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自主创新:风中亮出自己的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17:18 证券导刊

  渤海证券 田辉 高晓春 等

  在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十一五”期间发展自主创新类行业的趋势不可逆转。自主创新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若干配套措施出台,将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十个方面对创新研发产业进行支持。从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自主创新基础看,机械、电子信息、基础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将有较大发展。

  机械:创新大潮方兴未艾

  1、机床:数控机床前景广阔

  机床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和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设备。数控机床是机床的主流产品,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的特点。数控机床的拥有量及其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产业政策及市场环境支持数控机床快速发展。2005 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专门清楚地提出:把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做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数控机床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正在实施,对数控机床发展的各项财政、税收、信贷等支持政策会逐步得到落实。而且,近年来国家总理在多种场合明确指出: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机床工业,要大力发展国产数控机床。政府把数控机床的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机床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下游行业对数控机床的需求大增。汽车和零部件、航空航天、船舶、铁道、重型冶金机械、发电设备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是机床工具的重点用户,其中汽车行业消费着机床需求总量的40%。未来几年,这些产业将会强劲发展,是国家投资的重点;汽车工业、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国防工业以及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等,对高档数控机床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调查,“十一五”期间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高速、精密、复合、高效的数控床和成套柔性生产线。

  国产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极待提高。虽然近几年国产数控机床发展很快,但在产品品种、性能、可靠性上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要,大量的中高档数控机床需要进口,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较低而且在逐年下降。比如我国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每年消费着40%的机床总量,但其中的80%都来自进口。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30.1%下降到2003 年的28.1%,2005 年国产普及型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的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38%和21%左右。为此每年需要花费五、六十亿美元进口中高档数控机床。2006 年前4 个月进口金属加工机床总额21.32 亿美元,单价6.13 万美元/台。“十一五”末,数控机床国产化比率要达到50%以上,数控机床的替代进口空间巨大。

  国产经济型数控机床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出口大有可为。虽然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在主轴转速、加工精度、可靠性等性能指标上还不如国外产品,但在经济型数控机床等中低档机床上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我国机床出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06年前4 个月出口金额3.30 亿美元,同比增长55.54%。由于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2006 年我国机床进出口逆差首次出现下降。随着国内机床生产企业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床出口将大有可为。

  机床行业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提升。机床行业有两个龙头企业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其中沈阳机床在国内金切机床的占有率在14%左右;数控机床占有率达到17%,而且在逐年增加。机床行业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较多,在全国324 家企业中,共有5 家机床行业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在发改委2005 年的技术评定中,大连机床卫列机床行业第一。沈阳机床和秦川机床也分别上榜。

  机床行业上市公司。机床行业共有5 家上市公司,分别为G 沈机、G秦发展、交大科技、青海华鼎和ST 纵横。从公司发展前景和估值优势来看,我们建议重点关注G 沈机。

  G 沈机(000410):结构调整、卸掉包袱,未来发展空间无限

  沈阳机床拥有机床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流的研发队伍,在事业部(和控股子公司)内建立了4 个机床研究所(车床研究所、钻镗床研究所、自动机床研究所和数控机床研究所)和数字控制研究室。2001 年10 月,公司囊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中的机床行业三项课题;2002 年,公司又承担了863 计划高速数控机床产业化项目。2006 年公司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市场结构调整,把数控机床收入比重提高到50%,同时加大出口市场开发。关联方占款有望在三季度末解决,公司将甩掉历史包袱轻松上阵。搬迁数控机床产业园解决公司长期发展产能瓶颈。预计2006、2007 年公司实现每股收益0.65 和0.85 元,合理股价13~15.4 元,维持“强烈推荐”投资评级。

  2、船舶及配件:十年稳定增长

  世界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从世界造船产业中心西欧——日本——韩国的转移历史可以看出,造船中心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转移已经成为一条普遍规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正处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具备承接下一轮造船中心转移的基本条件。从1997 年开始,我国造船产量连续9 年位列世界第三。

  未来世界船市或会出现一次持续2~3 年的中度不景气时期,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未来全球年造船量仍维持在高位。根据韩国、日本、中国和欧盟等4 家权威研究机构的预测,2002~2010 年新船年均成交量在5448 万载重吨,2010~2015 年这一数据仍将达到5010 万载重吨的高位。

