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25日21:50 中国证券报

  IPO提速,Pre-IPO投资这台传说中的超级“印钞机”再次开启!

  为什么叫超级“印钞机”呢?是因为Pre-IPO投资于企业上市之前,或预期企业可近期上市时,其退出方式一般为企业上市后,从公开资本市场出售股票退出。这类投资的时点在企业规模与盈收已达可上市水平时,甚至企业已经站在股市门口。因此,投资具有风险小,回收快的优点,并且在企业股票受到投资者追崇情况下,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种种迹象显示,在IPO提速预期引导下,众多PE机构已经将目光再一次聚焦于Pre-IPO投资。不过,中国证券报(公众号:xhszzb)记者了解到,近期以来,由于PE扎堆抢筹,拟上市公司的估值几近整体抬升,业绩增长快、处于新兴产业的公司更是如此,不少PE人士感慨“狼多肉少”。与此同时,伴随着大量资金涌入Pre-IPO市场,不少融资企业也开始借助Pre-IPO名义融资,各种打着上市旗号的融资套路正在盛行。

  “狼多肉少”抬高估值

  广发证券在近期的一份研报中认为,IPO提速已成定势。自2016年7月以来,A股市场保持平均每月35家以上的速度IPO。监管层一直强调脱虚入实、金融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广发证券认为,由于IPO提速已成定势等原因使得退出渠道扩容,国内创投行业正迎来美好时光。

  伴随着IPO提速,一季度PE近乎破纪录的退出情况,为Pre-IPO投资再添了一把火。根据清科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PE市场共发生401笔退出案例,其中IPO137笔,接近2015年二季度创造的145笔这一历史记录,而且多数PE退出回报超过10倍。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现在,大家都是蜂拥而上做Pre-IPO”,一位PE机构合伙人说到。另一家知名PE机构的负责人进一步表示,现在IPO提速,预期排队过会的速度要比以往更快,这对后面拟上市的企业也是一个激励,所以目前大家都集中做这方面的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大量资金涌入Pre-IPO投资领域,拟上市企业的估值也水涨船高。前述PE机构合伙人就向记者感慨到:“目前的局面可谓是‘狼多肉少’,所以这几个月,Pre-IPO项目融资方估值报价已经整体抬升,特别是增长快的、新兴产业等行业的公司,不仅报价高,而且估值也基本免谈。”

  “老司机”揭秘融资套路

  更让不少PE人士头疼的是,火爆的Pre-IPO投资不仅抬升了企业估值,也让不少融资企业玩起了“套路”,借助Pre-IPO名义融资正在盛行。前述知名PE机构的负责人就坦言,最近找过来的几个项目都说要准备IPO报会了,但仔细一看发现根本就没可能上市。他进一步透露:“最近半年来,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很多企业并不太符合上市的标准和条件,但也打着Pre-IPO的旗号融资,告诉你下半年就要报会了,这是最后一轮融资忽悠你赶紧投。这种Pre-IPO投资你要做了,就算掉坑里了。”

  无独有偶,近期另一家知名私募机构东方富海也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醒谨防Pre-IPO套路。东方富海例举了五种Pre-IPO融资套路。

  1、“明年报材料”套路

  这类融资企业在融资项目书上透露其会在明年报上市的材料,但PE机构切忌不可被此迷惑,还要关注融资方是否满足主体资格、独立性、规范运营、信息披露等非财务审核要求。

  2、打着某知名机构领投的幌子

  这类融资企业往往宣传说他们由某知名机构领投,所剩额度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知名的投资机构在行业把控、企业选择、风险控制等方面更具优势,但知名机构看走眼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更多时候,“XX机构领投”反而成了某些人哄抬估值的借口。

  3、绿色通道套路

  一些融资企业会打着走扶贫“绿色通道”的旗号吸引Pre-IPO投资,但走这一渠道也有着严格的注册时间、缴税额度等条件的限制,绝非易事。

  4、“已经报辅导”套路

  东方富海表示,据统计,2016年全年,仅新三板就有约190家企业宣布接受IPO辅导,是2015年的216%。而在2017年第一季度,更是有近百家企业发布公告接受IPO辅导。“公司已经报辅导,请抓住最后的致富机会”成为了某些人的“知名的口头禅”。有些“pre-IPO”企业,一方面早早在证监局申报了IPO辅导,另一方面其实际控制人却在悄悄地以各种名义售卖着老股。而在此情况下,某些辅导期购买老股的投资人甚至未签订任何保障条款,由此引发的风险不言而喻。

  5、打着“赚成长的钱”的幌子

  在如今狂热的一级市场行情下,pre-IPO企业的估值不断上升,传统的一二级套利的思维无以为继,于是“赚成长的钱”成为了许多机构的共识。某些企业浸润资本市场多年,深得套路,由此一些动辄数十倍PE,甚至上百倍PE的融资方案横空出世。

  避免再现“一地鸡毛”

  无论是PE机构的扎堆抢筹,还是融资企业的“套路”,这些都在说明,Pre-IPO投资热潮正在进行中。对于不少PE机构以及背后的投资人而言,Pre-IPO投资热潮并不陌生。2009年创业板开板,曾经催生过历史上最大的一轮Pre-IPO投资热潮,甚至达到了“全民PE”的疯狂程度。但最终的结局却是“一地鸡毛”——由于之后A股进入长时间的熊市,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IPO更是暂停长达14个月,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

  对于眼下的Pre-IPO投资,这是机会还是坑呢?

  投中研究院分析师刘利表示,一方面,由于再融资愈加严格,促使机构投资阶段前移到Pre-IPO。另一方面,IPO加速,推高企业估值,但新股发行供应量增加,对股价上升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估值价差减小,带来投资Pre-IPO的盈利空间减少。在国家货币宽松的大环境下,市场上可投资金额大于优质项目数量,本身存在一定的泡沫。机构大量进入pre-IPO,使得Pre-IPO盈利回归理性水平,促使机构在投资时更加关注企业的本质价值。

  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华软资本总裁江鹏程认为,在IPO提速这一政策窗口做Pre-IPO投资,是符合商业逻辑的,但需要有更专业的能力来“去伪存真”,判断哪些项目是包装的,哪些项目的估值过高。江鹏程进一步表示,对于具体标的的选择,要从产业、公司、上市标准三个维度去考量,观察产业是否给参与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公司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基因”支持其快速成长,以及Pre-IPO投资特有的公司是否存在不符合报会要求的硬伤。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白仲平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