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扭转”分红风气真不易

  年报公布进入密集期,而关于上市公司分红的问题,也因近期监管高层的连续表态而重新成为市场的焦点话题。说真的,这个问题一点也不新,被称为“铁公鸡”的上市公司在10几年前就已盛行于市,笔者曾经说过的“融资开出狮子口、分红却似挤牙膏”的现象,即使在监管层想出了很多办法之后,至今也并未很有效地“扭转”这一风气。

  先说监管层尝试的一些重要办法。笔者觉得最重要的是规定只有现金或股票分红(近三年分红比例不得低于30%,2008年出台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的公司才有再融资的资格,这可以说是针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心态而出台的“强制性”措施。不过,这种“决定”的约束性实在有限,毕竟,上市公司的分红和再融资,按理说应该是公司和股东之间的“私事”,监管层只能完善和健全制度去“引导”,无法代替股东向公司要回报。这种申请再融资需要分红指标的做法,有可取之处,但却有点非市场的“越位”行为。这也许就是后来其名存实亡的原因。尽管随后上市公司分红的积极性确实得到很大提高,但当定增成为市场的主要再融资方式之后,这一规定就开始被市场各方所忽视了。

  再来说说分红原理。毋庸置疑,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投资者获得回报的另一个方式是资本利得,这个在A股听起来似乎是以投机方式来完成,但其实并非这么回事。以笔者的理解,如果一个公司有更好的投资项目,硬性分红反而显得过于机械,对投资者反而不一定有利,如果公司赚到的利润能够继续再投资,利润就有“滚雪球”效应,而公司良性经营的价值也会在股价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例子,公司不分红,股价却从原先的1美元到现在的250399美元,你的获利可以随时通过二级市场实现。尽管这是个特例,巴菲特只有一个,但也足以说明回报股东的方式不一定只有分红一途。有良心、有信心、有眼光的公司管理层,或许可以在公司价值创造上带给投资人更大的回馈,而不是每次都要推出分一点点股息、同时从投资人的腰包里掏去更多现金的令人哭笑不得的分红方案。(上)林鑫

责任编辑:高艳云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