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建行高调回应贱卖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 03:00 新浪财经

建行高调回应贱卖论

  处于“贱卖门”风暴中心的建行这几天正在为自己做着“高调”的危机公关。而这样的事件三年前就已上演。你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三年前这场争论,你也可以在google上搜索到在同一时刻美国分析师们的担忧。

  新浪财经讯 建行新闻发言人席德炎日前再次回应建行“贱卖论”,称建行的股价上涨后,所有的股东都受益,而国有股东因其占股份的绝大比例,因此得到的增值数额也占绝大比例,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实现了共赢。

  搜索各大财经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就在上周,建行的多位高管公开回应被广泛关注的贱卖门事件。

    《经济观察报》:回应贱卖论 建行高层首披引资内幕

    《华夏时报》:美银增持再引贱卖论 建行董秘公开历史真相

    中国建设银行新闻发言人就“贱卖论”答记者问

  而这都要源于建行5月27日的一纸公告。该公告称,建行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拟以每股2.42港元的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60亿建行H股股份,交割完成后美国银行在建行的持股比例将上升至10.75%。

  如按照当日建行H股收盘价6.65港元/股计,这60亿股的账面盈利约为254亿港元。而如果美国银行选择现在一步将股份增持到19.9%,按当前股价计,美国银行的总账面盈利则达到约2200亿港元。而这无疑为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美国银行“雪中送炭”。

  这份公告披露的第二天,各大财经媒体及网站即以“美银三折买股”的大标题将建行推上了风口浪尖。

  “贱卖论”卷土重来

  事实上,有关于建行“贱卖论”的质疑从其2005年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港上市就开始了。比如说“建行股价能不能再卖高点?外国资本会否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巨额财富是否拱手送到境外?”这些问题当年即有回应,不过因为建设银行是一家国有银行,所以它的一举一动都仍然会牵涉社会神经。

  席德炎回应说,上市后股价表现越好,其与IPO时的差价就越大,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拿到IPO价格的投资者得到的便宜就越大,有人还称之为无风险套利,这就是所谓“贱卖”的全部证据。照这种逻辑,国有银行上市后股价最好不要涨,这样就没有差价,国有资产就没有流失;如果股价跌破发行价,国有资产还会有净收益。这种逻辑显然是讲不通的。

  不过改革即有成本,亦无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著名经济评论人叶檀指出,中国的企业缺少话语权和定价权是使得建行被低卖的主要原因。“我国国有控股大型银行上市之前处于破产边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与国际投行不屑一顾,银行界人士低声下气到处找战略投资者,因此以上市前的净资产定价成为准则。美洲银行初次入股建行的价格仅比建行每股净资产高15%。”另外,对上市之后中国经济与金融业的发展能力估计不足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谁赚得更多?

  建行董秘陈彩虹在《华夏时报》作出回应,指出美国银行最终会将持股比例保持在10%-11%之间(目前是10.75%),但其间可能经过增持到19.9%—减持—再增持—再减持的复杂过程。显而易见,增减之间,美国银行的确获利巨大。

  不过他认为赚得更多的是建设银行的国有股东。“美银赚钱了吗?赚了,但我们的国有股东赚了更多。按照去年年底的算法,美银每赚1元,我们赢利8元。若无美银的帮助,双赢局面不会出现。”

  美银赚钱是否合理?

  《经济观察报》发表的建行副行长范一飞访谈中,范表示,美国银行赚钱有其市场因素的合理性:一是时间价值,二是投资的风险补偿,三是美银先进的经验、技术和品牌等无形资产投入所创造的价值。此外,美银承诺在中国零售市场竞争回避,并全力协助建行实施海外战略。

  建行新闻发言人席德炎又对这一番话进行了浅显的阐述:美国银行的投资获得较高回报,在成熟市场人士看来非常自然:一是它承担了投资风险,做出了正确决策;二是它投入最早,获取了时间价值;三是它贡献了无形资产,即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四是它同意竞争回避,把零售网点转移给建行;五是承诺全力配合建行的海外发展战略。尽管不少投资机构羡慕美国银行,但是没有听到国际上任何投资者说美国银行发了不义之财。

  不过在提到美国银行机会成本这个问题时,叶檀指出,美国银行会有机会成本,但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美国银行第一批限售股即将到期,以目前建行的股价,美国银行闭着眼睛可以获得4—5倍的收益。“这是世界上最赚钱的买卖,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略这一现实。”

  但美国银行做出了正确的决策由此受益则是没错的,不然当年花旗以每股1元的价格参股遭拒时,他们绝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丰厚收益。建行陈彩虹认为,花旗出局而美银获益,与其说花旗后悔,不如认可美国银行的投资眼光。

  美国银行的风险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美国银行这一笔在现在看来一本万利的买卖在当时并不是看上去很美。

  你在baidu上搜索到三年前中国关于建行“贱卖论”的同时,也可以在google上搜索到同一时刻美国分析师们的担忧。

  “即使美国银行获得期权,它所占股份仍然少于20%,它在管理方面的参与权仍然值得置疑”、“这项投资充满风险:中国的银行已经和坏账、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斗争了很多年。”美国各大媒体在此时用的最多的词汇是"Betting high on risky China bank"(投资中国的银行是场赌博)

  席德炎称,建行重组和准备上市时,在港上市的国有企业普遍发生了跌破发行价的情况,一些公司上市时的价格仅相当于净资产。建行将发行价格两次调高时,受到很大压力,包括一些香港的大财团在第二次调价后都撤回了订单,市场有传言说建行不知天高地厚,有可能发行失败。上市后,建行的股价两周基本未变,有一天收市价还比发行价低了2.5分钱。因此,美国银行当初入股面临着一定的市场风险。

  范一飞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亦透露,“建行上市10天之内,股价基本上没有怎么动,有一天甚至还跌破了发行价。承销商摩根士丹利投入大量资金护盘,被业界评论为‘护盘很辛苦’。据说淡马锡当时也投下巨资大量买入建行股票,对护盘功不可没,而自己后来也赚了不少钱。(元平)

小调查

1.美国银行三折增持建行,你认为建行是否贱卖?
贱卖
不贱卖
不好说
2.你是否赞同建行三折卖给美国银行?
赞同
反对
不好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建设银行吧 】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