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上交所资金校验缺失系统老化

2013年09月02日 05:13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见习记者 代红叶 记者 丁青云/深圳报道

  处罚结果虽出,光大事件仍未结束。

  在处罚结果之外,透过光大事件看到的,是券商内控系统的薄弱,交易所应对危机的迟缓,防控内幕交易意识的淡漠。

  “整个事件,铭创软件设计有问题,光大内控有问题,上交所风控没有察觉故障,交易系统、交收和清算系统都没有核查。本来任何一个步骤核查就可以堵住这个问题。”一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如此评价。

  上交所也陷入尴尬境地。多名知情人士指出,上交所在此次事件中反应迟钝,根本原因在于其交易系统的老化。“上交所IT系统投入远远不够,系统升级速度赶不上发展速度,光大事件,上交所应该反思系统问题和应对机制问题。”一名交易所系统开发人士指出。

  光大事件14天

  回到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开盘起一直波澜不惊的上证指数开始脉冲式上涨。多只权重股瞬间出现巨额买单,72只权重股瞬间封涨停,股指瞬间被拉升124点。

  错误操作?系统异常?国家利好政策?社保资金入场?市场谣言四起。

  11时39分,有网络媒体发布消息称,A股暴涨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的70亿买单。5分钟后,上交所发布公告称,系统运行正常。

  12时10分,在外吃午饭的光大证券董秘梅键接听记者电话时称,“相关传闻说明他们不了解光大证券严格的风控,不可能存在70亿元乌龙情况,传闻纯属子虚乌有。”

  梅键的说法很快在网络上传开,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微博]开始唱多:“乌龙指的可能性较低。预计管理层将有政策利好,A股或开启新一轮牛市。”

  当天下午1点,光大证券突然临时停牌。越来越多的细节开始流传,光大高管赶回总部召开紧急会议,手机均显示无法接通或者关机,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调查组人员已经进驻光大证券。

  13点50分左右,有消息称,交易系光大证券衍生品部门做量化投资的一个ETF套利产品下单失误,3000万股错写成3000万手。光大证券试图向上交所申请交易作废。

  14点20分,又有消息称,光大证券量化投资为客户模拟演示,不小心接错端口介入了实盘。

  14时25分,距离事发已过去2小时20分钟,光大证券发出公告,承认套利系统出现问题,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

  公告表明董秘梅键中午的发言纯属信口开河,公告发布后半小时内,光大证券官网因为大量点击而崩溃。

  在发布公告之前,光大方面为了挽回早上的损失,开始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了一系列最终被认定为内幕交易的操作:在11点30分至12点55分的休市时间里迅速调集资金,在集合竞价中开出巨量股指期货空单,开市短短半小时,就在中金所开出近7000手市值46亿元的股指期货空单。

  当天收盘后,光大期货持有的巨量空单被曝光,赤裸裸的内幕交易行为引爆了市场中各方的怒火。

  期货市场的震动把中金所也推到公众面前。中金所当天下午回应,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一切正常,系统运行平稳。

  当天下午收盘时,上交所公告,今日交易系统运行正常,已达成的交易将进入正常清算交收环节,算是驳回光大申请交易作废的请求。

  当天下午4时,证监会在通气会上表示,目前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正抓紧对光大证券异常交易的原因展开调查。

  8月16日晚间、17日全天,光大方面没有任何消息放出。8月18日下午6时,上海,光大证券举行新闻发布会,总裁徐浩明、助理总裁杨赤忠、衍生品部门负责人杨剑波出场。

  徐浩明在会上发言中称,出事的套利交易系统订单执行部分是由上海铭创科技公司开发的,巨额买单是该系统订单生成系统和执行系统同时出错造成。

  “这大概是光大想了两天后想出来的,转移公众注意力方向的办法。”一名接近铭创高层的IT人士透露。

  铭创科技随后向媒体声称,是应光大证券的要求将交易系统中的风控模块去掉,而改放在策略层面来检查风控。

  几乎与光大证券新闻发布会同时,北京,证监会主席肖钢紧急召开会议,中金所、上交所、上海证监局人士出席,会议一直开到当天晚上11时。在这一天下午,证监会对光大事件的对外表态是“在核查中尚未发现人为操作差错”。

