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半年:惟有消费升级可期待

2013年07月28日 23:30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江欢

  对于广大的普通投资者而言,庞杂的经济数据是令人迷惑的数字迷宫,一不小心,就迷离其中。

  那些不可忽略的巨额数字,如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以及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还有那些每周和每月公布的大量数据:工业生产、消费价格、土地价格等等;

  最后还有一些暗示经济走向的数字,比如人均存款、人均收入等。

  GDP是最受关注的数字,从2012年第一季度起至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当季同比增长分别为8.10%、7.60%、7.40%、7.90%、7.70%、7.50%。

  今年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增速仍处于7%至8%的平稳区间,从数据上明显看出,中国经济列车前行的速度减慢。

  《投资者报》从出口、投资、消费旧的“三驾马车”分析经济形势。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中国经济半年报,投资、消费、净出口对GDP贡献率分别为53.9%、45.2%和0.9%。

  我们将这三方面的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相比,出口、投资、消费均出现回落情况。但总体而言,出口和投资出现明显的颓势,而唯一值得期待的是消费升级对中国经济的拉动。

  出口增速创2010年以来新低

  据Wind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进出口从5月起明显回落,6月进出口更是出现了17个月来的首次“双降”。而6月出口额为1743.16亿美元,当月同比出现1%的负增长,创下2010年至今的新低。

  1至4月,我国出口增长仍达到10%以上;而5月突然当月同比增长降至1.20%,6月份出现负增长。外需走弱仍在延续,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速从上月的-1.6%继续下滑至-5.02%,对日本和欧盟出口也延续了同比负增长态势,对东盟、南非、巴西、俄罗斯出口同比增速均出现回落。

  5、6月的出口数据突然拐点,与之前几月“形势大好”的数据形成对比。据报道,从去年底开始,通过虚假贸易套利的存在,使得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数据对研判外贸形势的价值大打折扣;直至5月,相关部门的严打行动遏制了这一现象,数据开始回归真实。

  总体看,出口的严峻形势短期内难有效改观。本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称下半年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相信支持外贸的举措应该会尽快出台。他在新闻会上表示,正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支持措施。

  不过市场人士对保出口的政策空间并不乐观,认为这一次政府很难像2009年大幅上调出口退税那样,再次出台强效的出口支持政策,甚至连通过名义汇率贬值来缓解出口压力可能也会比较谨慎。在政策缺位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上行压力更加难以缓解。

  政策调整的力度不会太大,加之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国海证券的分析师指出,未来出口形势依然严峻,而资源品和原料进口多数延续量价齐减的势头,还未看到内需恢复的迹象。

  就出口而言,分两类:一是出口贸易,一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和利用外资直接相关,中国2012年外资实际利用率增长 -3.7%,外资对中国投资减速。外资投资减速的表面原因是世界经济不景气,深层次原因是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

  内外交困的作用下,全年来看,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是疲软的。

  投资增长趋势不容乐观

  投资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呈逐渐下降态势。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环比回落0.3%。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8.7%,中部地区增长23.6%,西部地区增长2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884亿元,同比增长33.5%;第二产业投资7.8万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投资9.9万亿元,增长23.5%。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7.7万亿元,同比增长16.2%。

  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53.9%,成为“三驾马车”中的“头马”。中国经济为投资主导模式,固定资产投资分三部分: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产能投资。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3%,但4、5、6月份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21.10%、20.60%、20.30%,呈逐月回落态势。房地产投资增速由两个因素决定:政策与热钱。

  上半年,号称“史上最严”的“国五条”出台后房地产市场却出现了“政策遇冷、房价升温”的局面。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同时正在酝酿的房产税试点扩大范围是否会影响下半年的房地产投资还充满变数。

  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2.73万亿,同比增长25.3%。基建投资对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起到了拉动的作用,但是后续项目和资金来源等都会威胁基建投资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从地区投资来看,过去基础设施集中在东部,东部是出口经济集中区,基建主要为生产服务,形成基建与出口良性互动。未来基础设施转向中西部,中西部基建投资空间很大,基建转向为内需服务,形成基建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上半年制造业投资6.33万亿元,仅增长17.1%,低于总体固定资产投资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下降和二季度出口形势平淡,都使得二季度制造业投资萎靡不振,未来改善空间依然有限。

