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手笔收购国产品牌,到立誓不再碰本土品牌,并将并购的目光转向外资品牌,在熟悉上海家化的专家看来,这是葛文耀[微博]汲取可采收购案失败教训后,上海家化并购思路和营销思路转变的一个显著迹象。
但这一并购思路,在葛文耀黯然下台、资方平安信托掌权的情况下会否生变,近来正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葛抛入股外资品牌设想
参股外资品牌,这是8月6日上海家化五项新品牌战略会上,葛文耀对外的说法。此时离葛文耀主动申请退休不足两个月的时间。
与平安内斗后首次现身的葛文耀当时直言:“家化基本不再收购国内品牌,陷阱太大”。
在立誓不再收购国内品牌的同时,葛文耀当天还首次以上海家化新战略发布的形式,发出了欲入股外资品牌的声音。
“我们今年将利用海外市场萧条的机遇,通过并购参股、合资代理入股欧美一线日化品牌。”葛文耀在新品牌战略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家化目前手握15亿现金,正在物色外资日化品牌,截至目前,已经接洽过的标的公司已经超20家。
在葛文耀看来,上海家化在营销、管理的运作非常接近外资,很多本土企业则完全不一样,家化进入会有问题。
可采案令并购思路大转弯
对于葛文耀欲令上海家化入股外资品牌的动向,一位曾在可采任职的业内人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是可采收购案的后遗症。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3月,葛文耀“主政“下的上海家化以6521.62万元收购四川可采化妆品公司51%股权。不过,这一上海家化首单对外收购最终却以失败收场。2012年11月,上海家化以2元的价格将“四川家化可采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还”给了可采的创始人马俊。
对于上海家化这场亏损巨大的对外并购,广东日化商会副秘书长、亚洲PH PC咨询公司总经理谷俊则指,这一并购一开始就存在“缺陷”。
“依照上海家化当时收购可采时的说法,家化看重的是可采的技术,但现在看起来,技术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对本土品牌在中国化妆品市场厮杀而言,营销和渠道或许更为重要。可采的老总马俊是技术出身,而其营销团队当时已经分离了出去,并在两年内创立了美即。家化收购可采51%股权后,保留了可采老总马俊的管理团队。但事实上,对家化来说,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营销和渠道。”据谷俊介绍,可采当时主要的销售渠道在屈臣氏和药店,后者由于当时药监政策的影响受到限制;而前者,上海家化当时的渠道还未涉及。
南都记者注意到,对于此番立誓不再碰本土品牌,转而选择外资品牌的原因,葛文耀在对外解释时,亦多次提及可采并购案。
在葛文耀看来,本土企业的文化问题和财务问题是导致其并购思路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购可采后发现,企业文化完全不同,很多财务问题没办法解决,要想解决,全套班子都要换,很不合算,况且经营管理也需要时间,等两年过后市场就没有机会了。”葛文耀如是坦言。
家化品牌管理走向待解
对葛文耀是次并购思路转变的原因分析,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化妆品行业资深专家冯建军亦认为与可采并购案存在关系,但他同时还指,上海家化当时收购可采时,没有很好把握品牌的发展趋势或者说发展周期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可采发展的高峰是在2001和2002年期间,那时的年销售有2.5亿~3亿。而上海家化在收购时,这一品牌的年销售已经不足1亿元,已经在走下坡了。”冯建军指出。
但可采收购案这一败笔,是否足以撼动上海家化的并购思路,葛文耀提出的入股或代理外资品牌的思路能否延续,在平安信托方面正式、全面把控上海家化管理层的情况下,已经有了很大的问号。
而这一问号之所以会出现,在日化行业人士看来,不外乎葛文耀与平安信托之间发展理念的差异。
依照葛文耀此前的设想,从日化转型升级为时尚产业,是上海家化近年来的发展核心战略,为此,当初上海家化在引入平安时,更是要平安方面作出“认同家化集团多元化时尚产业发展战略”的承诺。
不过,葛文耀此后抛出的海鸥表项目,却遭到平安系的 抵 制 ,以至于双方关系分裂的消息最终被捅到了媒体面前。
很显然,对家化发展定位的不同引发的上述矛盾最终促成了葛文耀的下台。而葛文耀的下台,即意味着代表资方平安信托的接任者将上台,平安信托对上海家化发展的重新定位,势必将体现在新任上海家化董座的品牌管理思路当中。
而依照目前的传闻,上海家化独董张纯出任“代理董事长”或许仅仅是平安信托投石问路之举,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最终究竟是平安属意的人马等出任。
不过,南都记者注意到,在被问及公司是否将入股外资品牌时,上海家化营销传播、公关部一位人士已表示“未听说公司要入股外资品牌”。
采写:南都记者 马建忠
实习生 李洋悉
进入【上海家化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