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需警惕融券滥用的惊人杀伤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 13:32  金羊网-新快报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融券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金融机构可谓闻之色变,而目前中国证监会正在稳步推进融资融券的试点工作。不过,与国际市场不同的是,国内的融券主要是针对股市的,而在国际市场上,信贷、债券市场都可以通过信用违约掉期来实现融券,而且规模要大得多,由于没有加强监管,其危害也大得多。这里摘录一篇香港证券界人士宋红芳关于融券的分析。

  ——编者

  以AIG为例来看融券冲击波

  第一步

  AIG卖出L公司债券的CDS给投资者。

  第二步

  金融大鳄卖出L公司债券,同时买入L公司的认沽权证。

  第三步

  L公司出问题,债券无力偿付,AIG要承担支付责任。随着越来越多类似L公司的企业出事,AIG的风险骤增。

  第四步

  分析师和评级机构发布不利于AIG的评论。AIG融资能力下降,不足以应对,危机恶化。

  巴菲特曾称,用来投机的衍生品是“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融券,俗称沽空和信用违约掉期(简称CDS),使欧美的金融机构股价急速崩溃,破产,引发全面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迫使欧美政府采用一系列国有化的行为,以国家的名义应战才在黑暗中看到一线曙光——沽空和信用违约掉期等为主的金融创新给资本市场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资金及减低风险,还制造和加速了二战以来最大的一场金融浩劫。

  亚洲国家在1997-1998年间经历了一场类似的腥风血雨。但是经过十年的努力,今天整体亚洲,除越南之外,基本面健康。企业资本金和金融机构资本金充裕,外债低,外汇储备充足,通货膨胀在可控制范围内。然而10月16日日本的日经指数和香港的恒生指数分别暴挫1089点或11.49%、1027点或6.42%。看来金融大鳄们要钻主要亚洲国家尚未颁布禁空令的空子,亚洲很可能成为他们的最后盛宴地。理由是全球经济衰退,亚洲银行也有一大堆次贷和CDS的垃圾资产。如果亚洲再次陷入恐慌,本已成为硬骨头的欧美市场有可能再啃点肉下来。

  美国黄宝石对冲基金副总裁认为,过去10年美国经济繁荣,公司债券违约率从2002年的10.7%连续下降到2007年的1.5%。于是,银行、对冲基金,甚至理性的长期投资者,都大量卖出CDS以增加收入。这也是CDS市场迅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对冲基金是CDS市场的主力军。因为CDS的保险费只是所担保的相关债券的几个百分点,买卖都不需要大量资本,于是要么成为间接投资的工具,要么成为卖空债券市场的工具。

  今天盛宴结束了。公司债券违约率大幅度增长。在此情形之下,CDS卖方会首当其冲。如果发债公司破产,投行、对冲基金等就要付款给买方。可是不少投行、对冲基金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本储备,很可能无法履约。对冲基金的借贷率通常高的吓人。如果对冲基金一经破产,会立即冲击借钱给他们的大型基金或者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可谓一发千钧。

  看看金融大鳄们是如何利用沽空和CDS击倒雷曼兄弟和AIG——大量购入雷曼和AIG的CDS。雷曼和AIG是美国金融机构中管理最弱的企业,同时也是CDS的大卖家;

  然后沽空雷曼和AIG的CDS对应的股票和债券,同时购买大量雷曼和AIG的认沽权证。即先买了一个火灾险,再放火烧房子;

  当雷曼和AIG的危机出现后再设法弄死几个小型对冲基金和企业;

  雷曼和AIG必须支付巨额赔偿,顿时陷入流动性危机,可是这时雷曼和AIG的股票已经一钱不值,无法融资;

  利用谣言和御用分析师加深恐慌;

  评级机构把雷曼和AIG降到破产级别;

  雷曼破产;AIG又是雷曼CDS的大卖家,AIG上了绞刑架。

  AIG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不会倒闭。它被收归国有,因此CDS欠债必须由国家偿付,大型金融危机形成。大量沽空所有金融机构的股票和债券。AIG的股票在一个星期内从22元跌到2元。高盛一天之内跌了40%,这类例子比比皆是;经过一次、二次这样的循环,金融大鳄们通过沽空和CDS牟取暴利最终完胜。

  香港从不允于裸沽空,但可以进行普通沽空。1998年金融大鳄们和许多当地的外资机构一起暗地里实际实施裸沽空赚得暴利。当然香港有雄厚的外汇储备以及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为后盾才免于陷入破产的悲剧。其他亚洲新兴国家的命运就不同了。由于大量金融机构,企业倒闭最后以出血价均沦为外国资本的囊中之物。以韩国为例,1999年到2000年间,汉城的五星级酒店天天客满,几乎是欧美投资银行的宿舍。今天亚洲很多国家还没发出禁空令,并且在全球化的年代谁能保证亚洲金融机构没有卖过CDS?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至今还在为放松监管找借口的华尔街找到了一个正当理由,中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推出了融资融券业务。金融风暴蔓及全球,香港要准备迎战了,中国更要三思而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