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海虹背后的官商资本图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 12:27 和讯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海虹为何能占据全国网上药品招投标90%的市场? 对海虹的调查就源于对这一问题的追问。 4年前,本刊记者受邀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药品招投标论坛会议,与其说是论坛,还不如说是一场针对药品招投标弊端的猛烈批判会更为恰当。会上,来自卫生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的发言引起了本刊记者的注意:“现在很多制度的出台,背后都是利益集团推动的结果,如果要停止实施药品招投标,必须找到谁是药品招投标最大的受益者,受益者就是当初推行这一制度的主导力量。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找到系铃人,大家才能找到关于药品招投标是否继续的解决之道。” 那么,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是系铃人? 新生代调查 程必忠 卫生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表示:现在很多制度的出台,背后都是利益集团推动的结果,如果要停止实施药品招投标,必须找到谁是药品招投标最大的受益者,受益者就是当初推行这一制度的主导力量。 1.一系列疑问锁定海虹 从此次会议开始,本刊记者即开始留意与药品招投标相关的信息,试图找到药品招投标的最大受益者。 综合各地的药品招投标信息分析,全国大部分地方的药品招投标都是以地域命名的海虹系列的医药电子商务公司。而这系列公司,均为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虹,证券代码000503)所投资。 公开的信息显示,海虹旗下的医药电子商务公司占据了国内70%以上的药品集中采购市场和90%以上的网上采购,并在海南、北京、广东、重庆、河南、福建等27个省市建立起了27家省级交易中心。海虹总经理助理景肖鱼曾表示:海虹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行业垄断。 按照当时规定,药品要进入医院,必须经过由第三方组建的招投标中介结构集中竞价。当然这种竞价不是按照最低价原则来进行,这也是药品招投标饱受民众非议的重要原因。市场准入权利赋予了海虹对药品购销渠道的垄断并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海虹2004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该季度内海虹的医药电子商务收入为1.04亿元,成本为0.26亿元;2005年三季度季报显示:1-9月海虹医药电子商务收入为1.2亿元,成本为0.34亿元。2006年3月30日,海虹在北京举行全国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会,采购交易金额超过500亿元,如果按照5‰收取交易佣金,海虹获得的收益将达到2.5亿元,除去大约26%的成本(参照海虹公司医药电子商务收入与成本的比计算的成本比例),海虹获得的利润将接近2亿元,这还不算其他的收益,如评审费、履约保证金、投标保证金、进门费、管理费、入围费、专家评审费、中标服务费、药品质量检验费、会务费等。 而与海虹同期的收益相比,老百姓承担的药品费用支出并没有因为招投标得到缓解,反而呈递增趋势。一名从事药品管理的官员道出:各地经常提到的药品通过招投标降低了多少多少亿元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是一种静态的算法,把没有发生的利益算作是已经给予了民众,而民众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好处都被中介机构拿走了。 如此高回报的收益,为何受益者是海虹而不是别的公司?这让众多药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都深感不解。 不解的事情还有:从2000年7月7日国家起动药品招标试点,海虹以中国第一家药品招标中介的身份出现开始,公众的疑问就从未间断过:为何海虹是第一家,并且与国家政策对接如此恰到好处?海虹初期在全国各地投资建立分公司省级交易平台时,其投资绝大部分都是在100万元左右,从收入和投资比来看,很多企业都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但结果却是并无药品方面经验的海虹胜出。海虹在各地建立省级交易平台时,为何如此顺利实现?海虹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商业发展逻辑,其推动力量是什么? 本刊记者的调查便围绕此中心展开。 2.老板康健 2006年3月,在对各方条件分析后,本刊记者几次南下海南,两上北京等地,历经几个月对海虹发展路径及其与药品招投标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采访。 海虹前身为海南化学纤维厂,由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在1986年投资建成的一家国有企业。 本刊记者获得的海虹档案材料显示:现在海虹的大股东为中海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恒),这是一家原注册在北京朝阳区的公司,注册资金为1亿元,法人代表为康健。