没有郑俊怀的伊利总是让人难以想象,“英雄领袖”几乎成了中国成功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个支柱。

  尽管郑俊怀一手创造了伊利,然而当伊利成为一艘乳业巨轮的时候,家长式的管理弊端日渐显现。耳边容不得杂音、听不得意见,抑制了企业的活力。伊利股份的一位知情人士说:“在老郑的‘统治’下,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内部的竞争却越来越弱化,伊利内部正在渐渐失去活力。有一次,以雪糕顶替工资给员工发放,当时想得很简单,结果很多单身的员工吃不了,就以低价推到当地市场,造成营销体系的一度混乱。”

  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韩志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郑俊怀被拘,对企业的短期负面影响是有的,但是从长远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比如,经过这次风浪,企业的管理人员必然要从中汲取教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企业决策也只会更加民主、更加科学,公司的内部监督也会真正实行起来。比如,以前大家没人敢对郑俊怀说‘不’,现在有不同意见就得说‘不’,不说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郝诚之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英雄领袖’确实为中国明星企业的快速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而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企业大厦的安危系于某个领军人物一身的模式遭遇到空前的挑战。企业经营民主决策、集体智慧的时代已经到来。”

  伊利股份总裁潘刚说:“2004年,伊利年初制定的主营业务收入目标为80亿元,从目前的情况看,大约能完成87亿88亿元之间。2005年伊利将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的目标。”(据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6日电)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