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策略会困惑:为何年年预测年年不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1日 01:4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最近一个月都会比较忙,这周是光大、安信的会,接着是长江招商的会,再后面还有申万、国泰君安的,我们的投资经理都在参加会议。”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看了看手中的日程安排,笑着说,“又到了赶会时节。”

  时值年中,各大券商作为卖方机构都捧出了精心制作的“丰盛菜肴”,机构也云集在各地的会场。每年的投资策略盛会,都是研究所的观点大PK台。分析师轮番登台,机构投资者走马观花……

  然而,在如同时装秀的策略会背后,有着不少的困惑,同时还酝酿着分化与变革。

  本报记者 朱茵

  “策略”之困惑

  为何年年预测年年测不准?这恐怕是最令参会投资者困惑的了。每年的投资策略会观点与市场行情关联度到底有多大?一位有心的投资者曾经统计,即便是大券商,连续几年都看准的亦在少数。最近的一次集体谬误,让投资者记忆犹新的,莫过于去年底多数券商看好2010年上半年市场表现。事实上,直至今年中期,指数都呈现不小的负收益。

  在这种尴尬之下,今年有券商干脆表示:“由于下半年的市场存在较大变数,现在对整个下半年行业配置做出准确把握的难度比较大。因此我们只给出3个月的预测。”但多数券商还是认为,投资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基础之上的,而分析师的天职就是预测未来。

  对于策略会观点的对与错,卖方机构本身有自己的说法。例如,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就指出,首先,很多人误将买方研究机构对市场的判断,当成了卖方机构即投资经理们对市场的判断,这两者之间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并不能将研究机构的预测作为市场的一致预期。其次,即使是95%的人都看多,市场也会跌。例如去年8月份的大跌,基金看多且仓位已高,这时候手里有钱,且能够改变股价的则是另外5%的空头。第三,股价的涨跌是因为人们预期改变,并不是基本面的改变。

  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也认为,买卖机构的研究附加值所在点不一样,研究所的职能在于信息和逻辑,投资机构的重点在结论。因此,研究的重点并不是给出结论,而是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分析逻辑,真正的投资者可能并不在乎结论是什么,他们都有自己的判断,并不会一味依赖研究所的结论和观点。

  如何推陈出新是各家机构最为重视也最为踌躇的事情,究竟是看多还是看空?观点随大流还是特立独行?会议是在京沪深开,还是精选旅游胜地?

  在本周两大券商的会场的人气也形成鲜明对比。安信证券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原本800人的会场发了1000张票,来了1200人,气氛显得十分热烈。“主要是他们去年以来两次大的节点看得都比较准,所以这次我还是要来听听。”一位专程从外地赶来参会的投资者表示。在另一家大券商的会场,不仅开场就没有坐满,而且在下午的时候参会的人已经稀稀落落,走了一半。这么快就不听了?面对记者的疑问,一位基金经理说会的内容太没有新意,观点过于普通了。一些在行业内浸润几年的投资经理和投资总监们这几年更是不太轻易露面参会。在他们看来,分析师过于年轻,行业分析不够深入,不足以吸引他们,所以把机会让给了公司新进人员。

  显然,对于投资策略会的质量好坏,投资者是会用脚投票的。因此,在每年的策略会主题确定上,各家研究机构也都费尽心机。太平淡的没人看,太另类了容易冒风险;随大流的不出彩,特立独行的吸引眼球。一家大券商表示,在策略会的主题确定上,要避免与别人雷同,有自己的特色,但同时不适宜剑走偏锋。

  长江证券研究部主管张岚打比方说,轻松点看,策略会如同时装秀。时装展上展示的服饰,不论是复古保守,还是前卫开放,都承载着设计师引领未来时尚潮流的期待。策略分析师的观点不论是中规中矩,还是思维多元,也都希望自己的策略报告能预测市场趋势,揭示投资热点。虽然各自从事的行业完全不同,在预测未来热点和引导公众偏好方面却是一致的。只是时装毕竟是时装,并不适合居家生活。同样,每年的年度投资策略报告读者甚众,媒体也留出大量的篇幅给予刊载,但真正据此操作的却很少。光顾时装展,多数人一方面是想掌握时尚潮流的脉动,另一方面是希望成为时尚人士。