  国际造船调整不改中国造船十年稳定快速发展。相对日、韩发达造船国家来说,我们在劳动力成本上的有极强的竞争优势;相对于西欧等一般造船国家来说,我国在船舶设计、制造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国家重视造船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船舶自主设计能力……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也专门清楚地提到大型船舶装备。按照我国造船业的十年规划,计划在未来5~10 年大力发展渤海、珠海和长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到2015 年造船完工量2400 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份额的35%,成为第一造船大国。

  随着我国船舶设计、制造技术和船舶配套能力等方面的逐步提高,我国船舶完工量增速较日、韩明显较快,在世界造船的比重逐年提高。从近几年新船成交量和手持订单来看,我国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上升。2005 年,我国新船成交量700 万总吨,世界份额从2004 年的14.2%上升为18.2%,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承接新船仅次于韩国的第二大国;2005 年底手持订单1640 万总吨,份额从13.8%上升为15.7%。新船成交、手持订单份额上升保证我国未来造船业稳定增长。

  船用柴油机供不应求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船用柴油机作为船舶的心脏,是价值最大的船舶配件,占造船成本的10%~15%。相对于造船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船用柴油机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产能扩张速度明显低于造船业的扩张。2005 年船舶完工产量世界份额达到13.3%,而船用柴油机产量世界份额一直徘徊在5%左右。造机速度赶不上造船速度源于技术专利保护协议、国家船舶工业发展政策对新增柴油机基地的限制等原因。

  目前我国船用柴油机严重供不应求,国产主机装船率在50%左右。我国每年完工船舶中,装配的主机约有一半来自于日、韩进口。这其中主要的是为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成品油轮等装备的大马力船用柴油机。目前,这些大功率柴油机大都国内厂商还不能生产。国内船用柴油机制造商在提高研发水平的同时,进行产能扩张是最迫切的。三大船用柴油机基地(上海、大连、宜昌)都在进行产能扩张,其中规模最大的上海临港基地2014 年产能将达300 万马力。我们预计,未来5~10 年我国船用柴油机仍将存在供给缺口。

  我国造船业的基本格局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合资民营三分天下,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等两大国有造船集团占国内造船产量的70%左右;合资和民营企业占剩下的30%。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下属多家造船厂,与众多合资民营企业一起进行竞争。从造船产量来看,前5 家造船企业市场集中度在35%左右;从造船产品销售收入来看,前10 家造船企业市场占比在52.16%。行业竞争相对激烈。而国内船用柴油机处于垄断竞争的格局。上海、大连和宜昌三大造机基地,分别有一家船用柴油机厂:沪东重机、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和宜昌船用柴油机厂。沪东重机隶属于中船集团,大连船柴和宜昌船柴隶属于中船重工。三家船用柴油机制造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沪东重机占60%以上。

  船舶及配件行业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在全国324 家企业中,共有6家船舶及配件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在发改委2005 年的技术评定中,沪东重机的大股东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名列船舶业第一。上市公司G江南的大股东江南造船集团也排名靠前。2005 年底,大连造船重工和大连新船重工合并为大连船舶重工。因此现在造船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共5 家。

  船舶及配件业上市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船舶及配件上市公司共有3 家:G 重机、G 江南和G 广船。G 广船是唯一的以造船为主营的上市公司,G 重机和G 江南属于船舶配件上市公司,其中G 江南的船舶配件业务(算上LNG 船压力容器)占公司主营不到50%。G 振华主营集装箱起重机械,与集装箱船舶、航运景气周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G 振华也是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我们建议重点关注G 重机、G 广船和G 振华。

  G 重机(600150):引进后更注重创新

  G 重机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开发能力最强的中低速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占国内低速机产量的65%以上。2006 年3 月份,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公司的低速船用柴油机技术从芬兰和丹麦引进,20 多年来,公司注重引进后再创新,研发、制造的船用柴油机品种多达86 个,申报专利21 项。2006 年3 月份,公司研制成功了国内最大缸径(900 毫米)、最大功率(31990 千瓦)的船用柴油机7K90MC-C 型。

  公司现在本部产能为115 万马力左右,今年年底有望提高到150 万马力。通过建设临港基地,未来10 年公司柴油机产能将实现三步跳越:2008 年达到250 万马力,2011 年达到380 万马力,2015 年达到480万马力,自此成为世界造机老大。我们预计公司2006、2007 年分别实现每股收益0.95 和1.35 元。按20~25 倍动态市盈率计算,公司合理股价19.00~23.75 元,维持“推荐”投资评级。

