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杭萧钢构给监管出难题(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10:08 《理财周刊》

  可疑交易屡见不鲜

  “杭萧钢构只是一个活典型罢了,要说它为什么被调查,不是因为涨得快,比它快的多的是;也不是因为内幕交易,你去看看那些什么券商借壳的、资产注入的,哪个不是在消息公布前就股价起飞的,现在甚至于出个好点送配股方案的公司都会提前启动股价,内幕交易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常态了。杭萧钢构的问题是它的庄家太愚昧,用境外大订单的方式操作,非常惹人注目。他可能以为安哥拉地处偏远死无对证,其实现在是网络社会了,你就是要查月球上的事情都不算太难,要是编个重组、并购之类的小故事,谁有心思去管他呢?”上海一位律师说。

  这位律师描述的现状的确存在于当前的A股市场中。

  比较近的有三普药业(代码600869)在公司3月12日申请停牌并在随后公告定向增发事项之前的11个交易日内,拉了10个涨停,股价从7块起步到了20多。

  稍早一些的如S前锋(600733),其2月6日到3月22日内经历了25个涨停,期间屡次公告“没有应披露未披露事宜”。

  更早的如都市股份(600837)、S锦六陆(000686)等券商借壳概念股都先后上演了莫名狂涨――消息披露――继续拉高的循环,一些涉嫌内幕交易的行为也先后被《财经》杂志等媒体曝光,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监管。

  一种流传于市场的夸张说法是,随便翻开几个净利润大增百分之一百以上、或者有借壳行为、又或者是有大额订单的股票,哪个不是在消息公布前几天有明显的股价、成交量异动。

  “如果说这种普遍性的巧合仅仅用正常的股价波动来解释显然没有说服力,可是偏偏现实中没有合适的法规来启动调查程序,导致了谁都觉得怪却谁都没办法的窘境。”上证所一位人士表示,“市场发展到现在,监管的重点已经开始从上市公司造假、大股东侵占等逐渐转移到打击内幕交易上,这是一个更新更难的战场。”

  内幕交易将成监管重点?

  2007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的《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强化了这种监管。

  现行法规对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期内减持股票做了比例上的限制,但在基数如何确定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明确在多次买卖股票的情况下如何计算短线交易的禁止期。

  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由于以往实践中多有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在敏感信息发布的前后买卖本公司股票,涉嫌内幕交易,但很难有足够证据予以查处。

  对于多次买卖的短线交易,《规则》在时间的计算上作了严格的限定:对于多次买入的,以最后一次买入的时间作为6个月卖出禁止期的起算点;对于多次卖出的,以最后一次卖出的时间作为6个月买入禁止期的起算点。

  为避免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利用信息优势为自我牟利,《规则》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下列期间不得买卖本公司股票:(一)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告前30日内;(二)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10日内;(三)自可能对本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项发生之日或在决策过程中,至依法披露后2个交易日内;(四)证券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期间。

  “然而仅仅是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利用信息优势牟利就算杜绝内幕交易了吗?更何况要查实这一点也是有很困难的,高管没有在自己的账户中买卖股票,但是如果联合外部人一起牟利就,不在法规范围内了,这样的市场能算干净吗?” 上述那位上交所人士这样分析。

[上一页] [1] [2] [3]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