  2008年底的基建投资政策,使得中国的基建投资可维持5年左右的较快增速,这意味着,到2013年末这些基建项目将陆续完工。所以,2013年-2014年,预计中国产能投资增速将只减不增。

  大消费时代可期

  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消费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曾表示,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内需有很大提升空间,城镇化对投资和消费都有拉动作用。此外,节能减排和创新投入,会使得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新兴产业,带来可持续的增长。

  消费的概念是旧的“三驾马车”概念中的重要一环,而在新的“三驾马车”中大消费时代到来则是一次全面的消费升级。经济发展的三大目标是指用深度城市化、消费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新三驾马车取代旧三驾马车。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认为,大消费时代的本质是我国的整体内需市场将大幅扩容,这与其他产业的政策利好空洞性不同,只要财政、税制措施出台,传统零售、电子商务、汽车、家电、文化等一系列产业生产板块将直接受益。

  据报道,我国目前的最终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中国仍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居民消费结构正由吃、穿生存型消费向住、行、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信息消费也有巨大空间。

  尼尔森5月曾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得益于中国家庭收入的显著增长,中国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从快速消费品市场延展到金融和汽车领域,逐渐形成一种升级热潮。

  中国消费者对高端消费品需求的升级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中国普通消费者能够负担家庭必需品以外的商品,如空调、彩色电视机和个人电脑。这一消费趋势在过去10年中加速发展。

  消费升级概念股受追捧

  《投资者报》上周就具体分析了信息消费类概念股的热捧。它受到追捧除政策的影响外,还有在整个经济背景的影响,在此就不赘述。消费升级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之一。当消费升级的概念不断被大众所熟识,传统零售、电子商务、汽车、家电、保险、旅游、传媒等行业就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单独从文化传媒行业来看,2013年上半年整体走势强于大盘。根据WIND数据统计,从 2013年1月4日至6月28日,沪深300下跌12.78%。从子行业上半年表现来看,影视动漫、营销服务涨幅惊人,主要源于子行业中的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省广股份蓝色光标涨幅较大。

  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来看,政府可能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升级传统行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对网络基础建设、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扶持力度。

  传统出版公司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必然受到冲击,顺势而上,转型寻找突破口也就成了其必然的选择,目前区域性的行业龙头公司已经前瞻性地布局了数字出版领域。

  德邦证券的分析报告明确指出,看好受到当地政府支持、通过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并购软件公司、发展在线教育、新建并培育大型MALL等方式介入新媒体的凤凰传媒;行业的高增长主要集中在影视动漫、整合营销、三网融合、游戏、视频等新媒体领域,具体标的包括:光线传媒华谊兄弟、掌趣科技、省广股份、华数传媒、蓝色光标、乐视网奥飞动漫百视通华策影视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朝鲜举行大阅兵纪念停战60周年
  • 体育世锦赛孙杨400自夺冠 东亚杯-国足获亚军
  • 娱乐焦点访谈关注大师王林 解密神功真面目
  • 财经领导“身边人”揭秘:总理大秘是经济专家
  • 科技消息称阿里入股PPTV谈判进入尾声
  • 博客罗援少将:抗美援朝打出国威军威
  • 读书党内斗争莫开杀戒:谁反对判江青死刑
  • 教育一中学招8000复读生 学生称其地狱(图)
  • 孔浩:中国有多少个底特律
  • 马宇:葛兰素史克的本土化之恶
  • 徐斌:央行降准是大势所趋
  • 罗天昊:直辖市应该连降两级
  • 叶檀:审计署揭锅盖
  • 唐任伍:举国创新体制之忧
  • 周彦武:中国出生率远低于日本
  • 章玉贵:地方中央非合作性博弈待消解
  • 张化桥:为什么中国股票表现极差
  • 陶冬:联储人选起争拗 央行谋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