中海恒的控股股东为海南中恒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海南柏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控股,而该公司的控股人为林宗岐,为康健母亲。档案资料显示,林宗岐曾经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过,年龄已接近80岁。不难看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康健,同时,康健也是海虹公司的总经理。 综合档案及其公开的信息,康健出生于1956年4月,北京朝阳区人,曾就读于北京第二十七中。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先后在北京市政府农办、《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康华国际软件开发公司等任职。其间,康健前往美国、加拿大学习,主要是学习基金操作。康健在国外学习这段时间,康健的妻子吴晓冰在美国先后担任华润集团驻美财务官和一家美国公司副总裁。吴晓冰同时也是海南金阳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控制人,该公司是1997年6月由香港利邦集团投资组建,吴晓冰为香港利邦集团副总裁。据资本市场一人士称,金阳咨询服务公司是为而后中海恒在资本市场运作而生。 一位长期研究上市公司并认识康健的海南人士称,夫妻国外几年的学习工作经历,为康健进入资本市场奠定了基础。国外归来,康健的目标就是希望在资本市场有所作为,诚如后来媒体的报道,康健想做中国的巴菲特。要实现这个梦想,康健就必须有一个实体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买下一个资本市场的“壳”,如果“壳”里面的主业不被看好,就寻找机会引入另外概念从而在资本市场上运作。事后的发展脉络显示:这个“壳”就是海虹,概念就是海虹的药品电子商务网络,做药品招投标仅仅是康健资本战略中的一步棋。而选择南下是康健迈出的在资本市场操作的第一步。 3.失踪的“中海恒”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资本蜂拥海南。这时,在国外学习归来的康健也来到了海南。1993年3月,康健在海南注册了海南中恒实业有限公司,档案显示,公司的主业是做旅游项目和高科技产品开发。一位熟知康健的人士透露,他的第一桶金来自期货市场。对期货,康健是行家。赚钱之后,1995年8月,康健在北京注册了中海恒,成立这家公司就是为今后能进入资本市场做准备(除海虹外,中海恒还是ST吉光华、数码网络的股东)。 然而,寻找中海恒却发现了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2006年4月5日,海虹新闻发言人陆挥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中海恒注册地在北京,公司也在北京。但是,本刊记者在北京市工商局系统查询发现,市局无法查到关于中海恒的一点资料。工作人员告知,注册资本上亿元的公司,其档案应该在总局,并建议本刊记者到国家工商总局查询。随后,本刊记者来到了国家工商总局,然而总局依旧查询不到与中海恒有关的资料。于是本刊记者又前往中海恒公司注册地——朝阳区工商局,结果依旧如故。作为一家上亿元的注册公司,中海恒到底在哪里?难道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找到这家公司,本刊记者随后又两次来到国家工商总局查询,一工作人员回忆告知:这家公司好像是2004年从国家局迁到了海南。于是本刊记者又随即前往海南。 2006年4月6日,记者在海南省工商局得知,中海恒在2004年11月30日就被海南省工商局吊销了营业执照。截至2006年4月6日,记者所获悉的档案资料中,均无该公司营业执照恢复的文件。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东,营业执照都被吊销属于重大事项应予以公告,然后本刊记者却无法查到海虹关于此事的相关公告。 4.中海恒这么难找,围绕该公司,到底有哪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 本刊记者获得的权威档案提示:中海恒由海南中恒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前身为海南中恒实业总公司,出资4100万元,占41%股份)联合中国新时代公司(1700万元,占17%股份)、中国华通物产集团(1700万元,占17%股份)、中国泛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500万元,5%股份)、中国华新实业总公司(500万元,占5%股份)、中国京安进出口公司(500万元,占5%股份)、三九企业集团(500万元,占5%股份)、中国华电房地产公司(500万元,占5%股份)等7家国有企业组建而成。对这些投资,当时北京龙州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证实,所有法人股东的入资已经到位。随后几年,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和验资都证实了这一事实。 而当时,由于化纤市场整体滑坡,位于海口的海南海虹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化纤主业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从而导致公司利润下滑亏损。到1996年初,经营状况并无好转,海南省政府意欲为该公司找个好婆家。在上市公司壳资源尤为短缺的年代,拿到壳就等于打通了进入资本市场的通道。所以,当海南官方表达要转让该公司意向时,包括中海恒在内的不少于三家公司参与了这场壳资源的角逐。