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9日22:3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军工等七大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南北船合并的预期近期也不断升温。在军工+混改的“双风口”背景下,中船重工集团的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

  中船重工集团作为中国十大军工集团之一,其军工改革步伐一直走在军工集团前列。中船重工是集研发、设计、制造一体的海军装备和船舶修造企业,涵盖海军舰船规划、设计、总装建造与动力、电子、武器装备等各配套系统,大名鼎鼎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就是由中船重工打造。

  作为2016年世界500强全球船舶行业入榜企业中唯一保持同比增长且利润排名第一企业的掌门人,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曾经在中航工业、兵工集团、中船集团等大型军工企业担任领导,是军工类央企里少有的海、陆、空全能选手。也许正是这种经历,让他的改革思路更加开阔和创新。

  2015年3月,胡问鸣担任中船重工集团董事长时正是全球船舶市场深处寒冬之际。在全球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和大量船企倒闭潮中,中船重工集团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逆势双增,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7%,利润为上年的2.2倍。2017年,中船重工预计将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双增20%。

  而其中的奥秘则在于中船重工从2015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结构去产能和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推动造修船资源的军民融合式重组整合,并在2016年开始显现成效。

  胡问鸣甫一上任,就提出分板块加快军工资产证券化的思路,集团将围绕四大专业领域,打造10大产业板块的上市公司平台,分别为海洋装备产业(包括海洋防务装备与高端船舶海工装备、水中攻防装备)、动力与机电装备产业(包括动力装备、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环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等。

  目前,中船重工按照“分板块上市”思路打造出中国重工中国动力中电广通三大专业资产整合平台,以及久之洋华舟应急两家细分行业龙头公司。

  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船重工将继续加快军工资产证券化步伐,按照集团的专业化思路打造产业平台。今年将重点打造海洋信息与对抗平台——中电广通,把信息化产研一体装进这个平台;将中国重工打造成海洋装备平台,包括海洋防务类装备、运输类装备、开发类装备、科考类装备等都要在中国重工这个资本平台上进行打造,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进一步打造中国动力。他表示,中国动力在去年整合完成以后,各个专业方向都在增长。集团还没有把全部动力产业装进去,中国动力的七大动力方向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在《亚洲货币》杂志的“2016年度中国最佳交易和投资银行”评选活动中,中国动力获得“2016中国再融资项目”奖。

  胡问鸣认为,军民融合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思想层面的融合,第二个层面是资本层面的融合,第三个层面就是产品层面的融合。而资本上的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军工企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集团推动公司上市,首要的就是解决军民融合的机制问题,通过打造一种机制使各种资本能够进入,为集团注入机制的活力,推动集团的改革深化和创新进取。

  “而对于军工央企来说,实现混合所有制的最好方式就是资产证券化。”胡问鸣表示。在资本运作方面,现在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还不高,中船重工将进一步加大资产证券化的步伐,分板块、分业务逐步走向资本市场。而在上市路径方面,不管是IPO、借壳,哪个方式更好就选哪个。

  至于市场关注的“南北船”合并,胡问鸣表示,“我们一切听从中央的安排。”他认为,现在我们的竞争对手变了,面临的是国际化的竞争,所以更应该把眼光瞄准国际。

  精彩对话

  1、结构调整促产业优化升级

  1

  中国证券报:在船舶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中船重工却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请问原因及未来集团将如何保持增长态势?