  软件开发商铭创科技被牵出来后,一批券商开始恐慌。铭创科技急急撤下其官网公告中使用其系统的近80家券商、基金、信托公司名单。

  为了安抚市场,证监会随后公告,光大证券使用的“铭创高频交易投资系统”是定制软件,为光大证券独家使用。

  8月19日,星期一。光大证券继续停牌,总部静安国际广场17楼气氛紧张。光大证券开始进行内部安抚,各部门领导被要求参加公司大会,会上号召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各部门负责人将意思传达至每个光大员工。

  同时,光大证券发布公告,承诺在制订并公告事件处置方案前,不会减持因套利交易系统事故而购入的股票,但同时表示将自主平仓期指空单。此时光大期货已被交易所禁止开新仓。

  8月20日起,新华社连发八文质疑光大事件,矛头直指光大证券和上交所监管缺失,直言“必须重罚光大证券”,将该事件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当天,涉事部门负责人杨剑波被停职,光大证券整个合规部门也被全部停职。两天后,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引咎辞职。

  8月23日,证监会宣布已基本完成对光大事件的调查。但第二天证监会再次派人进驻光大证券。紧接着8月25日又派出第三批调查人员。

  有媒体爆料称证监会调查发现光大证券在事件发生后,将前端系统修改以遮掩责任,所以才会在调查基本结束后又两次派人进驻。

  25日下午,顶着新华社质疑的压力,上交所首次以微博的形式召开新闻发布会,解答外界疑惑。不过,因为发言中实质内容不多,被称为“千呼万唤始出来打了一次太极”。

  8月29日上午,肖钢主持召开针对光大事件后续处置及加强监管的讨论会议,他在会上称“九月底前给市场交代”。

  8月30日,证监会开出对光大证券及5名责任人的重量级罚单。

  “根本原因在上交所系统老化”

  光大事件后第9天,上交所举行新闻发布会澄清市场质疑,却被指“解释苍白无力”。

  在一名长期研究交易所系统的人士看来,“上交所和中金所在处理光大乌龙事件中,至少存在四大问题,交易所系统有严重漏洞。”

  其一,两所对巨量异常订单没有进行警示。“当光大证券一个端口涌出234亿的量,相当于光大10万个客户,每个客户全部瞬间买入23.4万的极端情况。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对此异常交易,交易所没有自动熔断机制。

  二是未对订单进行验资,允许机构“空买”。按照证券法35条规定,“证券交易以现货进行交易”,要求现货抛售,现金买入,不能空买、空卖,但这条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

  “交易所对机构席位允许保证金交易,可以收市以后补头寸。这中间就有一个漏洞,交易所没有适时监控资金头寸,中登公司也没有适时清算。散户没有钱不可能买,但是大机构可以。”前述研究人士表示。

  国内某交易所系统开发参与者谢辛宁指出,“从现行的法规和制度来看,上交所确实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证监会说交易所在其法律授权范围内已行使了其职责。但是行使了职责不代表完全没有责任,一个订单发到交易所进行撮合成交,交易所需要做逐笔的资金校验。国外的交易所和国内的商品交易所都是逐笔的资金校验,但是上交所却没有这么做。”

  谢辛宁解释,不做资金校验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IT系统的性能不足,堵单现象严重,如果再做逐笔校验对交易所撮合性能的影响太大。于是,演变成为交易所只负责撮合和持仓管理,资金校验则是由券商在前端以及清算所交割时校验。

  “一个订单发过来,交易所不会校验交易者是否有资金能够成交,而是相信券商已经做过校验,先撮合订单,再由清算所去校验券商的校验是否正确。”

  第三,信披制度不完善。出事后,上交所5分钟内应该是能够发现问题。交易所应该马上在场内进行警告,10分钟内应该告诉外部市场,提示风险。在中午休市期间,也应该补充提示公告,而当天11时44分,上交所却发布公告表示,系统正常,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中金所也犯了类似的错误。股指期货系统,当一个通道席位突然抛出或买入巨量的空单时,比如突然买入7000手空单,中金所应该察觉到异常并提示公告,但是中金所没有,这是不作为。说明不但系统存在漏洞,交易所也没有能力处理突发问题。