“竞争是很激烈的!”海南一位知情人士说。 在这场角逐中最终以康健的胜出结束。 1996年12月10日,中海恒正式入主海南海虹股份有限公司。 在正式入主前4天,即1996年12月6日,中海恒与海虹及其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签订了一个协议,三方各自拿出5000万元,共同成立一个1.5亿元的基金投资公司,合作期限为1年,并到1997年12月5日中止。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海恒组建这个基金投资公司的目的是——旨在通过此举把支付给海虹原大股东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的5400万元套回来,达到不出钱,就可以获得一家上市公司的目的。实际上,康健并没有这么多钱,收购所用的1.2亿元资金都是拆借来的,收购完成后就要归还。 事实确实如此,协议签下后,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的5000万元迅速到账。一年很快过去了,但是,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投入的这笔钱却没有如期拿回。1998年7月13日,该公司向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中海恒尽快归还这笔款。同年9月16日,中海恒提起反诉,随后,双方达成庭外和解协议,中海恒开始陆续还款。到2001年7月18日,双方再次签订补充协议时,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还有872万元未收回。 5.虚假注册之谜 康健通过中海恒拿下了海虹,虽然之间的交易细节鲜为外人所知,但是,外界对中海恒的怀疑却从未间断,尤其是资金。 距完成海虹收购快3年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出现了。1999年11月18日,中海恒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届二次股东大会,令人意外的事,此次股东大会的结果,证实了该公司存在虚假资本注册,涉及金额高达3000万元,这从另外一个层面佐证了外界的质疑。 当天的股东会上通过了几项议题:同意中国新时代公司将其所持有的中海恒股份1200万元,占总股本的12%转让给海南中恒实业有限公司。同意中国新时代公司退出其在中海恒实业公司认缴但未出资的500万元股份,占总股本的5%,由海南中恒实业有限公司认缴并出资。占中海恒17%股份的中国华通物产集团也将股份转让给了海南中恒实业有限公司,转让理由与中国新时代公司相同。除中国华电房地产公司外的另外四家公司——中国华新实业总公司、中国泛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京安进出口公司、三九企业集团,也将其各自所认缴但未出资的5%的股份——500万元,转让给海南中海恒实业公司。转让后,中海恒的股东就只有海南中恒实业有限公司(95%)和中国华电房地产公司(占5%)。令人费解的是,直到2004年7月,中海恒股东大会才宣布免去了这几家“国字号”公司(中国华电房地产公司除外)派出代表的董事职务。 在这次股东大会上,中国华电房地产公司5%的股份为何得以保留?据悉,该公司时任法人代表宫著铭,曾任国家计委副局级总工、国家计委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党组成员兼体改办主任、综合计划司司长。有人士认为,该公司对中海恒的投资要么确实有500万元,要么就是此人曾经为中海恒收购融资提供过更多的支持。直到2004年10月,中国华电房地产公司才退出在中海恒的股份。 中海恒成立之初,这些资金都是经会计师事务所多次验资证实,几家股东的投资都已到账。为何在这个时候,中海恒要冒极大的法律风险,通过并签订这样一个协议来否定当初投资已经到位的事实?事实上,问题还不仅于此,中国新时代公司和中国华通物产集团公司在1995年8月,已经将各自名下的1200万元所属于的股份转让给了海南中恒实业有限公司,双方并签订了协议。 6.介入药品招投标 中海恒为何在4年之后再次一并决议此事? 这与海虹即将进入的又一个产业不无关系——药品招投标。在这次股东会的7天前,即1999年11月1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发了《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逐步推进医药电子商务。”而在此前的1998年,海虹就开始了医药电子商务项目调研,筹划药网。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国家就在摸索药品流通改革的办法,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 从政策递进的变化中,海虹公司意识到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中要引进电子商务,这对企业是一个机会。而同期(1999年底),海南省已经在进行药品招投标的试点改革摸索。由药品招投标带来的中介费佣金,其前景不可小觑,而且,其稳定的收益来源与电子商务概念,对于未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做概念包装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平台。而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互联网的前景还并不明显,之前海虹投资的中公网信息技术与服务有限公司进入的领域,其未来收益的预期无法预测,这对未来资本市场的运作有无影响,谁都没底。