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正在构筑周期性大底 下一步攻克2300

2013年09月16日 09:04  证券时报 

  张刚胜

  中国股市具有明显的牛熊周期性,而且这种周期跟经济周期的兴衰是完全脱节的。近期股市的走势,则表明周期性大底正在构筑过程中,并已初具雏形。

  由于近期外部消息变幻莫测,各路专家对于后市的研判也存在明显的分歧。看多者认为近期推出的优先股以及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等政策性利好足以媲美当初的股改,由此预言新的牛市就在眼前,看空者则认为宏观经济不确定,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即将退出,股市掉头向下的风险很大。股市的确受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股民要是都有一对顺风耳的话,每天都能听到无数的利空或利好,但如果外部消息就能决定股市的走势的话,那股民简直就没法活了。

  股市最终的运行方向,并非取决于消息面的变化,而是股市内在的动力。因为股市最终是靠资金推动的,主力资金到底是想把股市往上推,还是往下砸,这才决定股市运行方向的决定性力量。而判断这种力量的方向性的变化,就离不开股市的技术分析。

  下面就从纯粹的技术分析来探讨后期股市的运行方向。

  上半年,股市处于结构性牛市的状态,也就是创业板和新兴产业股脱离蓝筹股的低迷状态独立走牛。创业板也的确不断创下新高,而蓝筹股则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上证指数在6月份创下1849点的年内新低后,出现数周的反弹,但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说,一直到8月份,蓝筹股的熊市都还没有结束。到了9月份大盘才接连出现诸多反常现象,熊市格局也在慢慢扭转。所谓反常,就是大盘并没有延续前几个月的下跌走势,尤其在光大证券 乌龙指出现之后,还能快速收复失地,由此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说,就到了空翻多的时候了。

  为什么应该空翻多呢?原因就在于大盘中线走势上已经出现双底格局,熊市正在逆转。结合上证指数的运行周线来说,最新出现的一根幅度为4.5%的大阳线(9月9日到13日的周线),使得上证指数有效突破2100点,这其实是脱离底部的信号。而在这之前,大盘在2100点之下,有一个长达11周(2013年6月底-9月初)的筑底过程,这就是扭转熊市的过程。

  为什么说这个过程足以将熊市扭转过来?再沿着K线追溯到半年之前,就会发现年初大盘在出现一波明显的反弹之前,大盘也在2100点之下运行了长达18周之久(2012年8月底-12月初),从中长线的角度来说,这个18周就是大盘第一次尝试构筑底部的过程,如今前后一对照,就会发现大盘已经具备双底的雏形。

  当然,只从K线图形来说双底是不具备说服力的,还要看市场主流资金的动向。从成交量的角度来说,2012年8月底-12月初,大盘成交十分低迷,日均成交量不足500亿(周成交不足2500亿),而2013年6月底-9月初,日均成交接近1000亿(周成交接近5000亿)。这说明什么?说明大盘第一次跌破2100点的时候,市场处于观望状态,而到第二次跌破2100点的时候,市场恐慌加剧,但外围资金的承接力度也加大。当然,大盘第二次跌破2100点的时候,持续高换手之后,也有可能继续跳水的可能,那样的话就说明主流资金的目的是做空,但随后的一根周线大阳线,说明高换手的目的是做多。所以,9月9日之后的大阳线,其实是一个双底成型后向上突破的阳线。

  为什么要以2100点作为底部的参照点呢?因为最新的一个周线大阳线,技术面来说是确认站稳2100点的信号,今后几个月再次跌破2100点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所以说,现在的股市正在构筑一个阶段性大底部,而且这个底部基本成型,现在离下一个阶段性牛市只剩最后一步,那就是攻克2300点的心理关口。一旦最后一步完成,更多的机构和股民就会随之空翻多,随后就还有一波更猛烈的升势。最终大盘能到多少不好说,但攻克2600点是没什么问题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记者陈宝成涉嫌非法拘禁罪被批捕
  • 体育皇马宣布续约C罗5年 年薪超梅西世界第1
  • 娱乐王菲好友否认其出家 疑连夜搬离爱巢
  • 财经媒体称养老金并轨变缩轨不能叫改革
  • 科技芬兰人的诺基亚:总部以PPT著称
  • 博客韩国强制扣留的豪华中国邮轮啥样
  • 读书战地实拍:残酷真实的越南战争(组图)
  • 教育高中规定同性学生交往过密停课罚钱
  • 洪平凡:全球金融危机五周年随笔
  • 西向东:为什么倒按揭在美国也遇冷
  • 叶檀:以房养老不如以房租养老
  • 黄祖斌:中国以房养老的五大障碍
  • 刘石:中移动副总的垄断说颠倒黑白
  • 陶冬:联储出招 欧股聚财
  • 小小鸟:戈尔巴乔夫重出江湖
  • 曹凤岐:中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演进
  • 张捷:定价权眼光看通胀与印钞
  • 谢作诗:从农民工就业看潜在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