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9日23:54 综合

  来源微信公众号:荀玉根-策略研究

  核心结论:①海外实证研究显示36个成熟与新兴市场存在Sell in May(在五月卖出)效应,97年至今数据显示A股也存在此效应,5月初卖出10月初买入累计超额收益200个点。②国内外共同特征:制造业的Sell in May效应最显著,消费类行业最弱。③海外研究认为季节、假期等对情绪的影响是此效应的主因,A股与5-9月整体处于政策淡季有关。

  Sell in May效应

  ——以海内外历史为鉴

  每到五月,“Sell in May and go away”这句股市谚语就时常被提及,这一谚语在国外股市究竟表现如何以及A股市场是否同样得到验证,本文试做一分析。

  1. 海外市场的“Sell in May”效应

  “Sell in May andgo away”这句股市谚语来源已久,最早的书面记载见于1964年的《英国金融时报》,所表达的是每年5月先后往往是市场走熊的开始,而谚语的后一句则是“but remember to come back in September”。根据这一谚语,5-9月间的股票收益率会低于一年中其他时间。2002年Bouman 和Jacobsen 在《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文章,对37个成熟与新兴市场1970-1998年的MSCI 再投资指数进行研究,发现其中36个市场存在“Sell in May”效应,其中欧洲市场表现最为明显,英国股市“Sell in May”效应甚至可以追溯至1694年。而且“Sell in May”效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不会随着这一现象被发现而逐渐消失,在大多数市场中,这一简单的策略业绩表现优异且风险承担更小,较小的交易成本也使得该策略更具实践的可能。

  11年后,Andrade,Chhaochharia 和Fuerst (2013)将Bouman 和Jacobsen (2002)研究样本拓展至1998–2012年,发现“Sell in May”效应仍然存在,由此也否定了这一效应只是数据挖掘的偶然存在。我们选取美、英、法、日、韩和台湾六个股票市场,统计主要指数1985年至今月度平均收益率,发现大多数市场每年5-9月份收益率普遍弱于年内其他时间,为剔除极端值影响,观察指数月度收益率中位数,同样印证了“Sell in May”效应的存在。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结论,Maberly &Pierce (2003)针对美国S&P 500期货市场将个别月份极端值剔除后未发现“Sell in May”效应的存在。但每年5月前后,这一谚语总会被提起,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一神奇的谚语在A股市场上是否也会应验。

  2. A股的“Sell in May”效应

  A股有没有“Sell in May”效应?——有。由于1997年之前我国股票市场尚未设置涨跌停板,我们将1997年以来上证综指按牛熊期间划分为97-02年、03-08年、09-13年和14年至今,观察每阶段指数月度平均收益率,发现每年5-9月上证综指收益率表现普遍弱于年内其余时间,另外观察1997年至今四段震荡市区间(97-98年、02-03年、10年、12-13年)上证综指月度平均收益率,发现震荡市中“Sell in May”效应同样存在。

  回溯测算“Sell in May”策略在A股市场的表现,以上证综指为例,每年10月初买入,次年5月初卖出,“Sell in May”策略97年至今收益率高出上证200个百分点为419.87%,03年至今收益率高出上证115个百分点为231.55%,09年至今收益率高出上证100个百分点为161.89%,14年至今收益率高出上证50个百分点为88.55%。简单的“Sell in May”跑赢大盘!但同时也应看到,“Sell in May”策略是对历史表现的统计发现,历史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而且具体择时等因素也降低了该策略的可实践性。

  哪些行业“Sell in May”效应更为明显?——制造业。我们观察05年至今中信一级行业指数月度平均收益率,发现钢铁、建筑、交运、建材等周期行业5-9月份市场表现普遍较差,“Sell in May”效应更为显著,而消费类行业“Sell in May”效应表现最弱。这一结果与Ben Jacobsen(2009)对美国股市的研究相符,周期行业季节性特征更为明显,而这一季节性特征在股价上也有所体现。

  3. 为何会有“Sell in May”效应?

  根据Fama市场有效假说(EMH),股票价格的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具有记忆性,是个随机游走的过程,显然“Sell in May”效应的存在与之相悖。海外专业研究认为季节、假期等对情绪的影响是“Sell in May”效应的主因,Bouman and Jacobsen (2002) 发现夏季假期更长的国家“Sell in May”现象更为明显,认为假期因素可能对投资者风险偏好或流动性产生影响。Kamstra, Kramer and Levi (2003) 研究发现“Sell in May”效应与季节性情绪扰乱有关,白昼时间的缩短使得投资者情绪低,增加风险厌恶情绪,因而夏季与秋季股票收益率更低。Cao and Wei (2005) 研究认为温度的变化使得投资者情绪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股票收益率表现。

  就A股市场为何也存在这一现象,我们从DDM模型出发,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从盈利看,5-9月处于基本面验证期,市场考验变大。每年年初,政策亮点多、资金整体充裕、经济数据空窗,易出现春季躁动行情。而随着4、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明朗、年报和一季报公布,市场进入验证期,因之前市场已躁动,只有数据持续改善且好于预期,市场才有继续上涨动力。

  从流动性看,利率因素与“Sellin May”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统计1997年至今历次人民币基准利率变动时点,利率变动无季节性特征,未发现每年5-9月倾向于利率收紧而其余月份倾向于利率宽松,这Bouman and Jacobsen (2002) 的研究结果一致。

  从风险偏好看,5-9月整体是政策淡季,对市场情绪的刺激不如其他月份。每年1-2月地方召开“两会”、部委召开年度工作会议,3月召开全国“两会”,10-11月召开中共*届*中全会、12月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而言,5-9月份是政策淡季,主要是政策执行落实期,这是影响风险偏好的因素之一。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相关阅读

房地产开发商的房价操控术

中国当今排名前十的房地产开发商,无一不是周期游戏的高手。在经济低迷和宏观调控时期,他们大胆从政府手中低价吸纳土地,形成财务上的高杠杆性,而在经济复苏及货币宽松时期,则快速出售,积累现金,等待下一轮紧缩周期的到来。

学徒制能帮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吗

德国近一半的高中生从16岁起就被分流到职业教育领域,有40%的德国年轻人成为学徒。如果能被戴姆勒,博世或是宝马这样的企业选中所学徒,可以成为一件毕生值得骄傲的事情。

台湾还配列入亚洲四小龙吗?

中国台湾经济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排名在亚洲四小龙中垫底,引以为傲的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危机重重。当年诺基亚被苹果手机击败,导致芬兰经济大退步的悲剧,难道又要在台湾重演么?

银行如何面对员工离职潮

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本行发展相匹配的薪酬增长机制,以业绩论英雄,凭数字说话,多劳多得,增强薪酬水平的市场竞争力。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市场化激励模式,以市场化的薪酬吸引人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