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东方证券:2300点一波三折 反复争夺

2013年01月21日 02:02  上海证券报 微博

  ⊙东方证券 潘敏立

  近一周的走势相当曲折,上周一在郭树清主席讲话中提及未来QFII入市资金可以达到目前9倍或是10倍的规模之后,市场走出了凌厉的反攻态势,一举冲破2300点,以一根长阳收复和越过前一个交易日留下的中阴线。但其后的几个交易日,在摸高2332点后再度转向震荡,盘中回吐消化后再度对2300点展开了争夺,随后多方还是险胜。

  在一波三折反复争夺后,多方还是略占上风的。临近去年6月4日留下的跳空缺口及月线120月线的双重关口,多方退守整理是为了积聚更多的能量。但空方此番反扑也是有所成果的,在日线图上留下了连续两根阴线,这在本轮反弹行情中还是首次出现。

  上周五是期指交割结算日,在上周一的长阳拉出后,空头和多头却同时加仓,这种博弈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状态。故就眼前来看,在连续上攻之后,盘中震荡在加剧,多空双方的分歧也在加大。

  但股指的这种震荡加剧并没有影响到市场的热度,每天都有不少股票涨停,即使是1月11日收出中阴线,盘中也有20多家个股涨停。上周前三个交易日每天更是迎来了相当多涨停的个股,但至上周四跌停的家数却开始超过涨停的家数,空方的反扑力度也可见一斑。不过上周五多方还是迅速扭转了局面,盘中涨停家数重新恢复,不再有跌停个股出现。

  这说明在沪指横盘整理及大幅震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个股出现了补涨,并且这种涉及面在不断扩大,显示市场的赚钱效应也是始终存在的。特别是在沪指宽幅震荡的过程中,券商股及房地产板块全线发力,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虽然盘中有震荡加剧的现象,但由于这种震荡属于冲高过程中的回吐,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认为眼前的这种震荡,应该都是属于上升途中的波动。因为,此轮反弹在本质上就是由新股暂时停发引发的,所以,在这个信号没有改变之前,我们坚持反弹将不断延续的观点。

  试想一下,在新股暂时停发的背景下,QFII和RQFII的额度却在不断获批和增加,有些还需求不够,在到处借用额度。所以,从供应角度来看,未来进入市场的资金将会是源源不断的,不仅可以对冲小非减持,还有相当大的积余。故在新股暂时停发、未来资金不断入市的情况下,或许我们应该更为乐观些。

  特别是对于滞涨的、有业绩支撑的品种,笔者还想多说两句。有很多时候,如果是一轮中级上涨行情,总有一些品种反应会较慢。所以,针对目前个股累积涨幅的不同,市场也会做出一些热点的切换,特别是在沪指已经上涨了一段时间之后。现在的盘口,已经很多迹象佐证未来滞涨股表现机会将越来越多。

  故目前对于手中持有的一直滞涨的品种,气得牙痒痒恨不得一下扔出去算了的投资者,需要特别再耐心一点,既然已经持有这么长时间,那么不妨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你手中的股票就是主力正在悄悄瞄准的对象。再说了,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呢?

  最后,对于B股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似乎减少家数和缩小份额已占主流。目前在做的减少模式主要是转板,即B股转H股。中集B开了B转H的先河,万科B也紧跟而上。但这仅限于深市的绩优成长B股,因汇率问题似乎沪市B股无缘享受。而从缩小份额的模式来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被动型的,如最早因涉及退市条款,闽灿坤B推出了缩股方案,结果也杀出了一条血路。而另一种是主动型的,上周末,上柴B推出了回购方案。

  想当初,A股股改时,B股无缘分享。现如今,少数B股公司在尝试着各种方式探索自己的定位。从眼前来看,对于B股市场而言,将会是一次次新的机会。何况,外资进入中国股市的最直接的通道就是B股市场,又何必绕道而行呢?所以,B股市场在各方齐心努力下,未来将进入大量潜在资金对少量筹码的黄金时代。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美方涉钓鱼岛言论罔顾事实不分是非
  • 体育切尔西2-1阿森纳 曼联93分钟丢球平热刺
  • 娱乐黄奕被曝19日洛杉矶医院产女 老公起底
  • 财经铁路职工晒出工资单:计划十年收入翻番
  • 科技朝鲜旅游可携带手机并能使用3G网络
  • 博客安倍为何突然要给习近平写亲笔信
  • 读书博物馆出证据:教材张作霖照片没错
  • 教育考试重点课后讲:老师课外收费传真经
  • 育儿北京去年新生儿22万预计幼升小很惨烈
  • 叶檀:个人境外直投是人民币大考
  • 李伟民:抢票软件与公平无关
  • 倪金节:中国经济三大新趋势
  • 郑风田:菜价上涨10问
  • 张化桥:中国企业的并购和恶梦
  • 聂庆平:正确理解影子银行推动金融创新
  • 成思危: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市场的关系
  • 陈九霖:新加坡经验不适合中国学习
  • 徐一睿:民富时代何以到来
  • 陈永昌:中国改革急需破解三大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