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生科造假第二季 涉嫌虚增研发投入骗资格

2013年05月29日 01:33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杜恒峰

  3年半时间里,虚增营业收入9.2亿元、虚增营业利润2.2亿元,造假行为贯穿IPO前后……尽管劣迹在身,但万福生科(300268,前收盘价5.65元)仍然头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光环,在2012年~2014年三年间,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事实上,此前已有媒体质疑“万福生科高新技术企业不合规”,认为万福生科研发人员不足员工总数10%、研发支出不足营收3%,因此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对此,万福生科2013年5月16日发布澄清公告称:无论研发人员占比还是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公司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其引用的财务数据是调整后挤掉了造假部分的最新版本。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万福生科的澄清仍存三大疑窦,涉嫌骗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据万福生科2012年年报,当年公司研发人员为18人,占职工总数比例为5%;2011年年报显示研发人员有24人,占职工总数比例为6.15%。根据2008年国家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应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10%以上。万福生科连续两年均不满足上述条件。

  对此,万福生科在2013年5月16日澄清公告中表示,“公司各年报披露的研发人员数据仅为截止到当年12月31日的职工人数”,而根据财政部、国税总局相关规定,“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从业人数按企业全年月平均值确定。以此标准计算,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占比符合规定。

  对于媒体的另一质疑,即2009年~2012年的4年间,万福生科研发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都低于3%,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对此万福生科在澄清公告中表示,公司2009年~2011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117万元、1123.73万元、773.31万元,公司2009~2011年调整后销售收入总额约为69430.99万元,计算比例(即研发支出/营收)约为4.34%,故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万福生科上述公告不但澄而未清,反而引出更多疑窦。

  疑窦之一:研发人员不足半年减少六成

  公司回应:引进派遣人员后达标

  万福生科上述澄清公告,表面看言之凿凿,但却不能掩盖一个事实:研发人员迅速流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到的万福生科招股书显示:“公司……现有专业研发人员59名”,招股书披露日为2011年9月14日。然而,到了2011年底和2012年底,其研发人员分别下降至24人、18人。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9月万福生科尚有研发人员59人,但当年年底研发人员只剩24人,流失35人,流失比例高达六成,不足半年时间,这样高的流失率令人讶异,尤其是在公司即将上市、理论上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的背景下,研发人员大规模离职更让人难以理解。

  记者注意到,在2011年年底的基础上,2012年底公司研发人员又流失6人,流失比率为25%。

  根据万福生科澄清公告的说法,公司研发人员占比月度平均值高于10%。那么,为何2011、2012年连续两年到了年底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都突降至7%以下?按照惯例,企业多在春节前发放年终奖,如果在之前的12月选择离职,相当于放弃即将到手的年终奖金,员工通常情况下不会选择这个时点离职。

  那么,在人员大量流失的情况下,万福生科如何保持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之比的月度平均值在10%以上?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万福生科证券部,一位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确实存在人员流动较频繁的问题,因此向一些合作单位引进了部分劳务派遣人员,使得研发人员达到10%的标准。

  有分析人士认为,研发团队不稳定,依靠劳务派遣,万福生科“高新技术企业”成色不足。

  疑窦之二:研发支出不达标

  公司回应:调整后超过3%规定标准

  根据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企业在申请高新技术资质认定时,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不低于3%是一项关键考核指标。万福生科2009年~2011年虚增营业收入数额达4.7亿元,尽管虚增后财报光鲜亮丽,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研发支出也要同步增长。

  由于万福生科在2009年~2011年的3年间已是高新技术企业,因此2012年需对公司高新技术资质进行复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湖南省科技厅官方网站2012年4月10日发布通知称,将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等有关工作,其中复审工作申报截止时间为2012年6月15日,不及时填报资料的企业将影响复审。

  随后,万福生科在2012年年报中表示,2012年11月12日,湖南省科技厅、财政厅等四部门认定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2014年,公司按15%的税率计缴企业所得税。

  按照湖南省科技厅要求,万福生科于2012年6月15日之前提交复审申报,而公司被证监会稽核发生在3个月之后。

  从上述时点来看,万福生科在提交复审申请时,最准确、最可靠的信息就是2011年年报经审计后数据,这也是公司需要向主管单位提交的数据。

  万福生科2011年年报显示,2009年~2011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117万元、1259.32万元和1138.9万元;同期公司营收分别为32764.58万元、43358.85万元和55324万元。以此计算,三年中公司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仅为2.67%,未达到3%的规定。

