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券市场20年回望与思辨之六:投资的变迁

  本报记者 李剑锋 钱晓涵 屈红燕

  20年前,股市是一个“搞不好可以关掉”的试验品,第一代“股民”在很多人眼中还是群“不务正业、好逸恶劳”的人。20年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的字样,已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股票市场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

  从短线投机到长线投资,从概念炒作到定量分析,从豪赌重组到价值投资……2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投资者踏上了证券投资之路,期望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在股市中获取利润,改善生活。

  经历了20年风雨洗礼的中国股市,有足够的底蕴和胸怀容纳多元化的投资理念;经历了20年风雨洗礼的中国投资人,正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复杂多变的证券市场。

  光明正大做投资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0年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炒股票”还是一件名不正言不顺,羞于见人的事情。

  不少第一代股民都有类似的记忆:上班时间,单位领导亲自带队检查证券营业大厅,当场揪出几个翘班炒股的职工,扣奖金、写检查、通报批评。被抓住的人垂头丧气,声称自己以后再也不炒股了,可过不了多久,趁领导不注意,又一头钻进了股市。

  在当时,股民的形象通常被描绘成在交易大厅中双眼紧盯屏幕,夏天汗流浃背、冬天瑟瑟发抖都不自知的社会赌徒。以炒股为生的有钱人叫“大户”,普通人炒股是“散户”,替别人炒股的叫“操盘手”。无论是哪一种,都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务正业”、“好逸恶劳”、“投机倒把”的联想。

  199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反腐败斗争近期抓好几项工作的决定》。其中第一条第3项规定: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准买卖股票”。这种禁令一直到2001年才有所改变。当年4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证券投资行为若干规定》,第二和第三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证券投资行为,是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将其合法的财产以合法的方式投资于证券市场,买卖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可以买卖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将个人合法的财产以合法的方式投资于证券市场,这种提法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终于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层的认可。

  客观上讲,第一代股民投机“炒”股,与证券市场成立之初的特定历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中国股市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承担着为困难国有企业融资输血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A股市场上的优质上市公司数量很少,价值投资基本无用武之地。其次,试验阶段的股市容量并不大,而大量积聚的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存量股票,导致所有上市公司估值都严重偏高,股市频频出现的暴涨暴跌,也为投机模式提供了生存空间。

  如果说第一代股民是在“无奈地投机”,那么随着A股市场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质地优良的公司登陆股市,给价值投资带来了可能。1995年,时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的孙涤先生在上海证券报《财经闲话》专栏撰写系列文章,开始向中国投资者介绍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思想。

  现任深圳东方港湾投资公司总经理的但斌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逐渐由技术分析转向价值投资的,在之后的数年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2003年5元买入万科、23元买入贵州茅台、12元买入烟台万华、9元买入招商银行,持续买入和持有,让他至今获益丰厚。“我认识很多人,就是靠投资一只绩优股并长期持有,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斌称。

  股市建立20年,类似万科、茅台、招行这样业绩出色、稳定分红的上市公司还有很多,它们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厚积薄发,做大做强,正是由于优质上市公司的不断增加,才使中国股市从投机为主向价值投资的转变成为可能。如今,股市不再是一个零和甚至是负和博弈的市场,市场的利润归根结底来自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果,来自于上市公司实实在在的业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意味着投资理财获得了明确的肯定和鼓励,从存款保值到投资生财,中国人的理财观念出现了空前的变革。

  对此,作为十七大代表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财产性收入必然涉及到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外,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资本市场是涉及投资金融领域最直接、最广泛的场所,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增加创造财富的机会,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中国投资者,终于可以理直气壮、放心大胆地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赚取着阳光下的利润。

  告别草莽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没有先例可循,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在探索中前行。这曾经也是一个英雄辈出、庄家横行的草莽年代。

  认购证的暴富效应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资本市场的“造富”威力,一批头脑灵活的普通百姓怀揣着自己和家人辛劳工作的积蓄,战战兢兢地进入这一前路莫测的市场,希望有朝一日能改变自己平淡的人生。对于这些人来说,股市的一切都是空白,“听消息、学技术、跟庄股、博重组”,成为他们市场博弈的主要法宝。

  “在那个年代炒股票,如果连条消息都没有,说出去还不被人笑话死?”坐在记者面前的散户投资者董加辉回忆起当年的炒股生涯,不觉恍若隔世。董加辉是当年参加荐股报告会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据他回忆,一次荐股会参加者往往多达上千人,股评家每推荐一只股票,在场股民就记录下来,等到这些股民把“消息”放出去,最多可能会有上万人去买进同样的股票,股票价格自然上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的涨跌主要由少数几个大户说了算,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大户“杨百万”,有几个交易日个人成交量甚至占据了沪市交易的半壁江山,大户资金对股市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除了听消息,股民也开始接触技术分析,很多人开始四处交钱参加学习班,徒手练习画K线,道氏理论、江恩理论、波浪理论,成为许多人当年的必修课。