  胡问鸣:近年来全国乃至世界造船业都十分低迷,近两年来更是连续下跌到了低点,2016年全球船舶订单吨位下跌了74.5%。在此背景下,中船重工集团之所以能够保持逆势上涨,主要是因为我们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率先布局结构调整,实践造船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在优化存量的同时,在电子、环保等非船舶领域进行增量扩张,结构调整的效果在2016年、2017年迸发出来。2016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3.7%,利润翻一番。

  航运的未来不是很乐观,而全球造船产能又严重地过剩,集团的船舶产业要想继续保持增长,还是要继续地调结构,要依托创新,靠技术来支撑。集团公司近年来科技研发投入占比一直在5%以上,去年超过5.8%。2016年集团公司申请专利4103项,同比增长23.9%。其中,船舶海工、信息电子、动力机电领域申请专利数量占比分别为19.3%、24.1%、33.6%。另外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事先考虑到市场的潜在需求。过去我们只是关注产品设计制造,现在要站到需求侧来考虑问题,把产业做到更广阔的领域。中船重工提出另外一个口号,要让海洋装备驰骋深远海,让海洋装备技术跨进“陆空天”。

  2

  中国证券报:中船重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哪里?

  胡问鸣:集团对产业进行了专业化的分类,分成四大领域,十个产业方向,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产业方向里面,我们再进行专业化的创新引领。中船重工有28个研究所,六万多名科研人员,这些是支撑我们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靠创新驱动来解决发展问题。

  产品层面,比如说造船,造军舰的转为造民船等,我们的技术还可以用于其他的民用领域。比如说制造风机,集团有军舰电机产品的技术优势,能够把风机做得更好。

  此外,集团还想尝试一下邮轮制造,这可能会作为集团下一步发展的一个新动能方向。但是这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也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支持。

  2、军民融合争当排头兵

  3

  中国证券报:今年将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请问集团在军民融合领域有哪些重要突破?

  胡问鸣:军事工业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我认为军民融合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思想层面的融合,第二个层面是资本层面的融合,第三个层面就是产品层面的融合。我们在资本层面做得比较多一些,在具体的产品层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资本层面的参与,最好的平台就是证券市场。因为在这里交易是公平的,监管是严格的,体系是健全的。集团推动公司上市,首要的就是解决军民融合的机制问题。我们并不缺钱,如果缺钱还会花三十多亿元买一家上市公司吗?去年集团花了35.96亿元现金,买下中电广通这家上市公司,持有其53.47%的股权。中船重工是寻求一种机制,让各种资本能够进来,给集团注入机制的活力,推动集团的改革深化和创新进取。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混合所有制,也是军民融合。我们欢迎民营资本,各类资本参与到我们的资本平台;在我们的董事会,在我们的运行机制里能够发表意见,推进集团的改革,给我们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4

  中国证券报:集团的四大产业方向十大产业板块,下一步计划重点打造哪个产业板块?

  胡问鸣:今年我们重点还是要按照专业化的思路去打造产业平台。如中国重工,我们要将其打造成海洋装备平台,包括海洋防务类装备、运输类装备、开发类装备、科考类装备等都要在中国重工这个资本平台上进行打造,做到国际一流。事实上中国重工已经是中国军工上市企业中唯一的千亿市值企业;第二个就是中国动力,中国动力在去年整合完成以后,各个专业都在增长,毛利率都在12%-15%左右,利润表现不错。中国动力的七大动力方向发展空间都很大,我们还没有把全部动力产业装进去,中国动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打造。

  再一个今年重点要打造的是海洋信息与对抗平台——中电广通,我们要把信息化产研一体装进这个平台,打造海上长城。此外,集团还有很多的专业化产业,比如军贸物流、水中装备、智能装备等。

  5

  中国证券报:总体上看,目前军工高科技成果向民品领域应用转化的数量有限,对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有待加强,中船重工集团在军转民方面有什么布局?