  第四,交易所交易基金未采用延后交收制度。如ETF这种产品,场内外套利应该采用延后交收制度。为了防止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国外ETF和场内一揽子股票套利,是延迟一分钟甚至延迟5分钟、10分钟做交收,但国内是即时交收。

  而多名IT交易系统专家更进一步指出,上交所在此次乌龙指事件反应迟钝,根本原因在于其交易系统的老化。“光大只是一个个例。光大的量化系统交易速度实在太快,交易所的主机缺乏对这种快速巨量委托单的动态检测模块,急待大规模升级提升性能。”

  “和交易所的各种收费收入比起来,IT系统投入太落后了”,谢辛宁认为,“虽然各大交易所一直在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但主要是被动满足业务需求。深交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微博]相对来说投入大,系统相对先进。上交所技术投入一直没有大动静。”

  上交所会拆房子改地基吗?

  “在国外,最先进的IT技术都是先用在金融领域,但是国内不是。国内的技术都是按照最初成立时候的架构设立的。当然中间有升级,但是业务量的增加肯定会造成系统运作的压力。”中国量化投资学会理事长丁鹏指出。

  与世界主要交易所交易系统相比,上交所存在不小的差距。“从总体来讲,从撮合容量、速度、功能设置各个方面,国外都比国内交易所做得要好。”谢辛宁指出。

  从撮合容量来看,同一秒钟内,国外交易所能同时接纳几十万笔订单。国内可能只能接受几万笔,甚至是几千笔。

  从速度看,订单撮合成功后,会向券商播报当前价格,国内的频率是每0.5秒或者0.25秒公布一次,国外比这个高很多。

  从功能看,除了熔断机制,前端校验和同步资金风险控制国外做得也比较好。在功能更丰富的前提下,国外主流交易所有比国内交易所更大的容量和更快的反应速度。

  而在系统风险控制上,国外主流交易所已经实现了逐笔风控,并设置有熔断机制。“相当于一个保险丝,一旦电流过大就会断掉。在交易中一旦出现价格异常波动,会对整个市场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的时候就生效,避免因一个事件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谢辛宁介绍。

  熔断机制是当市场价格波动达到一定范围,触及事先设定好的熔断点时,所采用的限制或者暂停交易一段时间的措施。其中的限制交易是对某种类型的交易指令予以限制,如系统对交易者能够提交的价格大小作出限制,限制其报价在该熔断点之上或之下,或者系统自动限制来自程序化交易的指令。而暂停交易则是当达到熔断点时,市场停止交易一段时间,即所谓“断路”(circuit breaker)。

  由此可见,熔断机制仍然存在着轻重缓急之分,最初是为了防范程序化交易所带来的交易风险,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股指期货市场通行的一种价格稳定制度。这种措施和我们国内的涨跌停板类似,某种意义上,涨跌板就是一种粗糙的熔断机制。

  谢辛宁认为:“纽交所、纳斯达克[微博],芝加哥交易所、法兰克福交易所这些国外的主流交易所都是采取熔断机制。此次光大事件,从订单量和交易金额来看,国外可能会被认为是在操纵市场,这就会触发熔断机制。”

  "系统落后说明证券行业对IT技术的投入资金比例很低。在金融行业里面,银行是盈利率最高的,所以银行对IT的投入会相对高。但是证券和金融衍生品行业,是技术被动地满足业务需求,甚至是出现问题再去补救。”中国量化投资学会会长丁鹏说。

  “因为国内T+1交易的原因,对速度要求没有那么快,交易所没有动力去升级。另外,系统升级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丁鹏说。

  “如果要校验,不单单是检查撮合这个业务,其他的业务流程也都需要进行校验。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工作量很大,会消耗大量的人力成本。我觉得这是上交所没有进一步措施的主要原因。”谢辛宁表示,“要改变十几年来的业务和系统流程是有困难的。就像是一幢房子,你要改地基是可以的,但要把上面的房子都拆了才能改。”

  “没有人愿意在没出什么事之前,花大量人力物力,贸然去做校验这件事。而且这个工作也不会给上交所本身带来任何利益。”前述系统开发人士认为,“出了光大这件事情后,我相信证监会、上交所会进行反思。”

  系统开发商早被美资收购

  光大交易系统的开发商铭创科技曾被推上风口浪尖,那上交所这套早已老化的交易系统开发者是谁?为何从不见人提起?

