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入MSCI指数? 持平常心态 

  王一鸣

  再过不到两周时间,也就是北京时间6月21日,美国明晟公司(简称MSCI)将宣布是否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这也将是A股自2013年以来第四次冲关MSCI。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以今年的实情论,A股被纳入MSCI指数的概率或高于往年。

  今年3月,MSCI公司对纳入A股曾提出新方案,一是原方案中资金进出通道为QFII/RQFII,现拟变更为“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深港通);二是调整了筛选标的进入指数的条件,拟将纳入MSCI中国指数的A股标的数量从原方案448只减为169只。

  参照模拟纳入的169只股票中,调整后纳入标的行业权重有所变动。按数量划分,占比前三的行业为非银金融(19家)、房地产(15家)、医药生物(12家),占比分别为11.24%、8.88%和7.10%;按市值划分,总市值为108820.75亿元,占比前三的行业为银行、非银金融和食品饮料,占比分别为11.24%、10.28%和9.34%。

  对于“缩水”后的方案会否将A股纳入MSCI指数,不少业内人士谨慎乐观。高盛预计,此次MSCI决定纳入A股的概率为60%,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分别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这是它们应该被纳入国际指数的关键依据,而主要的阻碍是资本管制、交易效率和监管框架、行政管理问题。

  从投资者层面来看,其可能期待A股纳入MSCI指数会给国内市场带来一定的增量资金,瑞银预计,一旦纳入MSCI,估计将有8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追踪新兴市场指数的资金被动流入A股。但短期内不会对A股指数有明显的影响,因为A股今年的日成交额达到700亿美元,总市值约为8万亿美元。

  从制度建设层面看,纳入MSCI指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是对A股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正向刺激。

  这在最近两次MSCI公司未纳入A股的理由中也有体现;MSCI公司在2015年6月的年度审议中,提出A股市场三类改善要求,分别为资本管制、额度分配流程以及收益权分配等问题。至2016年,MSCI再次提出中国A股评估征询,在三类改善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A股公司停牌的任意性以及境外设立A股衍生产品限制等问题。

  事实上,尽管A股三次冲关MSCI指数均未成功,但在此过程中,国内资本市场已明显促进了自身的改革。自2013年以来,沪港通、深港通先后开通;停复牌制度管理规范得到了加强;外管局改革了海外投资A股的配额机制,实行基于QFII的资产管理规模的新机制,并且将配额上限从10亿美元提至50亿美元;缩短了投资A股的海外资本的锁定时间,QFII每月赎回可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的每日额度来解决等。

  应该说,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A股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另一方面,MSCI也开始改变过去那种标准化的严格纳入条款,转而采取更为务实的简易化制度安排,例如依据所征求的各方建议,相比去年,MSCI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选股条件等。这或从侧面显示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正日益提高,改革的成果亦受到各方关注和认可。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并不是为了迎合国际投资者的偏好在不惜代价一揽子解决所有MSCI们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也无需为了尽早加入MSCI指数而做出超过实际承受能力的被动改革。

  所以,不妨以平常心看待本次A股是否被纳入以及未来何时被纳入MSCI指数。正如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今年3月所言,不管今年A股是否纳入MSCI指数,中国整个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不会改变,改革开放的节奏也不会改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依然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