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9日06:36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曾剑

  2015年6月成为*ST景谷(600265,收盘价28.94元)二股东后,广东宏巨一度被认为是上市公司走出阴霾的救星。不过,小康控股此后从天而降,迅速将广东宏巨挤下大股东宝座。而广东宏巨也乐得借势高价清仓,但因受制于转让限制未果。现如今,在持股无限制的情况下,公司再度抛出减持计划。

  “二当家”或豪赚数亿元

  据*ST景谷公告,根据广东宏巨于11月8日出具的《告知函》,其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通过司法过户方式取得的公司1947万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5%;或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其所持公司全部3170.27万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4.42%。

  截至11月8日收盘,*ST景谷报收于28.94元。以最大股份减持数量估算,广东宏巨此番减持套现将超过9亿元。

  资料显示,*ST景谷二股东中泰信用的持股因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被法院冻结。2015年6月,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宣布解除对中泰信用持股的冻结,随后,广东宏巨与中泰信用达成协议,以20.07元/股收购了中泰信用所持有的*ST景谷股权,成为公司新晋第二大股东。当时,这笔股权交易作价约6.36亿元。

  从上述情况分析,若全部减持完毕,广东宏巨预计将获得近3亿元的投资收益,可谓十分划算。考虑到大宗交易及协议转让大多存在一定的折价,其最终收益存在低于这个水平的可能。

  在减持计划发布之前,广东宏巨似乎已经按捺不住减持套现的欲望。

  公告显示,7月12日~11月7日,广东宏巨已经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400万股*ST景谷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08%。减持价格在24.13元~28元/股。

  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注意到,这4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3.08%)是广东宏巨进驻*ST景谷后,于2015年7月9日从二级市场上增持所得。这3.08%的股份,一度使得广东宏巨成为*ST景谷的第一大股东。即便以7月9日*ST景谷最高价15.87元/股来估算,广东宏巨也获利颇丰。

  又有新势力进驻?

  事实上,广东宏巨早有撤离*ST景谷之心。

  2015年9月,澜峰资本强势举牌*ST景谷;2015年11月,小康控股受让景谷森达持有的*ST景谷3202.67万股股份。同期,澜峰资本与小康控股达成一致行动协议,其合计持股达3851.68万股,占比29.67%,夺走广东宏巨(当时持股27.51%)第一大股东之位。

  由于小康控股旗下拥有当时尚在排队IPO的小康股份、渝安创新、渝安机械等诸多资产,其对*ST景谷的介入一度引发市场对“小康股份弃IPO而改道借壳”的猜想。这种猜想在二级市场上引发*ST景谷股价的大涨。

  在此情况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小康控股,广东宏巨并未增持反击,而是选择借势减持退出。

  今年1月23日,*ST景谷公告宣布,广东宏巨与南京丰同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丰同投资)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丰同投资以协议受让广东宏巨持有的公司3570.27万股股份,股份占比27.51%。股权转让总价10.7亿元,折合29.97元/股。若这笔交易成功,广东宏巨无疑将大赚特赚。

  然而,广东宏巨的如意算盘失算。根据《证券法》等相关规定,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十二个月内不得转让。而当时广东宏巨进驻*ST景谷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公司不得不于数日后宣布终止此次股权转让,并承诺在锁定期届满(7月8日)前,不再操作此类行为。

  有意思的是,从广东宏巨此次发布的减持计划来看,公司明确将通过大宗交易及协议转让进行减持。一些投资者认为,这似乎说明广东宏巨已经找到了接盘方。

  对于通过林木资产处置、债务豁免等方式实现业绩扭亏,保壳在即的*ST景谷而言,新势力的到来是利是弊,还有待观察。

责任编辑:凌辰 SF179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特朗普得胜市场前景堪忧?

尽管这段时间里,媒体不约而同地将川普得胜的远景描得很灰暗,但是大部分的投资者们对此不以为然,大家的预测是市场的反应多半会与英国脱欧时的类似:大选结果揭晓后的几天市场会震荡几下,接下来市场应该回到先前的轨迹,该干嘛干嘛。

对房地产税别过于功利化想象

财税体制需要系统化改革,房地产法,只是改革中的必备范畴之一。对社会公众而言,纳税人从意识到常识,还需要长时间的涵养。因而,无论是房地产税立法还是个税改革,从公共机构到社会公众,都不能将税收功能工具化、功利化。

市场发育初期产业政策有必要

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阶段,在一些产业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非常必要。不过,这并不表明所有的产业都需要产业政策。

大部分规划不是真正产业政策

基于我国能源行业现状,相比于纠正市场失灵,以及更加细致审慎的进行产业政策设计而言,如何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扭曲,特别是限制竞争与组织市场的冲动,还市场主体以独立决策权,仍旧是重要并且迫切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