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迷失还是蜕变:A股漠视利好放大利空已成常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2日 11:17  财经国家周刊

  对利好的漠视与对利空的过度反应,似乎成了A股常态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曲瑞雪

  也许没有一个投资者准确预测到中国股市2010年二季度的下跌程度。超过600点的下跌后,A股市盈率已经降至历史低位。

  断崖式的暴跌埋葬了一批批抄底资金,一度被视为“铁底”的2500 点也不再被认为安全。对利好的漠视与对利空的过度反应,似乎成了A股常态。

  经济回暖的大势未能扭转股市“熊”姿,当经济的“晴雨表”被指为“反向指标”时,中国股市似乎走入了迷途。

  “晴雨表”失真?

  时值6月,即将走完2010年上半场的A股,已经从3200点大步退至2500点一线。

  这已经不是A股第一次不按常理出牌。2009年上半年,当经济还处于内忧外患之时,中国股市却涨势凌厉,摘取了全球股市涨幅的桂冠。

  面对股市与经济的反复背离,“中国股市已经丧失经济‘晴雨表’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向指标”的言论,频繁见诸媒体。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之所以会得出二者“背离”的结论,2009年是因为经济刺激政策托起了上半年的股市,而到了下半年,虽然宏观经济各项短期指标在向好,但政策支撑的力度在弱化。因此,主要是经济与政策这两种支撑股市的力量存在着某种错位。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的股市总是处在政策和经济博弈的状态中,这是中国股市的一大特征。

  但是在政策与经济之间,股市更倾向于看谁的脸色呢?梳理近几年来经济、政策和股市三者的走势,可以看到:

  2007年,在政策和经济的双双支撑下,股市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高涨;

  2008年上半年,随着经济“过热”情况的出现,政策转向坚定地抗通胀,股市抛却了经济面的支撑,走入下行;

  2008年下半年,当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在国内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前,股市持续下跌。而11月初政策转向保增长后,A股则在经济的内忧外患中开始持续9个月的上涨;

  到了2009年下半年,当央行开始意识到货币政策正在从“适度宽松”向“过度宽松”演变,从当年8月开始缩减新增信贷规模时,听闻紧缩之声的A股,终于收住了上涨的步伐;

  时间进入2010年上半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经济二次探底预期逐渐抬头,国内对经济V型反转的判断也开始松动,当4月中旬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出台,A股便在政策与经济的双重压制下开始步步下滑。

  市场共识是,A股对政策面风吹草动的敏感度,远在对经济波动反应之上。

  “这是因为中国历来是政策力量强于经济,短期内经济要受政策引导。”杨德龙指出,但长期看,经济还是起最终的决定作用的,只是不能直接作为对短期的投资参考。

  有关人士认为,可以这样理解眼下股市与经济形势“背离”:在较短的时间段内,政策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因此A股无法显示其作为经济层面“晴雨表”功能,政策成为股市可靠的“风向标”。

  “中国股市确实是一个‘政策市’。但其实哪个国家的股市又彻底不是‘政策市’呢?”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说,“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的托市政策比我们还‘露骨’,包括当前欧洲也在积极托市。只是相比而言,A股的‘政策市’更日常化一点,而国外则是在危机关头才动用政策手段而已。”

  但他同时认为,如果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看,A股总体上还是在对经济的“阴晴”做出正向的反映。只是从短期看来,股市的表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结构失衡累及股市

  谈及中长期以来股市一直难以摆脱疲态的内在原因,贺强认为,经济指标是多层次的,有季度、月度等短期指标,也有年度这样的长期指标。2009年中国经济的短期指标虽然实现了“V型反转”,但以年度GDP为代表的总体经济走势,却并没有触底反弹,而是继续下滑的。

  另外一些市场人士则将市场的持续震荡下行的原因,归结为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尚缺乏强有力的拉动引擎的担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增长动力的消长和产业的进退,都还处在演变过程中。在各种结构没有稳定之前,经济运行都将表现为失衡的基本特征。这应该是股市持续下跌的内在原因。”天相投顾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告诉本刊记者。 