  策略会之分化

  “今年不打算开中期策略会了。”相对于一些知名券商动辄上千人的大型会议,有一些券商选择逆势不开会。一边是热火朝天的盛宴,一边是冷静的旁观。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投资策略会的形式与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

  不开大会开小会。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梁宇峰表示,不再频繁搞大的策略会议了,而是根据客户需求开一些小型会议,特别是针对高端客户的闭门会议。他说会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设定一些投资研究议题,在各地区域开展,一般来的人层次都比较高,由于范围有限,因此请的上市公司能够和投资者充分交流。目前这种形式受到客户的赞同,效果正在体现出来。近半年来客户对东方证券的评价在不断提高,同时公司的基金服务也体现在佣金分仓的增加上。“这两年策略会已经从追求规模走向注重实效上了。”

  此外,稀缺性或许更能吸引投资者。中金公司历来走高端路线,每年的投资策略会议一般谢绝非客户,也不请媒体参与,规模不是他们的追求,但与会者照样趋之若鹜。

  还有些小券商则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每年办会的花费至少要40-50万元,大券商一般都要投入上百万。”一家小券商的研究所所长透露,为了准备会议,券商要有至少1-3个月的时间集中所有研究员投入到会议的准备工作上。非常占用时间,而由于中期和年度会议常常是机构扎堆,机构投资者也往往会选择大券商或者有知名研究员的会场参与,小券商的上座率就比较有限了。

  大会也要套小会。大券商多数表示并不会放弃年度策略会,但大会中“套”小会已蔚然成潮流。

  申万研究所作为国内最早开发策略会形式的券商,在经历了几年声势浩大的大型报告会之后,已经悄然将主会场之外附设分会场,大型报告会之外,更多的是小型行业报告会和上市公司个别交流会。这样的形式已经在各家大券商中普及。一般几天的会议可能包含了几十场的各种类型和规格的会议。“这也是为了让参与的投资者更好地交流和提问。”一些主办方表示,机构投资者更愿意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和上市公司去参与,而不只是默默被动听分析师发言。

  另外,也有不少请来的专家在大会上发言很拘束,倒是小范围的交流会更让他们能够发表真知灼见。

  一些券商还精心选择开会地址,同期举办上市公司调研和走访,在主题策划上做足文章。例如宏源证券就设立了新疆区域和若干行业的专题。投资经理也比较认同这类“特色菜”,认为有针对性的专题策划,也体现一些区域券商的优势所在。

  搭台比唱戏重要。“我们不光是讲自己的观点,更多是请了很多的各行业和各国家的专家来做交流。”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大通本周也在北京上海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中国投资研讨会。此次会议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位投资管理人及专家、中国公司代表与会。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表示,她已经参与主持了16届这类策略会,即使从到摩根大通算起,也已经是第6届会议了。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刚刚开始的投资中国策略会,她表示,那时候境外机构对于中国内地的了解十分有限,投行研究机构所做的工作是在这些年里不断地推介中国内地的机会,并带他们到内地来实地感受,即使最初直接投资中国股市尚未开闸,他们也在做投资者教育的工作,而之后也随着内地市场的开放而顺利成为QFII桥梁。她表示,一个人,一家机构,很难将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和因素了解清楚,相比简单的观点发布,对于客户来说,提供这样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外资行的类似观点也渐渐受到国内机构的认同,他们一方面发布自己的市场预测,同时以自身的号召力将机构投资者、各行业的专家和上市公司高管汇集过来。“为什么要参与我们的会?很多投资经理是借机来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别的机构是关心什么。”申万、国君等大型券商的会议常常汇集了掌握市场上大部分资金和市值的机构代表。据说,每年在申万等大机构的会场上,哪个行业的参与者最多,则这一行业最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难以匹敌的影响力,或许才是一家研究机构成败的关键。

  相关组文:

  策略会越来越不合机构胃口 买方更看重联合调研

  券商高估今年行情 大多出错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