  “股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散户打听消息,学技术分析,实际上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对称而被迫采用的办法。”湘财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从证券市场起步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坐庄”现象一直伴随着市场的牛熊起落。所谓坐庄,是指一些投资大户和机构通过在二级市场搜集低价股筹码,依靠资金实力拉升股价,最终高位套现出货的运作模式。将股价拉高需要得到市场认同,于是“庄家”与上市公司联手,或公告利好消息,或粉饰业绩报表,通过种种手段吸引股民高位接盘。“坐庄”还常常与重组联系在一起。由于上市公司名额稀缺,一些上市公司即便经营不善也很难退市,资产注入、剥离不良资产、新的企业借壳,乌鸡变凤凰的游戏一再在证券市场上演。

  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曾写道:“只有在突然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2001年6月14日,上证综指在当天创出2245点的历史高点,绝大多数的投资者不会想到,持续了2年的网络股行情已经画上了句号,市场将步入漫漫熊途,在熊市中,损失惨重的绝不仅仅是个人投资者,德隆系、南方证券、大鹏证券……一个个资本大鳄倒下了,大大小小的庄家因为股价崩塌、资金链断裂而光溜溜地告别股市。

  从最早的不足100点到2001年的最高点2245点,证券市场在10多年里经历了数个牛熊。申华电工、蓝田股份、亿安科技、银广夏……伴随着市场的起落,一个个神话上演,一个个泡沫破裂,喧嚣与浮华之后,少数投资者赚到了刀口舔血的利润,但更多的投资人尝到的是刻骨铭心的伤痛。

  “要坚持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初,刚刚履新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施政理念。

  与此同时,一次次的伤痛也让投资者不断地思考,究竟有没有一条在股市上赚取阳光利润的稳健之路。

  “不做研究就投资,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著名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时间上划分的话,1996年是中国股市非常重要的一道分水岭,在那一年,国泰君安、金信证券率先成立证券研究所。此后,申银万国、海通证券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证券公司也纷纷开始设立研究所,证券公司率先推开了证券研究的大门。

  1998年,首只公募基金成立,继券商之后,另一类重要的的机构投资者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机构投资者入市为股市带来了先进的投资理念,一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通过大量走访上市公司,掌握了公司的基本面情况,挖掘出不少被市场低估的股票。2001年开始的4年熊市,也促使一批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反思自己的投资理念,开始更多地依据上市公司的质地而不是股票的价格波动来做出买卖决策。

  2000年开始担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的李迅雷回忆,1996年前后,证券分析师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时原君安证券、申银万国和原华夏证券陆续招聘行业研究员,其中尤以君安证券的招聘规模和推广力度为大。君安通过在上市公司调研、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培养了国内第一批颇有实力的行业分析队伍。与传统的股评家仅从概念、热点角度分析股票价格不同,证券分析师更多的是从市场基本面、上市公司基本面、行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分析股票。

  券商研究所调研上市公司的风气很快扩散至整个行业,不仅是“卖报告”的证券公司在调研,许多职业投资人也在调研。

  “调研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发现事实,而不是猜测事实。我会带着猜测去验证,通过调研去填补信息的空白点。”东方证券副总裁、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王国斌说。作为国内第一批调研上市公司的职业投资人,王国斌走访过很多公司。通过实地调研,他挖掘出了很多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价值投资理念的盛行,意味着中国证券证券市场开始走出草莽时代。

  无神年代

  股市自诞生之日起,就诞生了很多的“神”。股评家、庄家、基金经理、民间投资者,在不同的年代先后扮演过“神”的角色。

  庄家吕梁曾经是一个“神”,他联手中科创业(前身为康达尔)前任大股东朱焕良,对康达尔进行“长期投资”和“改造”,让养鸡的康达尔变身为“高科技”的中科创业。

  唐万新曾经是一个“神”,他的德隆帝国拥有三大牛股合金投资、湘火炬和新疆屯河,德隆系的保本委托理财吸引了很多人放心地将钱给他去运作。

  给自己取名叫“简凡”的韩劲松曾经是一个“神”,有人说他传授的股市制胜秘笈是简而不凡。他是上海滩上的一位才子,曾亲历华尔街;1996年入市,曾参与运作了中国股市数只翻番行情的大黑马股,因其手法凶悍,业内送他绰号:“股市眼镜蛇”。

  “名嘴”赵笑云曾经是一个“神”,被称为中国荐股第一人。他曾先后8次参加过一项荐股比赛,共获5次冠军、2次亚军、1次季军。他推荐的很多股票,经常是当日涨停甚至是连续涨停。

