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2日07:49 中国经营报

  长达近一年的立案调查之后,欣泰电气(300372.SZ)欺诈上市被坐实。会计专家马靖昊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欣泰电气通过应收账款虚增利润,手法低级,但由于相关审计机构与其属于甲方乙方的关系,因此欣泰电气造假的事实没有通过审计结果得以暴露。而欣泰电气被证监会纳入调查视野,更大的可能系因管理层内讧造成。

  而从高管持股变动情况来看,欣泰电气高管对公司的未来显然缺乏信心。自2013年末起,除一位离职高管少量增持外,欣泰电气高管持股变动情况均为减持。而今年2月份和4月份,有三位高管分别通过大宗交易完成大额减持,其中包括财务总监刘明胜。

  虚构收回应收账款

  欣泰电气自谋划上市直至如今面临退市,外界对其涉嫌财务造假的质疑一直如影随形。

  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11年3月18日,欣泰电气首次冲击IPO的时候就被证监会否决,理由是:收购的相关业务资产收入大幅下降并出现经营亏损,对欣泰电气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沉寂一年后,2012年再次冲击IPO。但其资产盈利能力以及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应收账款仍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作为80余家过会待发企业之一,欣泰电气在翘首以盼IPO开闸筹备发行上市的关键时刻,再次被质疑财务造假。2013年7月中旬,中国江苏网一篇名为《欣泰电气“技”高一筹 空手套白狼》的文章,曾质疑公司涉嫌严重财务造假,再次将欣泰电气推向了舆论的风口。该文章指出,欣泰电气的硅钢片采购价每吨比市场价低出4000多元。由此,欣泰电气涉嫌虚增利润约为其报表显示净利润的40%以上。且该文章表示,欣泰电气主营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其主要原材料耗用的数量却出现同比大幅减少的情况,这显然有违常理,违背了正常的生产和财务逻辑。”

  2014年1月27日,欣泰电气上市。上市仅一年半之后的2015年7月,欣泰电气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直接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欣泰电气在被立案后随即开展财务自查工作。

  欣泰电气2015年11月26日晚间发布的公告称,拟对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并追溯调整相关财务数据。该公告等于欣泰电气自认连续四年虚构收回应收账款4.69亿元。在2011年度~2014年度,欣泰电气分别虚构增加应收账款期末余额1.02亿元、1.18亿元、1.84亿元和0.73亿元。受此影响,2011年度~2013年度,公司净利润分别要调减561万元、618万元、1054万元,2014年度调增净利润255.14万元。

  分析人士表示,欣泰电气2014年1月上市,其做法有上市前粉饰业绩的嫌疑,直接影响投资者对其价值的判断。公司最近4年每年的营业收入只有4亿多,相当于四年中每年大约有25%的收入是通过虚构收回应收账款来完成的。

  上述情况用“重大会计差错”来定义显然与事实相去甚远。

  2016年6月1日,欣泰电气公告称,涉嫌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中国证监会调查完毕。

  监管层披露,由于应收账款余额过大,为保欣泰电气顺利上市,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欣泰电气通过外部借款,使用自有资金或伪造银行单据的方式,在年末、半年末等会计期末冲减应收款项,大部分在下一会计期初冲回,致使其在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的 IPO申请文件中相关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

  成功登陆创业板之后,欣泰电气在2013年、2014年的年报中均有虚构财务数据的行为,2014年年报中,还存重大遗漏问题。

  东窗事发原因猜想

  在申请上市至面临退市的过程当中,虽然外界质疑不断,但欣泰电气仍然成功上市。那么是什么原因最终导致证监会对其展开调查?

  “实际上,欣泰电气通过应收账款虚增利润,是财务报表造假的一种低级手法。”马靖昊表示,审计人员只要对第三方客户稍加核实,即可了解到合同是不是真实、是否存在关联交易,漏洞非常容易发现。

  “但是审计机构基本不可能发现,因为没有一个发现的机制。”马靖昊表示,审计机构受雇于董事会来做审计,是甲方乙方的关系。“如果审计机构感觉风险太大,可能会辞掉这份审计工作,但也不会去直接披露甲方造假。”马靖昊如是表示。

  有分析师表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终暴露不外乎有三个原因。欣泰电气被证监会纳入调查视野,更大的原因可能系因管理层内讧造成。

  首先可能是内部管理层出现矛盾,有关人员把这个披露出来,提交给证监会或者有关监管部门。“堡垒很多从内部攻克。这是财务造假暴露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很多内部的关系没有得到平衡,出现内讧才得以暴露,真正通过外界暴露很少。”上述分析师表示。

  其次,可能是财务陷入困境,现金流断流,比如还款、支出、开工资等支付非常困难。“这个钱是借来的或者套取的,但其盈利能力不强,只能通过不断造假才能盈利。结果现金流断流问题爆发出来。”该分析师表示。

  高管大额减持

  然而欣泰电气的这一利空并非没有任何征兆。从高管持股变动情况来看,欣泰电气高管对公司的未来显然缺乏信心。

  记者发现,自2013年末起,欣泰电气高管多数在减持公司股份。

  欣泰电气财务总监刘明胜于2016年2月4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10.91元/股的价格大宗交易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24.68万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25%,减持比例0.144%。当日,刘明毅以10.91元/股通过大宗交易接手24.68万股。公开信息显示,刘明毅与刘明胜的关系为“兄弟姐妹”。那么,刘明毅所接手股权,极有可能就是刘明胜所减持股份。

  3月22日,刘明毅以成交均价15.16元/股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减持所持股份24.68万股。这或许意味着刘明胜恰是借道大宗交易转让所持部分股权,最终通过其刘明毅在二级市场完成套现。

  4月29日,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孙文东、公司监事范永喜分别大额减持20.89万股和49.36万股,分别套现334万元和790万元。减持股份均分别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25%。

  而欣泰电气高管持股情况变动表显示,自2013年底,除权益派送、转增之外,离职高管陈柏超的增持是高管唯一一笔增持。

  2015年9月21日,离职高管陈柏超增持4.35万股,变动金额约50万元。

  马靖昊表示,管理层频繁大规模减持,显然释放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对公司经营发展信心不足。如果信心充足,为何在短时间内接连出手套现?为何不等公司股票的进一步增值?

  “上述几位高管减持套现的时间点,又刚好处于证监会立案调查尚未出结论的时候,其减持举动更值得玩味。”前述分析师表示。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相关阅读

广大股民如何闯过A股高考?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闯过高考。可是人生有太多的高考,特别是股市。我们拎着辛辛苦苦赚来的银子,堪比走独木桥的高考,甚至一不小心踩上个地雷,绝对让你开始怀疑人生。那怎样才能闯过A股的地雷阵呢?

房地产泡沫带来的财富终究是幻影

我们可以在泡沫膨胀的时候将其识别出来,但还不能预见其崩溃的时点。我们并不知道(或许也不可能知道)下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确切性到底是什么,但只要人们在金融活动中依旧保持着冲动的动物性特征,危机肯定会再次爆发。

政府不应以保姆心态看企业破产

政府应是市场的裁判员与调解人,但不必以“保姆”甚至“父母”的心态对待企业的破产。政府应尽量少地甚至在多数领域完全不卷入市场主体的竞争中,创造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与透明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苏宁收国际米兰让意大利人咋想

一个国家在足球上取得国际性的成功,并不只是靠运气,而是一个可持续足球产业生态系统的产物,这个生态系统从股东,到足球赛,各方都需要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成功。知名球队和球星不过都是足球产业的终极产品,“出口”后取得国际效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