  G 振华(600320):向海上重型机械扩张

  振华港机是世界港口机械龙头企业,集装箱起重机第一制造商,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350 名从事机、电、液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富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就有50 多名,是世界同行中最强大的一支研发设计队伍。公司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708 所、上海建筑科学设计院等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很快实现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二次开发,进而通过技术创新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跃。公司拥有20 多项具有自主知识的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其中著名的有GPS 定位系统、双40 英尺集装箱岸边起重机、绿色场桥等。港口建设持续景气和以旧换新带动集装箱起重机需求快速增长,公司所获订单快速增长。近期公司与伊朗签订了价值1.66 亿美元的巨型起重铺管多用途船合同,成功开拓海上重型机械市场。我们预计公司2006年实现每股收益1.20 元,合理股价19.2~21.6 元,维持“强烈推荐”。

  3、工程机械:复苏是2006 年主基调

  投资回升和出口增长使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复苏。工程机械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两者相关系数在0.9 以上。2006 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3908 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既高于去年同期22.8%的增速水平,也高于去年全年25.7%的平均增速。2006 年前5 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更是高达30.3%。预计“十一五”期间,由于影响工程机械需求的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实施投资具有刚性特征,可能出的调控政策也只是针对汽车、房地产等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会保持较高水平。

  工程机械出口高速增长。国内工程机械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在国内遭遇调控之际,厂家把目光投向国外市场。相对国外产品,我们工程机械产品价格平均便宜40%左右。自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工程机械出口增速一直保持在极高的水平。2004 年工程机械出口同比增长115.96%;2005 年出口增长64.43%;今年前4 个月增长40.34%。

  工程机械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叉车和铲运机械增速较快。从行业统计数据来看,2006 年前4 个月,叉车产量31141 台,同比增长37.18%;铲运机械产量64272 台,同比增长25.84%;压实机械产量6749 台,同比增长20.80%;混凝土机械产量29574 台,同比增长20.10%。可以看出,工程机械的主要品种产销量增速开始大幅回升。

  叉车和铲运机械增长较快。由于叉车极广的应用领域,即使在2004 和2005 年,叉车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同期,压实机械、混凝土机械等典型工程机械产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2006 年工程机械行业复苏,叉车也是增速最快。除了非绝对工程机械产品的叉车,在国研网统计的主要工程机械产品中,铲运机械是增速最快的工程机械品种。从2004 年4 月实施宏观调控以来,铲运机械月度产销量增速基本上都是快于压实机械和混凝土机械,2004 年和2005 年铲运机械都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

  工程机械行业运行持续向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快速复苏。2005 年上半年,工程机械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367.48 亿元,同比下降0.77%,利润总额17.80 亿元,同比下降高达30.50%;但2005 年全年,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30%,利润增长0.55%。实际上,从2005年下半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运行数据就开始逐渐好转。2006 年前4个月,从工程机械行业的运行数据来看,工程机械继续快速复苏,产品需求开始大幅度回升。

  工程机械行业集中度较高,竞争相对激烈,不同产品情况稍有差异。在叉车行业,浙江杭叉、安徽合力、厦门林德、安徽TCM 和大连叉车等几家企业占据叉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在铲运机械,柳工、厦工、龙工、山工、徐工、常林等企业占据市场约65%的份额;在压实机械,常林、徐工、华翔、一拖和中原等企业占据市场约70%的份额;在混凝土机械,湖南工程学院、三一和河南郑州的众多机械厂占据市场约50%的份额,竞争比较激烈。

  工程机械行业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在全国324 家企业中,共有7 家工程机械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在发改委2005 年的技术评定中,徐工科技的大股东徐工工程机械集团名列第一,并在整体排名中相对靠前。天津鼎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是鼎盛天工的前身,广西柳工集团、厦门厦工集团、安徽叉车集团分别是上市公司G 柳工、G 厦工和G 合力的大股东。

  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共有11 家,是机械行业上市公司最多的子行业,行业代表性相对较强。我们建议重点关注G 合力、G 山推和G 三一。