  这些“神”都倒下了,吕梁在中科创业连续十个跌停板之后站了出来,自坦坐庄事实;因资金链断裂,唐万新的德隆帝国轰然倒塌;简凡涉嫌集资诈骗罪被捕;赵笑云则因推荐青山纸业死死套牢众多股民而出走国外。

  当然,也有一些人,凭借踏踏实实的投资而取得了骄人的回报,被股民尊奉为“神”。“寻找安全边际,发现被低估的公司股票买入并长期持有”的巴式价值投资理念对中国股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菲特也凭借他的巨大成就与影响成为投资者心中的“股神”。

  一段时间,王亚伟也是一个“神”,他所操盘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收益率连年夺得基金业冠军,王亚伟称自己从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身上获益颇多,宁愿花时间研究持股前十名里没有机构的冷门股,看看基本面是不是发生变化了,未来股价是否有所反映。

  实际上,巴菲特、王亚伟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巴菲特曾在投资上做了一些错误决策,给公司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同样,数据显示,王亚伟错投“割肉”卖出的股票也不少。经历了20年风雨的中国投资者开始明白,市场本就没有神,对于成功人士,我们可以崇拜、可以学习,但不必盲从。正如国际歌中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理性投资快乐生活

  投资是为了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回答都是:“赚钱,更好地生活”。从最早的“三转一响”四大件,到如今的房子车子,目标也许在不停地变换,但憧憬与期盼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记者在调研中采访了形形色色的投资者,既有普通的散户,也有手握数十亿资金的职业基金经理;既有在股市中搏杀了近20年的老牌投资人,也有入市不到一年的股市新生代;既有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投资系统,能比较稳定在股市持续盈利的“高手”,也有寄希望于命运之神垂怜的“懵懂学童”。

  “你快乐吗?投资有没有给你的生活增加快乐?”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前,很多人沉默良久。一周工作7天,每天从早上7时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没有休闲,没有娱乐,“7-Eleven”式的工作模式,已成为许多投资人的常态。生理上的劳累加心理上的压力,其中甘苦,也许只有那早生的缕缕华发说得清楚。所以国内投资界里有不少人学禅,希望通过禅宗的大智慧来寻求身心的解脱。

  巴菲特给大学生演讲时,经常用一个比喻 :对待你的身心,应该和对待一生中唯一的一辆车一样。“你只有唯一的一颗心,只有唯一的一个身体,你得用上一辈子。如果你好好对待自己的身心,很容易会用上很多年。但是如果你不好好照料自己的身心,过了40岁之后,你的身心就会成为破铜烂铁千疮百孔,就像一辆开了40年却没有好好保养的老爷车一样”。

  成功的人生也许并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它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天你都觉得安详、宁静、满足,累计起来才是成功的人生。

  是原则不过时

  时间进入2010年,中国股市又多了两张“新面孔”——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曾经与A股距离遥远的金融衍生品一下子来到了我们面前。不关注市场涨跌,只关注套利空间,机构投资者开始探寻与市场波动关联不大的获利点。

  一批从华尔街回国的海归们,将数量化投资带入了中国。“以数量化模型作为资产配置与构建投资组合的基础,实行从一级股票库初选、二级股票库精选,到行业配置的动态全程量化投资。”深圳一私募基金经理如此概括了量化策略基金的股票投资思路,他们开发的几个套利型的投资产品,颇受一些追求稳健风格的理财客户青睐。

  “基金规模较少的时候,可以凭借投资经理个人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投资。但随着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基金管理规模越来越大,投资经理的精力不够用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在这时候就需要引入量化投资。” 在采访中,许多私募基金经理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年代,上至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汇率、全球资本流动、国家宏观政策,中至各产业发展政策和前景,下至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情况,都已是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投资已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从海外的经验看,个人投资者把钱交给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来管理已是主流的模式。

  那么,在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普通投资者究竟有没有可能战胜市场?靠自己的力量直接去获取那份阳光下的利润呢?

  “专注公司分析,抛弃技术分析;注重常识,只投资自己熟悉的公司,注重上市公司调研;偏好竞争不激烈、持续增长的公司,避开热门行业;强调安全边际原则,要求买进价格低估或合理;强调坚持长期投资,耐心比头脑更重要”,这是从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彼得·林奇所一脉相传的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说,“是原则就永不过时”。

  相关报道

  证券市场20年回望与思辨之五:20年后话创新

  股市20年思辨之四: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证券市场20年回望与思辨之三:股灾与救市之辨

  证券20年回望与思辨之二:在国情和规律之间

  一个时代的背影:中国证券市场20年回望与思辨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