这些利弊,自然逃不过熟谙资本市场运作之道的康健的法眼。6年后,即在2005年,媒体披露的海虹利用旗下的药品电子商务网将与美国医药电子商务大鳄Broadlane合作的概念炒作,直接从资本市场赚取18亿元的信息,是否佐证了康健多年来的诉求?但在当时,要保证这一资本运作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对中海恒的“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当初,中海恒为能顺利拿下海虹股份,从身份(国资)和资金(便于融资)上都必须进行包装,如果在进入新领域之前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那么今后在药品招投标领域赚取的利润将面临被分配的危险,哪怕这种分配并不可能得到主张,但是早作处理毕竟是上策。处理完遗留问题,海虹从1999年底便开始与海南方面就医药招投标密切接触。 7. 买下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人脉轻易拿下海虹,康健从资本与权力的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在看好的下一个业务单元中,康健是否会复制同样的结合模式呢? 利用电子商务搭建药品招投标中介平台,海虹虽然为自己确定了下一步的基本方向,但在自身并不具备这一优势的客观条件限制下,急需要找到一条捷径。处理完中海恒“遗留”问题后,康健将突破点放在了河南。 河南是国内最早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试点探索地区,早在1993年初就进入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试点一直没能得到更大范围的突破。1996年后,河南省开始对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的电子商务进行可行性研究。1997年,由河南省卫生厅产业开发办公室负责的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完成设计开发。由于当时网络环境尚不成熟以及缺乏相应政策支持,这套系统被束之高阁。 2000年2月,海虹从河南省卫生厅手中买下了该项目的产权。并于同年5月召开董事会,决定在北京投资510万(海虹控股51%)组建北京易通经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对买下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完善和提供后续支持。 一切准备妥当后,海虹回到海南建立了第一家药品招标电子商务平台——海南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卫虹公司),选择回海南是因为康健在海南积累了广泛的官方人脉关系,海南一位知情人士在接收本刊记者采访时直言。2000年7月7日,卫生部、原国家计委、原国家药监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规定》,并确定海南、河南、辽宁、厦门作为国家试点地区。文件下发13天后,海虹便提出申请组建该电子商务公司并获得了药品招投标的代理资格。 8.三个神秘人物的身份 海虹为何能轻易入围?记者在海南查询到的一些原始档案显示:海南卫虹公司注册资金为500万元,股东为海虹(275万元,55%);海南迅达医药咨询服务中心占45%,投资225万元。海南卫虹公司副董事长刘庭芳。刘庭芳是谁?来自哪里?档案资料上并没有记载。如果要向海虹和当地官方查询此事,能否得到准确回复?在没有确切消息前,本刊记者不愿提前向外界表明自己此行目的。于是致电海南省医院管理协会,希望通过采访该协会负责人来达到了解海虹介入海南药品招投标的一些细节。没有想到该协会会长就是刘庭芳,而两个刘庭芳均为同一人。同时该协会还是海南省药品联合招投标领导小组办公室,刘庭芳自然也是其中的一负责人。 档案资料进一步提示,海南卫虹的包括刘庭芳、何彦如(后来本刊记者多方打听,该人原为海南省农垦医院信息科科长,至于此人与刘庭芳、严朝君之间是何关系,当时没有更好的证据加以证明)为卫虹公司董事。严朝君为该公司监事。严朝君又是谁?此人有无特别的身份?这些问题同样在档案资料上没有注明。本刊记者为弄清这一问题,无意中在网上对这一名字进行了搜索处理,结果发现严朝君时为海南省卫生厅计财处处长,从2003年9月起任海南省卫生厅副厅长,当然证据也证明,两边的严朝君即为同一人。同时,资料显示严朝君为海南省药品招投标制度的设计者,海南的药品招投标试点为海虹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 海南迅达医药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与严朝君、刘庭芳、何彦如以及海南省卫生厅之间有无联系?是何关系?2000年7月20日,该中心出具的委派书叙述:刘庭芳、何彦如、严朝军三人为我公司员工,并受委派到海南卫虹公司工作。海南迅达医药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法人,在海南省工商局和海口市工商局,均无法查到该公司的任何档案资料。为更好了解这之间的关系,本刊记者以采访海南药品流通改革为名约访了严朝君。在采访结束前,本刊记者抛出了海南迅达医药卫生咨询服务中心是何性质、与海虹有何关系等问题。当时,面对这一问题,严朝君略为紧张并不愿涉及对此问题的回答,只称:“迅达公司属于私人性质的公司,已经注销了。” 9.复杂资本合谋布局 按照公司注册登记规定,即便注销,在工商信息系统仍然可以查到与之相关的消息,事实上,在工商局却无法查询到与迅达公司相关的任何一点信息。该中心的股权结构、法人丁娟的身份就成为一个迷。