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只是《财经》杂志的一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究竟揭开了哪些黑幕呢?根据《财经》杂志发表的文章,这篇《基金黑幕》共分6个部分,大致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是基金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在新基金成立的初期,一般的舆论普遍都认为新基金是“证券市场理性投资者的生力军”。跟追涨杀跌的散户不同,基金是专家理财,理性投资,所以对市场能起到稳定的作用。但是根据上交所监察部赵瑜纲的报告分析,在股
市上涨的时候,基金在增仓;在股市下跌的时候,基金在减仓,也就是说,它们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二是基金存在违法操作问题,主要是基金“对倒”和“倒仓”来制造虚假的成交量。简单地说,这些操作就是自己买卖自己的股票。文章中讲的主要是同一个基金管理公司下不同的基金之间进行的买卖行为。作者把同一基金管理公司下不同的基金之间的买卖视作“对倒”和“倒仓”。
世界各国都把自买自卖视作一种犯罪行为,依照我国的法律,如果基金自买自卖成立的话,有关人员将会面临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基金则应被处以违法所得1倍至5倍的罚金。
三是基金的独立性值得怀疑。所谓“独立性”主要是指基金应该独立于基金的发起人,我国基金的发起人主要是券商,由于券商自己也有自营业务,这样基金的发起人和基金之间就很容易产生竞争关系,当基金没有足够的独立性的时候,很可能形成基金为券商服务的情况,即券商把某股票拉到高位,然后卖给基金,基金来接手。
文章还对基金管理人的权利义务不对等表示了担忧,并描述了一个可怕的场景:基金管理人和其他人合谋,在很高的价位接手别人的股票,并从中谋取利益。如果这种现象存在的话,那应该是非常严重的犯罪。
另外,文章还涉及投资理念等问题。文章讲到,除了嘉实外,所有的基金都有重仓持股的现象——其实就是民间所谓的“作庄”。这样导致基金表面上价值很高,但流通性很差,很难兑现。基金在公布投资组合时,利用现有规定的漏洞,故意做一些信息误导。主要是说,基金在公告基准日和公告日之间大量地增、减仓,导致普通投资者无法了解基金到底持有的是什么股票。
(注:本文为蔡慎坤先生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连载专题)
[上一篇]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