  在仇彦英看来,当前的经济运行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失衡。

  首先,内需型产业的预期不明朗,引发了股价的调整压力。

  其次,传统产业的低估值和高盈利不具有持续增长的支持,越来越难以发挥股市稳定器的作用。

  第三,在中西部经济还处于振兴初期时,过度的炒作形成的是股价压力。

  针对A股近期20%左右的调整,仇彦英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2008 年股市(从当年5月份算起)的“非完整版”:在经济背景上,2008 年是美国金融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目前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经济二次探底预期。

  略有不同的是,2008 年一季度经济过热的数据是显见的,但今年的数据则是同比因素为主,对过热是有分歧的。

  “在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下,如果政策也不再以稳定与增长作为基本目标,而是把抗通胀作为目标,经济形势就值得我们谨慎。那我们也最好尽快离开股市。”仇彦英说。

  全流通“悬河”

  导致市场持续下挫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股市供求关系的失衡。

  “大小非解禁导致有效流通市值快速增加、融资速度相对过快等因素,使得股票供给加快,而资金的供给则显得不足。这导致了市场供求出现失衡。”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首先,全流通不啻为中国股市一场“大跃进”式的扩容。到2010年底,无限售条件股份市值占A股总市值比例将增加为90%。流通股比例的扩大,必将带来有效流通市值的增加,这无疑是给A股市场带来资金压力。

  从大小非的减持统计看,持续的失血正在让股市的躯体越来越虚弱。

  “虽然每月的减持规模数亿元,占每月交易额的比例很低,但正如一头大象,虽然一次失血不多,但多日持续的结果,是躯体越来越虚弱,最后是再也支撑不起庞大的躯体而不得不倒下。”仇彦英说。

  据知钱俱乐部总经理向贵成分析,未来的A股市场,如果参照全流通的港股2008年市场底部6.5倍的市盈率、1.5倍的市净率和美股14倍的市盈率,整体估值仍有下降的空间。

  “当然,A股作为新兴市场会有相应的溢价。但相比当前的估值,A股全流通时代的价值回归之路还很漫长,之前的估值体系将面临瓦解。”向贵成说,这是市场为全流通必然付出的一个代价。

  估值回归

  伴随着市场下跌,5月初,当一则“A股市盈率已经降至1664点甚至998点水平”的消息,在市场中蔓延时,引来的不仅是极度的恐慌,还有迷惑和不解。

  似乎经济和政策形势都还没有坏到2008年的低点,为什么股市会跌至历史估值的极限呢?这成为困扰市场的又一个疑点。

  市场人士统计得出的另一组数据也显示,1999至2008年这一个完整的10年经济景气周期,A股PE(市净率)的中枢在27倍。而A股今年6月初的PE为22.5倍左右,相比历史估值,其偏离度为17%,数据上也确实已经存在明显的超跌。

  向贵成认为,随着全流通的全速推进,A股其实早已发生了质变,估值的中枢正在明显下移。因此,对比全流通之前的股市市净率,已经没有意义。

  这是因为,在全流通背景下,由于大批限售股持续解禁,流通市值急剧膨胀,而市场承接资金的相对增长,远远低于流通股市值的增长幅度,必将导致市场供求的严重失衡。其深层的背景是,在中国股市畅行20年之久的流动性溢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让A股估值回归的第二股力量,来自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A股市场中的权重股主要由金融、石油化工、地产、资源,以及重工业制造企业构成,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能耗大、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将是未来经济调结构的重点。”向贵成告诉记者,未来这些传统行业的高成长时代将不复存在,对应其整体估值必然下滑,届时A股的估值体系与国际接轨将是历史必然。 

  此外,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作为在丰富金融市场工具的同时,二者所引入的做空机制,也将对A股市场盈利模式和估值体系带来冲击。

  这意味着,2010年的A股,相对于2008年,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

  相关组文:

  A股吸引力并未下降

  干涸的股市:突然消失的钱 究竟跑到哪里去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