该中心是私有性质还是属于海南省卫生厅小金库性质也无法得以印证。 2004年3月2日,海南卫虹公司股东会议上,海南迅达医药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将在电子商务公司45%的股份转让给了海南恒利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同时,刘庭芳、何彦如、严朝君三人的职务相继被免。此距严朝君就任副厅长已经过了5个月。此时转让股份,是否与严的提升有关? 依据刘庭芳提供的数据计算,到2004年3月(即海南迅达医药卫生咨询服务中心的股份转让时),海南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该省的药品采购金额累计达到11亿元,如果按照国家对药品中介机构规定的收费标准,取其常用值(5‰)计算,该公司到2004年底收取的代理费累计可达到550万元,这还不包括标书制作费等另外的一些费用。如果按照股权分配,并扣除26%左右的运作成本,海南迅达医药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可以分配的利润将达到183万元。海南迅达医药卫生服务咨询中心神秘隐退,这笔上百万元的收入去向就留下了诸多悬疑。 按照2000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卫生部、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医疗机构是招投标采购的行为主体,可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开展招标采购,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也可以自行组织招标采购。招标代理机构经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卫生部门认定,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显然,海南卫虹公司有意为之。 10.复制海南模式 康健把海虹的第一家医药电子商务公司放在海南,除地利与人和外,与当时海南省率先推进药品招投标改革所积累的资源积淀不无关系,尤其是政策资源和政府资源积淀。 1999年底,时任海南省卫生厅计财处处长的严朝君在原来设计的药品购销制度改革中引入招投标做法,并在海南省人民医药选择8个品种进行招投标试点。刘庭芳说:“为了防止暗箱操作,制定了评标标准,结果第一次非常成功,招标药品价格下降。” 试点成功后,海南省将试点扩大到了6家三甲医院,继而到12家三甲医院。 随着招标范围扩大,企业加入越来越多,到2000年国家正式确定海南为试点地区之前,海南招标的药品价值超过了4000万元。刘庭芳说:“中标药品的价格降幅达到29%-30%。”对药品价格的降幅和优惠值的强调, 是当时大众和政府决策部门从媒体经常获得的兴奋点,这也成为药品招投标初期在全国被热捧的一大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种片面的信息传递,忽略中标药品在终端环节的应用值和对医院补偿机制的缺位分析,这也是药品招投标在后来遭受阻力和诟病的重要缘由。 在连续几次试点成功后,药品招投标被海南省政府列为2000年为民办的13件好事之一。而这场改革同样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注意,因为当时对推进药品流通秩序改革到底怎么做还没有最佳的模式可参考,于是,包括原国家计委、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国家经贸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高层领导,都先后来到海南调研,海南也因此成为国家首批的4个试点城市之一。 据刘庭芳透露,在海南成为正式试点之前,海南省医院管理协会是药品招投标的主要操作机构,当时主要是手工进行。随着业务流量的增大,手工操作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就在这时,海南卫虹公司成熟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得以引进。海南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地区后,海南省的药品招投标都是海南卫虹公司来做,该公司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家药品招标代理机构。海南的试点也得到了国务院调研组的调研和肯定。此后各省市争先恐后前来取经。与此同时,海虹迅速在全国复制自己的模式,到2001年7月初,海虹公司已在全国建立了23个交易中心,其中13 家已完成注资和注册手续并顺利开展业务。 2001年11月14日,国务院纠风办、卫生部、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等部委局在海口召开“全国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会议”,此后,海虹公司的药品电子商务平台在药品招投标市场的江湖地位由此确立。但,这并不意味着海虹就从此在这个市场一帆风顺,于是,海南卫虹公司的“模式”也被复制到其他地方。 据记者掌握的证据表明,海虹旗下的海南泰虹医药网络开发有限公司、湖北海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河南海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都直接或者间接的闪现着一些与职能部门相关的身影。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