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8日07:41 界面

  对研发费用这一项目,收入仍捉襟见肘的环保企业可谓又爱又恨。

  若研发投入过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当期利润;若投入过低,从中长期来看,又会影响到企业创新活力、科研能力及接单能力,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毕竟对环保行业这类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来说,谁拥有了技术谁就拥有未来。为此,界面新闻研究部环保行业研究第五篇,将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拿出来晒晒。

  本次环保行业的研究中,从研发费用、费用占比、科研人数等方面统计了此次研究标的78家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情况。看看究竟哪些环保企业在科研上最舍得投入。

  以Wind数据为基础,界面新闻统计发现环保行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存在以下几点现象。

  第一,较A股全行业来说,环保行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已属不错,远超全行业平均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间。

  第二,较2015年全年相比,环保行业在2016年上半年的投入有所缩水,具体体现在研发营收占比及研发费用增速上。

  第三,环保设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较高,环保监测类偏高;环保工程类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偏低,尤其是水处理行业。

  第四,有5家环保企业一年半研发投入不及1000万元,有15家企业2015年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足2%。

  ——

  据界面新闻统计,剔除10家2016年中报未披露研发费用的公司,剩余的68家公司2016年上半年研发总投入达16.88亿元,较2015年上半年的14.76亿元同比增长14.33%;占企业营业总收入比例2.73%;占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比例25.01%。

  研发费用同比增速貌似良好,但与2015年研发费用的同比增速、营收占比相比,则明显出现下滑。2015年这些公司全年研发总投入37.2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4.33%;研发费用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占比分别3.14%和27.15%。

  由此可见,迫于上半年环保行业整体增收不利的形势,企业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也大幅缩水。研发费用增速直接下降了10个百分点,占营收比例也从3.14%降至2.73%。

  有行业人士认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因此,环保板块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力度仍有待提高。

  不过,与A股全部上市公司相比,环保板块在研发上的投入已属优秀。据界面新闻统计,A股市场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只有1.31%和1.06%,占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5.53%和11.26%。

  从具体企业来看,2015年全年研发费用超过1亿元的环保公司有12家,排名前三的分别为龙净环保(600388.SH)、东方园林(002310.SZ)、凯迪生态(000939.SZ)。2016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超过1亿元的环保公司有3家,超过5000万元的有10家,排名居首的同样是龙净环保,其后为启迪桑德(000826.SZ)和格林美(002340.SZ)。

  若算上这一年半之和,排名前三的分别为龙净环保、启迪桑德和东方园林,研发费用分别为4.11亿元、3.07亿元和2.84亿元。

  与绝对值相比,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更能说明问题。以2015年研发投入占比排序来看,占据前位的,多为环保专业设备制造企业。前三位分别是凯美特气(002549.SZ)、天瑞仪器(300165.SZ)、理工环科(002322.SZ),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均超过10%,排名第四的龙源技术(300105.SZ)同样研发费用超10%。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环境监测、检测等设备制造的业务来说,对于技术和数据的要求比其他领域更为严格,门槛更高。

  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的环保企业也有不少,有15家企业2015年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足2%。其中,有5家上市公司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合计投入不超过1000万元,这5家公司投入占比也是极低。

  水处理企业武汉控股(600168.SH)这一年半来仅有77.17万元研发支出,2015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仅有0.05%。公司2011年以来业绩也一直增长疲软,2015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仅有1.74%和3.48%,2016年上半年便开始营收净利双双下降。

  从研发人员数量来看,有三分之二的环保企业研发人员超过100人,其中有15家企业研发人员超过300人,龙净环保在这一项目以唯一一家超过千人的人数再度夺魁。研发人员占比最高的是理工环科,公司一半以上是研发人员。

  在界面新闻研究的环保标的中,较为优秀的企业包括龙净环保、理工环科、东方园林、启迪桑德、聚光科技等。

  龙净环保:研发人员上千人

  龙净环保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双双居首,分别达2.91亿元和1.20亿元。研发人员1126人,是环保行业唯一一家上千人的公司。

  这家公司是中国环境保护除尘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在环保行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近年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62项,主持、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92项,获授权专利463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1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5项,综合实力居全国同行之首。

  在研发支持之下,公司近年营业收入和业绩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理工环科:过半员工是技术研发人员

  理工环科公司2015年介入水质监测设备行业,业绩也得到大幅提升。公司去年净利润翻番,2016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长846%。

  在2015年8月,收购北京尚洋100%股权,在水质监测方面形成优势。根据业绩承诺,北京尚洋2016、2017年分别贡献净利润不低于4680万元和6000万元,该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速预计为50%。

  在1300余名员工中,理工环科有一半是技术科研人员。2015年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8项。

  东方园林:连续3年研发年投入超2亿元

  自2013年以来,东方园林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超过2亿元,2010年以前仅有1000万元左右。

  在研发投入之下,公司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加,共申请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累计取得专利88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64项,外观设计1项;累计取得植物新品种权18项。

  不过尽管金额较大,但与营收相比,东方园林研发投入占比仍然有待提升。

  启迪桑德:研发费用与业绩齐升

  与2011年前不足1000万元的研发费用相比,近几年,启迪桑德每年研发投入都在以超过50%的速度递增。去年投入近2亿元,今年上半年已投入1.14亿元,预计全年投入仍将上升。公司近几年规模及业绩也保持着两位数的稳定增长。

  启迪桑德有近百项专利,在160余项大型环保工程中积累了技术经验。同时,公司构建了自有技术体系,以确保在面对固废处置领域不同的项目需求,并提供全套系统环境解决方案。不过,与营收相比,启迪桑德研发投入占比也有提升空间。

  聚光科技:去年研发费用同比增近五成

  聚光科技从事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制造,在研发方面较为重视。2015年公司采用分布式研发与总部集中研发的模式,集中研发资金,各事业部与子公司加大重点项目的研发投入,公司总部重点布局重要方向研发,全年投入研发资金1.70亿元,同比上升48.31%,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28%。

  聚光科技还表示,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向,不断追踪和吸收国内外的新技术,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研究机构等的技术合作,积极做好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储备工作,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类型。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已取得专利291项,其中发明专利141项,实用新型专利147项,外观设计3项。正在申请专利共138项,其中发明专利103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已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19项。不过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长有所放缓。相关阅读:

  多家公司转型抢入环保业 有的为生存有的低价厮杀

  PPP催旺环保订单 东方园林一家就拿了超600亿元

  谁会是第一个千亿市值的环保公司 这六家最有潜力

  环保行业盘点之业绩篇:近80家上市公司营收总和不及“两桶油”十分之一

  更多精彩新闻,更多专业报道,请前往各大App应用商店搜索下载“界面新闻”,或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赵文伟 SF182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牟其中还能东山再起吗

1940年出生的牟其中今年已经76岁了,按牟其中“十年之内就会重建一套商业体系”的构想,届时牟其中已是80几岁的老人了。这已经是人生的晚年了,一切不再是一个80几岁的老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届时,留给牟其中的恐怕只能是“壮志未酬”了。

土地垄断是房价上涨根本原因

面对当前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调控政策宜疏不宜堵。短期内,通过稳增长政策带动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分流地产市场资金是上策。在土地的垄断供应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房价长期下降既不可能,也更不应该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分享经济的产生有四个先决条件

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供给,让大规模分享真正变成现实。

经济成功前提就是政府因势利导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用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安排也必须不断完善,而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来推动基础设施以及法律、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这些必须由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家,或是政府自己来提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