  然而,万福生科在2013年5月16日发布的澄清公告中,对上述数据计算采用了“调整后的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由于调整后挤掉了虚增营收,所以这一指标超过了3%的标准。

  分析人士认为,事实上,湖南省科技厅等主管部门,按规定应是依据万福生科2012年6月15日之前提交的数据来作出判断批准万福生科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但如今万福生科却用1年之后的数据来证明1年前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合理性。

  此外,分析人士认为,即便是万福生科所说的“调整后的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其可信度依然不高。因为调整后数据来自2012年年报,但这份年报的审计机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给出的是“保留意见”,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万福生科也曾表示,由于中磊所证券从业资格被撤销,公司需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对调整后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因此财务报表数据存在进一步调整的可能性。

  将一组仍不确定的财务数据作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证据,万福生科此举实难服众。

  疑窦之三:上报研发支出非年报数据

  公司回应:上报数据的确高于年报

  由于万福生科2011年年报中的研发支出占比不满足3%的硬性指标,而从万福生科最终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结果来看,公司向主管部门提交的财务数据并非2011年年报数据。

  分析人士认为,为达到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之比为3%的标准,万福生科提交给主管部门的数据不外乎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做低营业收入,二是做高研发支出,惟有如此才能达标。

  对于上述疑问,万福生科上述证券部工作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上报给湖南省科技厅的研发费用数据,是在2011年披露的研发投入数据基础上加上其他研发支出得出来的,两者统计口径并不一致,上报数据要高于2011年报数据,因此上报的研发投入占比符合3%的标准。

  但对记者有关具体上报的研发费用是多少、上报数据在2011年年报基础上具体增加了哪些内容,该工作人员未予正面回答,只是坚称“公司符合高新技术资质”。

  尽管公司不愿透露申报数据的具体情况,但在2012年年报中,万福生科粉饰研发投入的情形还是露出了冰山一角。

  万福生科在最新的澄清公告中表示,公司2010、2011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23.73万元、773.31万元。这一数据较2011年年报数据分别少了135.59万元和365.59万元,两年合计减少501.18万元。换言之,在2011年年报中,万福生科虚增了501.18万元的研发支出。

  有分析人士质疑:万福生科2011年年报虚增收入2.8亿元,是调整后收入的一倍多,在这样一份虚假的年报基础上计算所得的研发费用,其可信度有多高?更何况,公司5月发布的澄清公告清晰表明研发费用支出虚增逾500余万元。那么,公司坚称自己“符合高新技术资质”的底气何来?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拨打了湖南省科技厅官网公布的电话进行进一步了解,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获得相关材料后,将对万福生科进行检查,若造假事实确凿,将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予以处理。记者注意到,上述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对于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若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应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被取消资格的企业,“认定机构在5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认定申请”。

进入【万福生科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要日更正官房长官相关言论
  • 体育欧冠官方颁奖:拜仁称霸克洛普最佳
  • 娱乐独家:助理否认陈冠希求婚成功 旧闻被揭
  • 财经传房产税确定向增量开刀 杭州或纳入试点
  • 科技亚马逊Kindle入华落定:6月7日国内上市
  • 博客哪些国家给了中国差评 鲁迅是否偷看弟媳
  • 读书八角楼见证慰安妇屈辱史:旗袍(全)
  • 教育高考经济再升温 沪5550人预订“高考房”
  • 育儿孕妇当街上演一分钟产女(组图)
  • 易鹏:城镇化40万亿投资是个谬误
  • 叶檀:中投成了烫手山芋
  • 钮文新:中国进口10万亿美元?
  • 黄鸣:中国为何没能诞生乔布斯
  • 罗天昊:产业协同 长三角更胜珠三角
  • 冉学东:中投公司的尴尬
  • 张五常:30年前我为何推断中国改制
  • 章玉贵:全球变局中维护中国核心利益
  • 沈建光:告别传统刺激政策
  • 刘步尘:联想正在变成一个可笑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