  据理财周报多方了解,上交所早期系统开发由原复旦金仕达计算机有限公司开发。复旦金仕达公司成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8个复旦大学研究生在浦东一间租用的民房里,依靠借来的几台电脑起步,一度发展为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期货交易软件开发商。

  经过几轮扩张,复旦金仕达股东除了原管理层、复旦大学以外,还引入了英特尔[微博]公司、宏基公司以及上海实业集团共同持股。

  2006年年底,复旦金仕达被有“金融IT联邦”之称的美国金融IT服务提供商SunGard公司收购,原法人股东一一退出,更名为“SunGard金仕达”。早在此之前3年,其创始人乔志刚成功“弃商从政”,被任命为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成为上海首位民营企业家出身的副局级干部。

  金仕达新东家SunGard公司股东实力不凡。其成立于1982年,由石油公司Sun Oil公司以杠杆收购方式成立,前身为Sun Oil公司计算机服务部门。SunGard于1986年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

  2005年8月,银湖合伙公司(Silver Lake Partners)控制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通过杠杆收购以115亿美元将SunGard转为私有,贝恩资本、黑石集团、高盛资本合伙人、KKR集团、普罗维登斯股本合伙人公司、TPG等赫赫有名的国际资本大鳄纷纷注资持股。新股东进驻不到一年半,SunGard公司即收购了复旦金仕达。

  SunGard将中国市场定位为全球战略的重点。其一贯的策略是,通过并购快速进入各地区市场,自1986年以来进行了160次并购。2006年SunGard并购复旦金仕达公司,并以此为基础,构筑中国本地团队。2008年,SunGard成立SunGard中国公司。

  “当时,国内交易所,包括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交易系统基本上都是复旦金仕达做的。但2006年,金仕达公司被美国SunGard公司收购后,美国公司没有意愿和动力去继续维护金仕达以前的这一套系统,所以这些年来,系统的升级改造都是交易所自己在做,是交易所自己的团队在维护,已经升级过很多次。”前述从事交易所系统开发人士透露,“国内证券市场规模一直在扩大,交易所系统也在频繁升级,一些交易所已经升级到第6代了。”

  前述交易所系统开发人士继续透露,“复旦金仕达被收购有7年,所以上交所的这个系统至少使用了7年以上。交易所系统开发完成后,上交所当时把软件开发的核心人员挖了过去,直接通过核心团队完成后期软件升级,也防止了技术外泄。”

  据悉,交易系统开发技术人员圈子非常小,人员流动也比较频繁。金仕达被美国SunGard收购后,国内几大交易所都从原金仕达团队挖走大量人,但随后几年,又有交易所技术人员回流到Sungard金仕达以及其他软件开发公司。

  “金仕达现在主要做交易所的生意,在券商里都没有市场,做了交易所的生意以后,团队都被交易所挖去了,有一批是被中金所挖过去了。”

  理财周报记者就上述问题向Sungard中国求证,该公司公共关系部张姓总监拒绝回应。

  光大事件后,更多的金融系统开发商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把握住新一轮的巨大机会。“现在交易所羽翼丰满了,如果金仕达不能提供特别先进的技术,交易所是看不上的。”前述系统开发人士叹道,“这又是一场恶战。”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资委主任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
  • 体育皇马官方宣布签贝尔 9100万身价世界第二
  • 娱乐梦鸽做客新浪谈李案:我保护不是袒护包庇
  • 财经中石油有员工常年举报一把手
  • 科技手机固话今起实名制 新用户不实名拒入网
  • 博客毛泽东错过了朝鲜停战最佳时机吗
  • 读书皇家奇迹:历史上唯一修成金婚的皇后
  • 教育中国式幼升小:愁白了多少家长的头
  • 梅新育:中石油腐败案的启示
  • 管清友:下半年经济不会昙花一现
  • 刘石:人生本是一出戏
  • 龚蕾:叙利亚局势对全球经济影响分析
  • 谢百三:象朱镕基那样关心民生股市
  • 谢作诗:中美日三国经济学
  • 苏堤春晓:被译为时代广场的时报广场
  • 陶永谊:经济增长靠什么来推动
  • 叶檀:中石油落马高官与徐明性质相同
  • 徐小明:光大就是个倒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