  G 合力(600761):出口快速增长

  安徽合力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叉车龙头制造企业和全国叉车生产、科研、出口基地,连续15 年主要经济指标全行业第一,是我国叉车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公司拥有全国叉车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全职科研人员300 多名,每年的科研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5%~1.8%。16 吨重装叉车、18 吨及25 吨堆高机、环保内燃叉车等一系列新产品研发获得成功并相继投放市场。

  公司坚持“两条腿走路”, 除轮胎、发电机外,其他关键零部件均由公司自己生产并实现对外销售,盈利能力明显较强的叉车配件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叉车出口收入增速快于内销,公司正在加强与欧美代理商的合作。我们预测2006、2007 年公司实现每股收益0.72 和0.83 元,合理股价在13~14.4 元之间。维持“强烈推荐”的投资建议。

  G 山推(000410):打造核心竞争力

  山推股份是中国推土机行业中品种最全、品质最优、质量最好、产销量最大的推土机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43%,其中160、220 马力占有60%份额。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自80 年代引进小松推土机技术后不断创新。2004 年自主开发研制了12 吨~33 吨级压路机系列化产品,

  2005 年又试制成功了中国最大功率SD42-3 推土机(420 马力)和中国最大吨位SR33YR 压实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公司拥有推土机模块化设计、产品集中润滑、集中测压、履带自动涨紧、推土机自动找平系统等多项国家专利。2006 年小松山推的盈利会高于历史最好水平。公司通过建设山推国际事业园,配件规模快速扩大,一部分自给,一部分外销并出口。考虑到股改后股本扩张影响,我们预计公司最近两年实现每股收益0.41 和0.49 元,公司合理股价在6.56~7.38 元之间。维持“强烈推荐”的投资建议。

  G 三一(600031):集团有望不断注入优质资产

  三一重工是国内混凝土机械行业龙头,混凝土泵车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有“中国泵王”之称。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集团将会把上市公司做为工程机械业务整合的平台,逐步把旋挖钻机、挖掘机等其他工程机械业务装入上市公司。我们预计公司最近两年分别实现每股收益0.78 和1.01 元,合理股价13~15 元,给予“推荐”评级。

  医药:生物医药是朝阳中的朝阳

  自主创新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若干配套措施出台,将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十个方面对创新研发产业进行支持。医药行业中生物制药是创新研发的主要领域。医药行业是持续增长的朝阳行业,生物医药则是朝阳中的朝阳。二十世纪后期,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历史突破孕育了高速发展的生物医药行业,在解决公共卫生危机,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以及攻克人类长期难以解决的重大疾病等方面具有传统化学药物和中药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传统医药行业,生物医药处于新产业初期,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的起步差距不大,相对容易赶超,甚至达到领先水平。

  目前生物医药行业已经成熟的领域主要包括血液制品,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已经成长为我国医药工业的后起之秀。我国生物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00 年以来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一直超过20%,利润增长率高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2005 年生物制药行业利润同比增长达31.55%,居医药各子行业之首。需求加快提高生物医药行业景气度。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爱滋病传播,新疾病的流行、麻疹等就疾病的复发以及战争威胁的不断,使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样危机频发也促进了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培育,自2003 年SARS 爆发后,国家加大了对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投入,国内居民也普遍提高了接种疫苗预防意识,疫苗市场需求急剧爆发,市场年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全球10%的增速。随着国家战略储备需求的增加、医疗卫生体系的健全完善和人民预防意识的提高,预计未来五年生物医药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仍可达到15%以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快速发展。国家在“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连续几年的五年规划中都表达了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1/3 的经费投入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中;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今年初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占据了显著地位,并被列为第一个提到的前沿技术的产业;而AIDS、SARS、禽流感等危机的频发加快了国内生物制药市场培育,进一步促使国家政策向生物医药产业倾斜。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生物医药行业优势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

  经过10多年技术进步、行业规范和重组之后,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相对传统医药行业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在血液制品,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制药各细分行业形成了部分龙头企业,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将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来实现,因此我们建议关注在行业洗牌、国家产业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能充分分享子行业未来成长,获得持续业绩增长的生物医药细分行业龙头企业。

