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研究 > 正文
 

供需剩余增加 油价上涨动能或将衰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14:52 证券导刊

  潘向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夏证券博士后工作站)

  提要:

  今年1月至8月,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以每月30-60%的速度急速窜升的过程中,全球石油需求却呈现增幅逐月下滑的态势,不难看出今年以来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是前期石油需求
扩张引起的滞后效应,但自2005年4月以来全球石油供需剩余增长趋势明显,决定了石油价格上涨的动能已经衰竭,将步入下滑通道。

  通过抑制石油消费需求来促使石油价格的回归,将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减速。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投资有直接抑制作用,对国民收入和消费的抑制作用将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表现出来。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消费的冲击是长期的,对国民收入是中期的,而对投资的冲击却是短期的。

  经济学家在探讨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的原因时,更多把其归因于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认为是高企的石油价格导致了通货膨胀、产出下降和经济增长减速。现在石油价格又在不断高涨,2005年8月2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割轻质石油期货价格亚洲交易时段大幅飙升4.67美元,直冲每桶70.80美元,这是198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推出石油期货品种以来的最高价格,当天7.1%的涨幅也是29个月以来最大涨幅。截至北京时间9月7日,油价的最新报价为每桶65.96美元。这种不断上涨的油价促使我们思考:这种高企的石油价格还能维持多久?还有没有进一步上涨的动力?同时这种高企的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一、从影响石油价格的三大因素,看未来石油价格走势

  1、影响油价上涨的核心因素

  本轮石油价格的上涨是从1998年11月底开始的,当月月底纽约商品交易所1月远期交割的石油价格是11.22美元/桶,达到70年代以来月收盘价的历史最低水平。石油价格自1998年以来的走势,至2005年8月底石油价格为68.94美元/桶,增长了近5.14倍。其间增长最快的两个时段:一是1999年3月至2000年11月,其间石油价格增长了1.02倍;二是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其间石油价格增长了1.35倍。石油价格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长如此之迅速,其原因到底为何?我们一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供需失衡、美元贬值和市场投机。

  1)供需失衡滞后反映,导致油价上涨

  每次石油价格的高涨都离不开战争的导火索,1973年的以色列与阿拉伯战争、1978年的伊朗革命,1980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的海湾战争均导致了石油价格的飞涨。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再次点燃了2003年以来石油价格上涨的导火索。

  目前全世界供给水平为每天 85.4 百万桶/天,而1998年11月全球的石油平均日供应量为74.1百万桶/天。其间供给增长15.2%。观察1998年11月以来两次石油价格增长幅度最大的阶段,可以看出两次石油价格同比增长最快的过程中,石油供给的同比增长速度并没有同步的扩大,而今年以来的石油供给相对于2004年,同比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虽然仍保持一种正向的增长。2005年1月至2005年8月全球供给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 2.45%,3.32%,2.80%,4.04%,3.43%,2.17%,1.91%。环比增长速度为:-0.95%,0.36%,0.48%,0.47%,-0.35%,0.24%,0.83%。而在如此高价格的条件下,并没有促使全球产能的有效增长,其原因:一方面是在目前的产能条件下,全球要进一步提升产能的技术条件不具备;其次,是全球某些产油区的政治不稳定和自然灾害阻碍了全球产能的进一步提高。从未来短期趋势来看,由于进一步提升石油产能的技术条件和地区政治的不稳定(如伊朗核问题和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等)在短期内均很难改变。

  图1 全球石油供应量的趋势图

     供需剩余增加油价上涨动能或将衰竭

  资料来源:Bloomberg数据库,华夏证券研究所

  图2 全球石油供应量的同比增长率

     供需剩余增加油价上涨动能或将衰竭

  资料来源:Bloomberg数据库,华夏证券研究所

  从需求方面来看,目前全世界需求水平为每天 83.9 百万桶,1998年11月全球的石油平均日需求量为74.5百万桶/天,其间需求增长12.6%。1998年11月以来两次石油价格同比增长最快的过程中,石油需求的同比增长速度并没有同步的扩大,相反近期时间段的石油需求的同比增长却出现了下滑。2005年1月至2005年8月全球需求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0.72%,4.64%,6.27%,0,–1.21%,1.82%,0.96%。环比增长速度为:-3.69%,2.63%,-1.05%,-2.71%,-1.33%,2.95%,0.12%。而同期价格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5.84%,43.11%,54.92%,33.01%,30.31%,52.50%,38.29%,63.68%。从中不难看出今年以来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并不是现在的需求拉动促使的,而是前期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引起的滞后效应。