  胡问鸣:在化学动力方面,我们在燃料电池方面非常领先。“好马配好鞍,好车配风帆”。我们的风帆启动电池在高档汽车市场占有率是85%。此外,我们现在正在考虑,准备要大举进军锂电池行业。中船重工集团有这方面的技术基础,争取做到世界一流。中船重工集团善于制造潜艇,潜艇是一个密闭的空间,人要吃喝拉撒,机器要运转排放。在这个密闭空间里面长时间生活,怎么样保证空气的清新?我们现在能够保证我们的潜舰水兵出海多天回来后照样能生龙活虎地打篮球,身体状态和正常人一样,这就靠我们研发的空气净化技术。大家看中国航天员上天,航天飞船也是密闭空间,航天员在天上待那么长时间,也要面临空气净化的问题。航天飞船的空气净化技术也是我们做的。我们把这个技术拿来做民用空气净化器,效果很好。

  3、资本运作促进资源整合

  6

  中国证券报:科研院所改革方面今年会否破题?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方面今年有什么计划?

  胡问鸣:我们的科研院所改革已经破题,破题就在中国动力。中国动力是国内第一家把军工科研院所资产装进上市公司的企业。

  我们现在实施的产研一体化,也是集团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破题的一个创新的路径,通过这条路径来解决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转化、产品证券化等问题。将企业和研究所结合成科研生产联合体,然后分专业一块一块地装入上市公司平台。

  7

  中国证券报:中船重工集团2月份召开了电子信息产业整合推进工作会,交流了厂所整合模式,该模式如何运作?

  胡问鸣:军工信息化方面,中船重工集团现在有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就是中电网通。这个平台就是要把中船重工集团旗下的很多研究所和现有的电子企业整合成一个科研生产联合体,然后分专业,一块一块地装进中电网通这个资本运作平台,逐步进行资产证券化,走出一条依靠资本运作平台,依靠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建设好中国的海上长城。

  8

  中国证券报:厂所整合之外,集团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还有什么其他举措?

  胡问鸣:资本运作方面,现在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还不高,还要进一步加大资产证券化的步伐。集团将按专业分板块、分业务,逐步走向资本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活力,另一方面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这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战略。军工被列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所以我们计划加大证券化的步伐。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更好、更快的通道,让我们的资产走上资本市场。

  9

  中国证券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是更倾向于IPO还是借壳?

  胡问鸣:都可以,哪个快就走哪个。我们这两年基本上都在逐步地进行专业化的梳理,只要合适都可以。中电广通属于借壳,主要是把我们在信息与对抗领域的十多个科研院所、十多家企业的资产相结合,整合到资本平台上运作。资本市场要有好的发展,就要有好的上市公司资源。上市公司如果质量不好,这个市场也不会好。集团有很多专业的优质资产。

  10

  中国证券报:市场对于南北船两巨头强强合并有很强的预期,如果合并对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胡问鸣:南北船合并传闻很多,我们一切听从中央的安排。现在讲两船其实并不客观,中远和中海合并以后,成立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远和中海将所有造船的产能合并起来,组成了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产能1155万吨,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造船集团。第一是中船工业集团,占到全国份额的26%;第二是中远海运重工,其订单已占到全国份额的17%-18%;中船重工集团的份额占15%-16%。大家说的两大集团就是北集团、南集团,两家集团加起来总份额不到全国的一半,大约是42%左右。因此,目前国有造船企业是三大集团,此外还有不少民营造船企业。

  南船、北船最早是一家,上世纪90年代因为竞争需要而分开。当时中国的船舶工业还比较落后,1999年的时候,中国的船舶业只占世界份额5%左右。现在已经占到世界份额的逾30%,为世界第一。因此我们的竞争对手变了,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在这个时候,作为央企领军者,需要把眼光瞄准国际,瞄准国际上的强手,引领中国同行业者,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

  4、全球化视野下的大海洋战略

  11

  中国证券报:身处全球化时代,中船重工怎样设计国际化布局?

