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捧场借出再借入 转融券有望开启盈利新模式

2013年03月01日 02:18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小蓓

  2月28日,转融券试点正式启动,A股风平浪静。

  “转融券要推出带来的消极心理预期已经在上周释放出来了,初期转融券还没有形成气候,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小。”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转融券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对参与其中的券商而言,目前转融券实际意义并不强。

  28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券的出借人更多是证券公司本身。换句话来说,券商先借出券给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金公司”),然后再从证金公司借出券来“捧场”。

  “初期更多的是一种政策意义,慢慢的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上海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已经有券商开始准备攻城拔寨。3月1日公告显示,作为转融券首批试点之一的广发证券(000776.SZ),已经把融资融券业务总规模由“不超过100亿人民币”提高至“不超过200亿人民币”。

  投资者也对转融券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长期投资者。

  “我一直在关注这个转融券,但是现在不是很懂,一直在看,如果有机会肯定做。”一位操盘手告诉记者。

  短期影响有限

  转融券首批试点中只有11家券商,首批标的证券也只有90只,沪市50只,深市40只,仅包括股票。标的证券数量和市值占比最高的行业均为银行,银行有14只标的证券。此外,有色金属13只,采掘、食品饮料与证券各8只。

  由于可供出借证券品种以及可以出借证券机构较少,可供出借证券数量远小于证券需求量,“无券可借”也意味着转融券业务推出初期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极为有限。

  “目前很多出借的都是零散出借,比如上市公司大股东持有的股份,但是这种券源很少。”上述转融券业务负责人表示。

  在试点过程中,只有90只个股可作标的,且多数是机构重仓蓝筹股。而对市场真正产生影响的是基金、银行、保险等大型机构投资者,但他们仍没进场。因此,目前来说,真正持有者的出借率并不高,做空的比例也并不会太高。

  国泰君安证券[微博]首席金融工程研究员蒋瑛琨也表示,“就短期而言,由于众多潜在证券出借人难以及时参与转融券业务,初期业务规模有限,转融券业务试点的开通难以对市场短期走势产生实质性影响。”

  此外,某业内人士介绍,在该项业务上,证券公司一般有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这些试点券商建造一个标的池子,客户想借什么就借什么,这样转融券范围就要取决于证券公司的池子到底有多大。第二种就要取决于客户对融券的需求有多大,然后根据客户需求再去向证金公司借入标的券。

  但是,目前也很难估算某只股票或某个行业最受做空投资者的欢迎。

  “转融券是个短期行为,动态估值不断调整,实时市场波动性很大,可能这只券今天受欢迎,明天就是另外一只券。”某融资融券人士认为,“另外,还需要看量。这主要看证金公司可提供借入借出的标的券有多少,出借人有多少券可借以及出借的意愿有多大。”

  盈利新模式值得关注

  尽管转融券尚未大规模推出,但它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却值得关注。作为出借人,2%的年化收益率似乎并不高,但真正的收益却远非如此。

  “假如你持有某只股票,借出去每年有2%的年化率,但与此同时,你又享受这只股票至少两三个点的股息分红,加起来就有6%左右的收益率,这对于长期投资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吸引力。”某融资融券人士告诉记者。

  他认为,尽管目前的规模不大,但对于投资者、出借人来说,开启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因为证券出借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额外收益。

  如红利、红股,证券金融公司与融券合约到期日归还出借人;证券金融公司融入证券期间,若发生增发新股、可转债,证金公司也将于权益补偿日将补偿金额划转出借人;若要约收购、吸收合并或被吸收合并,证金公司也将通知出借人,并根据合同约定或双方协商具体处理。

  证券出借隐藏的额外收益具有一定诱惑。不过,在初期范围却十分有限。推出首日,记者了解到,转融券更多是政策上的意义,但是未来随着业务的发展,其规模也将不断扩大。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全军5月起更换新车牌防造假盗用
  • 体育足协确认小贝代言中超 申花签第五外援
  • 娱乐好声音第二季启动 欲邀王菲张学友加盟
  • 财经炒房者逃离楼市 温州房价去年大跌24%
  • 科技周鸿祎回应“黑匣子之谜” 技术性解读
  • 博客柴静:周星驰自称应该没机会结婚了
  • 读书文史观天下:“两会”中的民主之路
  • 教育组图:盘点历届北影“未考先红”考生
  • 育儿2012婴幼行业盛典:养育之道勿忘初心
  • 陈序:中国经济再度过热?
  • 罗天昊:中国应逼朝鲜割让出海口
  • 姚树洁:18大2次全会的四大要点
  • 白明:从全产业链看东莞加工贸易增效
  • 张明:日元还会持续贬值吗
  • 王永:自诩为质量监管严厉的欧美怎么了
  • 章玉贵:人民币时刻远未来临
  • 杨涛:新南巡时代需要调整改革重点
  • 钮文新:央行还要继续犯错吗
  • 王小广:新一届政府政策三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