  图3 全球石油需求量的趋势图

    供需剩余增加油价上涨动能或将衰竭

  资料来源:Bloomberg数据库,华夏证券研究所

  图4 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同比增长率

     供需剩余增加油价上涨动能或将衰竭

  资料来源:Bloomberg数据库,华夏证券研究所

  供求的失衡通常是商品价格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但我们通过对今年以来的供需分析并没有得出同样的结论。图5显示了供给与需求缺口的变化情况,该剩余(或缺口)表示的是供给减去需求的缺口。从图5不难发现今年以来石油价格的上涨与供需缺口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今年以来存在明显的供给剩余,1月份至7月份的供给剩余(或缺口)分别为0.2百万桶/天、-1.7百万桶/天、-0.4百万桶/天、2.3百万桶/天、3.1百万桶/天、0.9百万桶/天、1.5百万桶/天,但价格却一直攀升。今年出现这种情况是是否因为一直以来供需剩余(或缺口)与石油价格之间就不存在相关性或者相关性本身就不强?

  图5 全球石油供给与需求的剩余(或缺口)

     供需剩余增加油价上涨动能或将衰竭

  资料来源:Bloomberg数据库,华夏证券研究所

  从以前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石油供需剩余与石油价格同比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那为何今年以来供需剩余的扩大,石油价格反而出现不断增长?这种传导的机制是否出现了变化?为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传导效应,我们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其进行分析。从图2和图3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石油价格同比增长率对供需剩余在短期内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在滞后期的2个月达到最大值,之后影响力逐步缩小,在之后第7个月几乎趋近于零。但供需剩余对石油价格同比增长率的影响力是一种长期的冲击,在滞后期的第2个月,供给剩余的增加相反会促进价格同比增长,在滞后第5个月对价格同比增长率的冲击达到最大,之后逐步缩小,在滞后30个月之后逐步趋近于零。

  这种滞后期的存在为我们找到了本轮石油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依据。在2002年8至2004年4月之间曾经出现过严重的石油供需缺口,之后2004年12月至2005年3 月又出现了石油供需缺口,由于冲击滞后的影响,前期的供需缺口导致了现在的石油价格同比增长速度的加快。同时,石油价格同比增长率的提高将促使供需剩余扩大,并且这种冲击在短期内就会发生效用。但这种冲击的作用并没有有效的提高石油的供给,而是有效的抑制了石油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抑制将减少全球的产能,降低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就短期而言,由于石油价格的上升,将有效的抑制石油需求,导致石油供需剩余的进一步扩大,石油供需剩余的扩大将导致未来石油价格的下滑。同时由于本轮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的石油供需剩余的扩大不是由于石油供给的同步增长较快,而仅仅是通过总需求的有效抑制,这样会延缓供需剩余扩大的程度和时间,也即会扩大石油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自2005年4月以来全球石油供需剩余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这就决定了石油价格上涨的动能已经衰竭,将逐步走入下滑的通道。

  2)美元贬值推波助澜,但非油价上涨主因

  由于石油交易主要是以美元支付,假若石油价格上涨的幅度与美元贬值的幅度完全相同,那么石油的价格对世界其它非盯住美元汇率的国家来说仍然是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从月度数据来看,自2002年元月美元汇率指数达到120.21以来,美元汇率就一直贬值,到2004年12月底到美元汇率指数仅为80.85,贬值幅度达32.7%,而此期间石油价格从19.48美元/桶增长到了43.45美元/桶,期间增长幅度为1.23倍,扣除美元贬值的影响,期间石油价格增长了90.26%。尽管到2005年8月美元汇率指数出现回升,达到87.58。但以2002年元月为基期美元汇率指数贬值幅度为27.14%,期间石油价格增长幅度为2.54倍,石油价格实际增长幅度为2.26倍。假若以本轮石油远期交割价格最低点1998年11月作为基期,那么美元却处于一个升值期,当时的美元汇率指数为96.2,与2005年8月的87.58相比,期间升值8.96%,那么自1998年11月以来本轮石油价格的实际增长率为523.40%。图1准确的显示了石油价格扣除美元贬值幅度之后的实际同比增长幅度。从图6可以看出,从2002年5月以来,石油价格的实际同比增长率就一直处于相对高位。所以我们认为本轮石油价格的上涨过程中,美元贬值仅仅是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不构成本轮石油价格上涨的动因。

  图6 扣除美元因素后1个月远期交割的石油价格同比增长率

    供需剩余增加油价上涨动能或将衰竭

  资料来源:Bloomberg数据库,华夏证券研究所

  由于美国经济使美元还难以复原,美元的弱势会继续对石油价格维持高位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两个失衡——经常帐户和储蓄投资的缺口的弥补,美元将振荡上行。

