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国:自贸区3.0能否真正到来 关键看制度创新有多强 活力有多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

  每经记者 杨弃非 余蕊均 每经编辑 姚治宇

  4月1日,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7个自贸区挂牌,中国自贸区建设迈入新时代。

  根据此前公布的试点方向,四川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内陆”和“开放”成为四川参与这场宏大国家试验的关键词。作为四川的“长子”,成都应该如何担负起主体责任?在“1+3+7”的自贸区大格局中,成都又该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径?日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资深研究员霍建国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专访。

  霍建国表示,作为深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贸区所形成的改革试点经验不仅需要在全国推广,还需要避开同质化,通过在包括内陆在内的更广范围的区域进行试验,获得因地制宜的经验。

  同时,他还指出,成都不断跃升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城市,对整个西部的对外开放带动作用很大,因此,在自贸区的建设中,成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新格局落定 助力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NBD:自贸区“1+3+7”的格局正式形成,在您看来,第三批自贸区承担着什么样的任务?

  霍建国:第三批自贸区包括7个省份,其中3个在西部(四川、重庆和陕西),2个在中部(河南和湖北),还有2个在东部(浙江和辽宁)。这和总体开放格局有关,在新的开放格局里,关键是要加快内陆沿边的对外开放,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也包括自贸区试验。这些“国家任务”都把西部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表现出中央对西部扩大开放的高度重视,并希望有所成就。

  在我看来,现在自贸区的布局已经很全面了,第二批和第三批自贸区的落地,说明国家已经考虑到全国范围内开放配置的问题。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这些新挂牌的自贸区如何迅速起步、发挥作用,取得新的收获,贡献新的可复制经验。中西部的自贸区试点对于总结中西部开放后的管理和新格局将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覆盖面更大,可以为全国扩大开放形成新的推动,将对落实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从目前的安排来看,2018年将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应该是(自贸区)要在全国普遍实行了。其实自贸区试验进行到现在,在布局上已经是有比较全面的代表性了,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我们在落实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能走多远,同时,在总结全国可复制经验方面能不能完成自贸区的重要任务。

  NBD:有人提出,第三批自贸区的挂牌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自贸区3.0”时期。您怎么看这一说法?

  霍建国: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我的理解是,新挂牌的自贸区能否开启“自贸区3.0”时期,要看其能否为全国自贸区的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自贸区肩负的是探索新的开放格局,探索新的管理体制,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框架的形成,同时也兼有提升企业竞争力,活跃地方经济的责任。应该说,其强调的是体制机制创新,并不强调优惠政策。我认为这是自贸区的核心内容,是不会变的。

  全国只有上海1个自贸区时,其对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试点作用。进入第二批后,自贸区由1个增长为4个,已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此次新挂牌的7个自贸区,面积大都在120平方公里左右,我觉得其每一个都足以带动实体经济或者服务贸易的发展。但这关键要看其操作能力有多好、所能提供的制度性创新有多强、以及能产生的活力有多大。如果通过试验,能够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并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那就能够称为“自贸区3.0”时期的到来。

  ●高水平开放 负面清单还将进一步缩减

  NBD:“开放”一直是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在您看来,应如何把“开放”落到实处?

  霍建国:自贸区设立的初衷,实际上就是为了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合作分工,是为未来迎接高水平对外开放所做的试点和尝试。高水平对外开放当中有几方面内容,包括货物贸易大幅度进入到零关税的状态,服务业要大部分对外开放,减少管理限制。这包括管理体制的负面清单制度,以及先证后照、国民待遇和非歧视原则等。我们的方向和目标都应该是很清楚的,就是在推进落地上有难度,因为中国地域太广,所以要通过自贸区进行试验。

  我们进行自贸区试验,是为了打开一个新的开放空间,做一个尝试,并且将这种尝试落地。通过这种方式,从扩大开放的角度进行试点,用自贸区来带动开放。

  实际上,我们新一轮国际贸易的要求基本参照了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包括负面清单制度和新的管理体制等。回头看我们的自贸区建设,一个突出的变化正是负面清单管理体制。现在,已经试验成熟的经验要在全国范围推广。下一步,负面清单还会逐步削减,特别是在第三批自贸区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大幅下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环保、企业的社会责任、中性竞争政策方面都还要继续研究,摸索和国际接轨的方法路径。

  NBD:今年1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将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支持外资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海外人才在华创业发展。这对于自贸区建设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霍建国:在我看来,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两个关键性节点。第一,外资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资的进入也会对经济进一步增长形成新的支点。第二,“十三五”任务的完成取决于中西部的发展,如果中西部能率先走出来一个稳定增长的道路,就容易多了。

  目前,外商投资备案管理改革进展迅速。在前两批自贸区中,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逐案审批模式”就已经被列为改革试验的重要项目。2016年10月,中央已经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制改备案制,同时还确定将于2018年在全国统一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开放市场准入。

  认识到这一现状就能够理解,自贸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是在优先利用外资方面发挥作用。如果说自贸区刚开始是迈出扩大开放的第一步,探索开放的经验、管理的经验、制度创新的经验,现在就应该再走得更深入些,其中一项就是要协调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扩大利用外资,发挥其经济增长支点的作用。

  ●增长新支点水、陆、空协同推动中西部发展

  NBD:您提到,中西部的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据日前公布的自贸区建设方案,四川自贸区主要包括成都与泸州两市,其中,成都主要承担航空、铁路运输的功能,而泸州则分担其水运的功能。在您看来,为何做出这样的规划?

  霍建国:其实这包含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对于现在推行的自贸区试验范围和已经形成的可复制经验的推广,应该避开同质化。

  我认为,四川有必要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因为成都的空港条件不错,有利于发展客运以及适空货运的业务,其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方也具备这个需求,有些地区并没有那么大的货运和人流量,这就不适合大力建设航空港。

  建设自贸区,不仅要考虑内陆城市发展空港的出口替代功能,还需要考虑其在加工、服务等各方面的功能,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

  在四川自贸区中加入川南临港片区,能够通过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补足其产业布局的短板。

  现在长江中上游流域的经济利用率不高,货运、物流等产业发展没有跟上。通过自贸区的建设,可以形成以四川和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带、以及长三角地区这三大发力点,能够连成一片,促成长江流域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局面。这也是四川自贸区的一大特色。

  NBD:在您看来,作为首位城市的成都应该如何发挥主体作用呢?

  霍建国:成都有国家级新区、有物流基础、有航空港,同时工业基础比较好,应该说,在四川自贸区建设中,成都的代表性是很强的。一方面,成都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龙头,同时,成都对外开放的成功,对于整个西部的带动作用非常大。

  我认为,成都在高端制造业方面能够做得再突出一些。因为成都有广阔的腹地,如果能把中间地带联动起来形成增长活力,那将是巨大的空间。另外,成都的生活成本等基础条件有优势,适合创新创业落地,如果能够把走出去的人口吸引回来,又能形成充裕的劳动力。所以,综合这些因素,成都一方面可以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将原有的高端制造业做大做强,走出一个新的和外商合资、合作的路,这会提升成都未来的发展。

  简单点来说,如果制造业发展起来了,物流和金融自然会上来。接下来,作为配套发展,文化、消费、旅游都能跟上来,加上“蓉欧+”战略的逐步发展。这样一来,在走好“一带一路”,做好自贸区建设的同时,又兼顾好民营经济,潜力非常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