  G 天坛(600161):疫苗行业龙头企业

  随着SARS、禽流感的爆发、艾滋病的传播、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的死灰复燃,疫苗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天坛生物是目前唯一主营疫苗的上市公司,未来计划内疫苗的价涨量升促进现有品种盈利提高,裂解型流感疫苗、水痘疫苗、vero 狂犬疫苗等数个新产品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疫苗新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公司出资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组建的“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承接国家疫苗工程中心项目,是公司强大的研发平台。母公司中生集团实力强大,背景雄厚,占据国内近90%的计划免疫疫苗市场,作为中生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唯一融资窗口,公司将是中生集团产业整合的最大获益者,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预计2006、2007 年实现每股收益0.31、0.42 元,投资评级为“推荐”。

  华兰生物(002007):血液制品龙头企业

  华兰生物是国家批准的33家血液制品企业之一,拥有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产品品种最多、血浆利用率最高。随着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降不断提高,华兰生物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整合中将获取更大的收益。在血浆来源持续紧张的影响,血液制品价格在今后几年内有望维持高位,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新增产能的释放推动公司业绩稳定增长。公司将涉足疫苗领域,改善生物制品单一的缺陷,准备介入的疫苗包括裂解流感疫苗、VERO 乙脑纯化疫苗、VERO 狂犬病纯化疫苗等,预计07 年后疫苗产品陆续产生效益,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预计06、07 年实现每股收益0.67、0.81 元,投资评级为“推荐”。

  科华生物(002022):生化诊断试剂的龙头企业

  国内生产量最大、报批量最大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多种试剂产品销量连续多年居国内第一,是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克林顿基金会等多家国际机构的全球供应商,牢固确立了国内诊断试剂第一品牌的地位。公司在生化和核酸领域也发展较快,并大力开发出配套检测仪器,不仅可直接为公司带来利润增长,而且有力促进相关生化试剂及核酸试剂的长期增长。预计06、07 年实现每股收益0.51、0.62 元,投资评级为“推荐”。

  化工:创新成为企业不竭的发展动力

  1、有机硅:技术壁垒下的快速增长

  有机硅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它是由粗硅烷制备的一大类材料的总称。近10 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31%,近3 年年均增长29%,是我国GDP 增长率的3 倍以上,

  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增速。2004 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已达18 万吨,折合单体近40 万吨,2005 年估计达24 万吨,折合单体近54 万吨。预计2008 年之前我国聚硅氧烷需求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由于产不足需,我国有机硅材料的进口依存度迅速升高。2005 年聚硅氧烷进口依存度高达68%。

  有机硅行业的技术壁垒主要存在于单体生产阶段,工艺复杂、流程长、技术含量高、投资大是单体工业的主要特点,因而单体生产水平也直接体现一个国家有机硅工业的整体水平。目前,国外仅道康宁、瓦克等5家企业能够规模化生产有机硅单体。而且,这些公司的技术严格保密。我国通过自主研究,已经掌握了有机硅单体的生产技术。目前国内则仅有新安股份星新材料吉林化工具有规模生产能力,而其中吉林化工的开工率不足40%,因此国内真正具有规模生产能力的只有新安和星新材料两家。

  G 新安和星新材料的有机硅装置已经有20 年的实践,生产已经成熟,在二甲选择性、流化床开车时间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两个公司都有10 万吨新产能建设计划。国内也有其他企业正在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单体行业技术壁垒很高,新装置试车不成功的案例很多,历史上曾有多家企业被淘汰。而G 新安和星新材料有机硅装置是经历20 年经验积累才走向成熟的。星新材料装置经过29 次开车才于1997 年获得成功,新安股份有机硅装置也是几经改造。这一过程中国家的大力扶持是不可或缺的,而目前一些新进入的国内企业很难再获得这种支持。因此尽管国内近两年将有一些新装置上马,但是我们认为对两个公司构成的威胁不大。对公司造成一定影响的将是外资在中国投资的有机硅单体项目,但是由于需求的快速增长,G 新安和星新材料仍能保持较高的盈利增长水平。预计G 新安06 年EPS 为0.87 元,PE 仅10 倍。星新材料06 年EPS为1.12 元,PE 为15 倍。星新材料因为股改尚未复牌,按照其10 送3的对价除权后的PE 只有11 倍。这两个公司合理市盈率应该在15 倍左右,两个公司价值低估明显,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2、MDI:新型材料引发增长

