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浪莎借壳*ST长控暴富15亿 浙江民企闻壳起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 09:53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翁海华 从1亿到16亿,浪莎俨然成为借壳暴富的标本。 按照目前的股票市价计算,浪莎此次收购*ST长控获得的市值收益已经超过15亿元人民币。 "浪莎在收购*ST长控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一家上市公司,而且还打响了浪莎的品牌。" 5月26日,面对整整15亿市值收益,一位参与*ST长控重组的人士告诉记者。 火热市场激发了众多浙江民营公司的借壳冲动,暴富故事正在不断书写。 同是浙商的浙江卧龙置业、浙江物产分别在收购S*ST丹江和S南建材,"已经上报材料,等待批复当中"。上述人士称。 与*ST长控一样,在重组基本确定后,S*ST丹江和S南建材的股价纷纷上扬。 2006年12月6日后S*ST丹江连续涨停,从当时的2.43元/股飚升到目前的14.69元/股。其实际控制人浙江卧龙置业的市值猛然陡升。 随之而来的是,壳资源水涨船高。 "5月份海南的一家壳公司要价达到2个亿",浙江台州上市办的一位人士表示,由于要价太高,台州的一家民营企业最终选择放弃。 浪莎的暴富样本 财富效应淋漓尽致地发挥。 浪莎的实际控制人翁荣金或许自己也没有想到,浪莎控股在完成收购*ST长控之后,自己的财富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参与重组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浪莎收购*ST长控后财富暴涨15亿之多。而这种财富聚变,前后只花了一年时间。" 2006年5月1日前后,当地宜宾政府确定浪莎参与重组*ST长控。8月31日,宜宾国资公司与浪莎控股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以7000万元的价格将*ST长控57.11%的股权(3467.13万股)转让给浪莎控股。 2007年5月16日,*ST长控向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定向发行1010.63万股,那时定向增发的价格只有6.79元/股。 至此,浪莎控股持有的*ST长控股票达到4129.5353万股。 自2007年5月30日开始,*ST长控脱胎换骨,股票简称变更为"*ST浪莎"。 在历时一年的*ST长控改造过程中,浪莎无疑成为最大赢家。 5月28日,*ST长控(600137.SH)再次涨停,报收39.65元。 浪莎控制的4129万限售流通股的价值已不可同日而语。参照5月28日收盘价39.65元/股计算,浪莎控制的股权市值高达16.78亿。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浪莎实际的收购代价只有1个多亿,包括股权转让款7000万元,以及置换进上市公司的资产(分摊给公众部分)。 截至2006年10月31日,浪莎内衣资产总额为10,719.45万元,净资产为6862.18万元。 浙商借壳潮 而几乎与浪莎重组*ST长控的同时,浙江的其他企业也纷纷厉兵秣马,抢购壳资源。 典型的是浙江卧龙置业集团。2007年1月9日,卧龙置业通过司法拍卖的方式成功竞得S*ST丹江(600173.SH)5511.9641万股的国有法人股。 当时的拍卖价格只有0.43元/股,上述国有股拍卖资金共计2370.1445万元。 随后的1月26日,卧龙置业又和S*ST丹江的控股股东牡丹江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定股权转让协议,牡丹江水泥集团将持有的5675.9625万股国有股转让给卧龙置业。 4月底,上述国有股转让获得国资委批准。 "现在等证监会的批复,包括公司的股改方案与配套的定向增发方案。"5月28日,S*ST丹江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卧龙置业已经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按照上述的股权转让,卧龙置业已经持有S*ST丹江1.118亿股法人股。 而按照目前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送5股的股改方案,在公司股改完成后,卧龙置业持有S*ST丹江的股权比例变为62.82%。 浙江卧龙置业集团前身是上虞市卧龙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于1994年5月4日,目前注册资本25832.3万元。 绍兴市上市办的人士表示,卧龙借壳S*ST丹江的方案还在等待批复当中。 根据介绍,卧龙置业的实际控制人是陈建成,其称控制卧龙控股87.66%股份,卧龙控股持有卧龙置业67.41%股权。 而另一家浙江企业借壳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之中。 5月28日,S南建材(000906.SZ)公告称,浙江物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受让公司三大股东共计50.5%股份的收购报告书及向全体流通股东发出要约收购的报告已上报中国证监会审批,证监会已经受理。 根据协议,华菱集团将其持有6127.5万股,同力投资将其持有3456.25万股以及金球置业将其持有的2410万国有法人股,以1.73元/股的价格一起转让给浙江物产,转让金额合计2.075亿。 事实上,在许多ST公司重组背后,都有着浙江企业的身影。 捷径 事实上,不仅浙江企业,包括上海、北京等许多地方企业都积极追寻这场借壳大餐。 "相对来说,浙江的企业大都有实质性资产,所以在重组过程中容易被对方肯定",参与*ST长控的人士如此告诉记者。 5月28日,S*ST丹江的人士也告诉记者,浙江卧龙的重组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重组成功希望很大"。 事实上,对于借壳来达到上市目的的企业来说,借壳可以避免公司IPO的许多限制条件,如三年连续盈利等。 上海一家财务顾问公司分析认为,民企纷纷加入借壳潮的原因,除了避开三年盈利的条件之外,借壳可以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将公司的资产置换进上市公司,而公司资产在经过评估之后,实际置换价格将大增。 更为关键的是,如公司选择IPO上市途径,则大股东持有的股份需要锁定三年才能流通,而借壳不需要这么久。 按照股改"锁一盘二"规定,假设公司在2005年5月起完成股改,不少股份已锁定近2年,如收购这部分股份,则只剩下一年左右的锁定期就可流通。 另外一个原因是,通过借壳,公司的财富将产生聚变,"借壳已经成为暴富捷径"。 以S*ST丹江为例,按照5月28日的股价(14.69元/股),卧龙置业持有的S*ST丹江1.118亿股法人股,其市值已经高达18.89亿。"完成股改后,卧龙置业的财富市值增长达到十几倍。" 这种暴富理论,在S南建材同样成立。 目前,浙江物产拥有的S南建材股份为1.1993亿股,按照S南建材5月28日的股价(16.9元/股),浙江物产拥有的股份市值已经涨到21.46亿,和浙江物产当时收购的金额相比(2.075亿),其财富增长10.34倍。 也正是这种财富效应,目前市场上的壳资源变得极其稀缺昂贵。"想借壳的很多",隆瑞投资的尹中余认为,但双方的谈判难度开始加大。 ST重组公司的要价也越来越高,5月28日,浙江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不久前海南的一家壳公司,由于要价2个亿,"没敢要"。 尹中余认为,这种非理性的借壳冲动,影响了重组成功的概率,"壳公司的大股东更愿意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而不愿意重组"。 典型的如*ST迪康(600466.SH),由于大股东想卖个好价钱,重组谈判一直没有实际结果。 浙江台州的一位上市办官员也表示,当地许多民企想过借壳上市,但由于对方要价太高,没有实现。 相关报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