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业:中国银行业面临挑战与转型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 10:44 顶点财经

  平安证券 巴曙松

  近期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大幅调整,银行板块是受到冲击最大的板块之一,这实际上凸现出市场对于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经营状况的担忧。这些担忧中,可能有不少盲目的成分,例如在中国的银行业直接受到次按危机影响的程度十分轻微的情况下依然夸大次按的影响;但是,确实有一些从制度层面、从经济金融结构层面需要关注的隐忧,值得进行深入分析。

  毋庸置疑,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改革的成绩有目共睹,从技术上濒临破产到成为业绩快速成长的上市公司,国内银行业在经营绩效、服务水平和公司治理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客观上对银行业进行业务的转型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一、融资结构转型启动,传统的利差依赖型业务模式面临挑战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融资结构快速调整和直接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资本市场发展不太完善、直接融资比例较低的时期,银行充当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主要融资桥梁,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这样一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脱媒”现象的发生。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所经历的脱媒时期,银行业不良资产比例明显上升,银行经营失败的案例明显增多,其间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对于传统的依赖存贷汇业务模式的商业银行来说,脱媒带来的挑战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从资产负债表看同时表现在资产方与负债方。资产方面: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产品,对于一部分优质客户在融资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流了一部分的银行优质贷款。更严重的是,能够上市、发债的企业是经过层层审核,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这类优质大客户的流失迫使银行提高对相对陌生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比例,信贷风险加大,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体系正是在脱媒的压力下才建立的,在能够提供抵押担保、公开评级等的大型企业开展业务时,商业银行基本上无需什么风险模型;负债方面:股票、基金、券商银行的理财产品等层出不穷,多样化的产品分流了相当大部分的银行储蓄资金。

  目前,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的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较大。2007年我国银行贷款为3.6万亿元左右,资本市场直接融资6000多亿。过去企业债的发展带有较重的计划经济色彩,需要经过层层审批,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于这一问题部署了重要的改革举措,方向应当是根据市场化的要求降低企业债的审批门槛,提高审批效率。资本市场高效的融资效率和较高的估值吸引了大量企业再融资。大量的创投也开始涌现,创业板的即将推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平台,OTC市场也在跃跃欲试。发达的资本市场应该构建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主板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同的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因此,预计今年直接融资规模不会低于往年,包括股票和债券的多种直接融资渠道在不长的时期内未来有可能与银行间接融资分庭抗礼。

  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这种挑战迫使银行业亟需建立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由原来基于交易(transaction)的风险合规审查,向基于收益(return)、资产组合(profolio)、风险(risk)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转变。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