  胡问鸣:现在国家定了三大战略,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我们的国际化战略,就是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集团正在做一个海上一带一路发展计划,准备在香港成立一家一带一路发展的基金或者公司,进行市场开拓。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布局,如巴基斯坦等。另外,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要走进欧美市场,这才是装备制造强国的标志。这方面我们也在尝试。我们的5MW海上风机中标英国浮动海上风电项目,14台2MW陆上风机在美国爱荷华州并网发电,效益也很好。

  12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海洋防御战略有哪些变化,集团将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胡问鸣:随着中国国力逐渐增强,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将逐步实现从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防卫型结合转变,建设远海战略型海军对中国海军装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需求。

  海洋战略,就是要让我们的海洋装备驰骋深远海。我们现在已经跨越船舶这个简单概念,从船舶走向了海洋装备,总结为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和深海科考装备四大类。比如到深海去探索,我们有蛟龙号,蛟龙号探到海下7千多米,现在正在探索海下万米级,计划三五年之内实现。

  记者手记

  改革创新铸就海上长城

  在与中船重工集团的多次接触中,集团上下“开放”的心态与“干实事”的劲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采访中,“改革”、“创新”也成为胡问鸣董事长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

  作为集研发、设计、制造一体的海军装备和船舶修造企业,中船重工面临着三重矛盾。这既是国内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需要面对的矛盾,也是军工央企改革甚至国企改革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

  第一重矛盾:传统VS高科技。造船作为一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古老行业,容易给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印象。对此胡问鸣也表示,“船舶一直给人传统制造业的感觉,我也感觉很遗憾”。

  事实上,现代船舶更接近于一个个“海上城市”,业已成为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的新型产业。一艘船就涉及五百多个专业门类,一个城市所需的小到垃圾处理、水处理、发电,大到安全防卫、信息系统,在船舶上都具备这些功能。

  更重要的是,航空母舰或者军舰上的各种动力、电子、材料等技术往往是各行业的顶尖技术,并不局限于与水、与船相关。所以中船重工提出了一个口号,“要让海洋装备驰骋深远海,让海洋装备技术跨进陆空天。”

  第二重矛盾:过剩VS增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船舶行业正在经历长达9年的寒冬,目前全球的造船产能仍严重过剩,实际上是低端造船产能过剩。2016年全球船舶订单下跌了74.5%,韩日多家大型造船企业破产,国内中小船企的倒闭潮蔓延至大型骨干造船企业。前几年船舶企业纷纷转型的海工装备行业,也由于油价下跌遭遇巨额亏损。

  但中船重工2016年营收和净利润却逆势双增。这主要是因为公司自2015年就开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同时,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改造传统产能,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水平。船舶行业何时见底回升仍是未知数,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船重工的增长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保持持续增长以及提高增长的质量,将是未来几年需要解决的难题。

  第三重矛盾:封闭VS开放。过去军工企业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通常给人一种神秘感。而在军民融合深度推进的大势下,如何打破这种神秘感,让各类资本都参与进来,也成为中船重工近年改革的重点。

  对此,胡问鸣认为,“对于军工央企来说,实现混合所有制的最好方式就是资产证券化。”中船重工正在寻求一种机制,可以吸引各类资本进来,注入机制的活力,推动集团改革深化和创新发展。

  事实上,中船重工近年来一直保持开放的状态,军工改革步伐一直走在军工企业前列。集团提出分板块上市的思路,中国重工是国内第一家注入核心军工资产的上市公司,2015年中国动力重组首次将科研院所的资产装入上市公司。2016年近36亿元现金借壳中电广通,打造电子板块上市平台。

  未来公司还将加快军工资产证券化步伐。中船重工提出“十三五”期间资产化率将由40%-50%提升到70%的目标。集团正在探索将研究所和企业结合成科研生产联合体,为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破题提供一个创新路径。目前集团资本运作思路是“分板块推进资产证券化,形成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主创适配、内外适宜的若干专业化资本运作平台”。

  而在板块整合后,如何避免整而不合,实现子企业资源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效率,在保障国防装备需求的同时引领国民经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年中船重工须持续解决的问题。(本报记者 葛玮 卢怀谦 欧阳春香 李慧敏) 

责任编辑:金黄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