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如何夺回资产处置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08:40 证券日报 | ||||||||
北京物资学院 梁丽娟 在今天的资本市场上,资产被深度套牢的投资者已经失去了对自有资产的部分处置权。 最近,资本市场盛传“国务院召集金融、证券、财政、国资等有关部门做出了重大
资本市场上的传言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断出现,类似的传言也不是第一次了,这种传言导致了股市大涨也不是第一次了,不过,这种上涨仍然表明,中国的投资者还远未成熟,“人心思涨”还是投资者唯一的追求,对资产处置权的争夺则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自己达不到管理企业或者作为企业股东的要求。这种不成熟不自信的投资者心态在所有国家的资本市场初期都出现过。这种对自己所拥有资产的处置权的极端漠视也说明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不成熟。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对资产处置权的“公平拥有”不能指望政府部门,尤其是在政府部门本身就是国有大股东的直接拥有者的时候,客观上,政府部门无法不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去思考问题,如果把其他任何一个投资者放在那里,他(她)也都会这么想。政府部门的改革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而投资者的进步是投资者的事情。如果投资者对资产的处置权没有发言权,即使全流通又如何呢?甚至有可能对企业管理人员侵害股东权益带来便利,因为股东结构过于分散。 投资者对自有资产拥有处置权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在中国或者在全球其他新兴资本市场上都成为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投资者被迫用脚投票,或者寄希望于社会其他机构乃至成员的变革。 在不断热情参与激辩股权分置问题的各位专家看来,股权分置好象是股市万恶之源。但是,细心的投资者已经注意到他们所代言的利益群体,除了自己就职的本公司可以更多赢利之外,他们自己还积攒了很多历史问题所带来的套利机会,甚至还为了自己的名利,他们是可以从其中牟利的。我们还发现,政府部门对他们的“激情”并没有多少回应。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传言只能是听一听就罢了。一位有十多年投资经验的资深人士说的好,“就是全流通了又能怎么样?” 大量的股票不流通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美国资本市场上,通用汽车首次发行股票的时候,只有15%是流通的,其他85%控制在公司手中,而现在公司控制的股票份额只有5%,这是美国资本市场初期的普遍情况和上市公司普遍的历史轨迹。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讲,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和那些与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投资者。公众能够夺回对自由资产全部处置权的方法只有一个:成为一个团队。 对于投资者来说,政府部门培养的机构投资者只能是和众多散户一样的投资者,它们并不会为资产的处置权而努力,而对于众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能做的就是寻找自己组成机构投资者的方法,以更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资产处置权。 当年,摩根在美国国会为美国股市做证时,被问到如何来保证证券交易的公平的时候,他说:“All Disclosure”(全面信息披露);美国前任证监会主席阿瑟·兰维特历时多年只做一件事情:让信息披露充分、充分再充分。这些理念造就了美国经济的强大和金融市场的繁荣。 从以上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公众应夺回资产处置权的方法就是组建为自己利益说话的机构投资者,用团队的力量要求上市公司实现尽可能的全面信息披露,用市场的力量推动上市公司提高公司质量的提升,这样才能够真正拥有对自有资产的全部处置权。 作为最积极支持股权分置改革的官员之一的证监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波涛认为,“股权分置是缺陷,但不是万恶之源”。其实,全流通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万科(资讯 行情 论坛)等最早上市的一些股票是全流通,股权结构也很分散,按照现在某些市场人士的逻辑,它们的股票应该是稀缺资源,本应受到追捧,实际情况怎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