  聚氨酯是世界五大合成材料(PP、PS、PE、ABS、PVC)之外发展的又一新型材料。由于其对传统材料的良好替代性,过去5 年消费量始终保持6%的全球年均增长率,而中国的增长高达20%以上。聚氨酯(PU)是一种具有氨基甲酸酯链段重复结构单元的聚合物,异氰酸酯与多元醇是其两大主要原料。从生产技术角度,异氰酸酯工艺复杂,其生产技术目前全球仅为几家少数企业掌握并批量生产,而多元醇(包括聚迷多元醇及聚酯多元醇)及其他浆料助剂等多为大宗化工原料产品。因此,异氰酸酯是聚氨酯行业主料,而多元醇等以配料或辅料的形式使用。目前MDI 聚氨酯行业最主要原料。由于建筑业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异氰酸酯需求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MDI 的第二大市场,2004 年消费28.9 万吨,2005 年预计为36.6万吨,而到2006 年则将接近40 万吨,2010 年预计达到57.6 万吨。目前我国MDI 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G 万华是目前全球拥有MDI 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六家企业之一。公司目前MDI 产能26 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首位。尽管07—08 年跨国巨头在中国将有较大的产能释放,但是由于成本和销售上的优势,相信公司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保持销售收入的增长。因此,我们对公司的未来可以抱乐观的态度。公司06 年EPS 预计为0.69 元,PE 为20.3 倍。G 万华作为具有全球技术垄断优势的公司,理应享受25 倍的PE,给予强烈推荐的评级。

  3、氨基复合材料:替代用途广泛

  氨基复合材料是一种坚硬、耐刮、无色、半透明的热固性塑料,具有良好的耐水、耐油和介电性能,是塑胶、日用陶瓷、木材和金属的良好替代品,用途广泛,目前常见的用途是制作餐具和电器。05 年我国消费20 万吨氨基复合材料,预计未来五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20%的水平。

  G 榕泰是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氨基复合材料生产商,有氨基复合材料发明专利,掌握了核心技术,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建议关注。

  电子信息:创新带来超额利润

  自主创新是电子信息行业保持长期发展和高利润的必要手段,为了推进电子信息行业自主创新的进程,政府和相关部委在政策、法规、行政等方面为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促进条例》、《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的起草工作,积极推动《税控收款机产品序列号管理办法》等均体现了政府对电子信息行业自主创新的大力支持。软件、通讯、数字电视、半导体、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等行业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自主创新的重点,建议关注G 中兴、G 华胜、G 华微、G 生益、G 深科技、G 歌华等上市公司。

  1、通信设备:收入持续增长

  2005 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132 亿元,同比增长29.7%,实现利润244 亿元,同比下降15.4%。2006 年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534.59 亿元,同比增长42.3%,实现利润89.21 亿元,同比增长66.1%。TD-SCDMA 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 标准,我国政府必将大力扶持该标准在国内的应用。由于目前TD-SCDMA 技术还不成熟,我国3G牌照就迟迟不能发放。早在2004 年信息产业部就公布要在2005 年6月底实现TD-SCDMA 全面商用,2006 年4 月26 日召开的TD-SCDMA国际峰会中透露专项网络试验结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之处。我们对预商用网络的改进进程比较乐观,预计TD-SCDMA 技术标准能在年内完善并实现全面商用。随着CDGI、NGN、3G 等项目的大规模推广,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整体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因此我们给予调高对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投资评级至“看好”。

  目前上市公司中从事无线通信设备制造的公司有5 家,除了中兴通讯一支独秀以外,其他上市公司业绩都比较一般,该行业垄断竞争的特性留给小公司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但是3G 牌照发放后由于整个行业的回暖,会给所有相关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微利性企业由于基数低,其增长率反而较大,很可能受到市场的追捧。

  2、软件:发展发展可期

  2006 年一季度,软件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86.6 亿元,同比增长33.7%,其中:软件服务业实现收入121 亿元,同比增长47%;软件产品实现收入394 亿元,同比增长了26.5%;系统集成收入172.3 亿元,同比增长42.9%。信息化发展软件是核心,软件有效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和管理效率,但是我国的软件投资仍然不足,目前国内软件投资仅占IT随着CDGI、NGN、3G 等项目的大规模推广,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整体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同时服务于电信行业的软件公司会直接受益于3G 牌照的发放,建议关注G 中兴和亿阳信通。总投资的9%,而美国则达到24%,我国软件市场的应用前景依然十分广阔。预计未来5 年我国软件行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将保持飞速的发展,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30%以上。服务于电信行业的软件公司会直接受益于3G 牌照的发放,建议关注亿阳信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