  3)投机资金“火上加油”

  在纽约期货市场上,还“活跃”着另一股力量,即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跨国公司等组成的投机资金。据国外媒体透露,目前至少有50家对冲基金染指石油期货交易,所持头寸已接近交易总量的15%,这对当前的石油市场无异于“火上加油”。由于当前石油定价机制主要由石油期货价格决定,这就使在一定条件下,投机资金与石油交易商因为利益一致形成某种“合谋”成为可能,石油期货价格的上涨,会使多头的投机资金和交易商双双获利。

  去年以来俄罗斯的尤尼斯事件、伊朗选举、委内瑞拉事件、沙特国王逝世、美国油井起火、伊朗恢复浓缩铀工作、伊拉克国内不稳定以及近期的“卡特里娜”飓风,均为投机资金提供了很好的炒作“题材”,这也成为油价迅速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投机资金炒作的 “概念”、“题材”必须有“基本面分析”的配合,并且他们并不能在中长期趋势上决定石油价格的走向,他们只能在“基本面”有机可乘时,对石油价格的变化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自1998年以来石油价格的高涨的原因:前一阶段1999年至2000年石油价格的高涨是由于石油供给的大幅度下滑造成的;而本阶段2003年以来石油价格高涨的原因是由于这期间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供给和需求均出现了快速增长,但由于前期需求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供给的增长幅度,由于传导过程中时滞的作用和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不能促使产能进步迅速扩大,以及美元贬值和投机资金的推波助澜,导致今年以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由于短期内全球石油产能不能迅速扩大,那么扩大供需剩余来平抑石油价格就只能通过抑制全球的石油消费需求促使石油价格的回归,在消费结构没有转变的情况下,抑制石油的消费需求就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减速,甚至衰退,石油价格在短期内上涨得越高,经济减速的速度就越快,未来石油价格的跌幅就越大。

  2、油价即将走入下行通道,新的均衡价格有望诞生

  我们分析供需剩余(或缺口)时发现,2005年4月份开始石油的供给与需求的剩余已经产生,并且一直在延续,同时我们在进行脉冲分析时发现,石油供给与需求的剩余(或缺口)对石油价格影响的时滞5个月之后影响最大,以此时间推算,并且在国际能源署、美国、德国和日本动用石油储备这一外力因素的刺激下,我们认为国际石油价格在短期内尽管会有所振荡,但在9月份和10月份之间石油价格进一步冲击70美元/桶的可能性很小,石油价格已经进入下滑通道。既然已经走入下行通道,那么它将跌到什么样的价格水平才是一个均衡价格?它的长期走势如何?

  前面我们分析影响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的时候得出,是石油供给与需求的剩余(或缺口)决定了石油价格的走势,美元贬值和投机资金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要判断石油的市场均衡价格,理应从石油的短期和长期的供给和消费需求入手进行分析,而石油价格对石油的供给和消费需求起到一种“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价格上涨就会抑制需求,同时会促进供给,即便由于生产能力和资源稀缺导致价格上涨不能促使生产增加,但它同样会通过对有效需求的抑制而使价格保持在一个均衡的水平。

  从石油生产供给来看,目前石油生产对于美洲地区来说处于一种缓慢上行的状态,从1990年至2004年仅增长了11.08%,欧洲和非洲的增长速度较快,从1990年至2004年分别增长了40.27%和52.71%,亚洲地区增长最为迅速,其间增长了6.43倍。从石油生产的国家分布来看,目前十个主要产油国家生产了全球61%的石油,其中沙特、美国和俄罗斯的生产量分别占了全球的12%、11%和10%。生产相对集中的状况会加大了石油波动的风险,特别是这三个国家任何的政治变动或其它不可预测事件均会影响到世界油价的波动。从中长期性来看,全球前十大石油生产国家除伊朗还由于核问题存在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因素之外,其它国家均相对稳定,这也就保证了石油供给在中长期内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2004年底世界已经探明的石油存储量为11886亿桶,按照目前每天的供给生产量来计算,可供世界开发38年,从1980年至2004年间探明的石油存储量增长了82.32%,其中OPEC,这期间增长了1.05倍。从石油存储量的分布来看,目前中东地区的存储量占了全世界的61.74%,其次是欧亚地区、前苏联地区和非洲分别占全球存储量有11.71%、10.16%和9.44%,并且从增长速度来看,也是这四个地区的增长速度较为迅速,从1980年至2004年间分别增长了102.76%、56.41%、91.75%和103.45%。尽管从目前的石油储备来看,静态估算仅能用38年,并且石油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但我们认为近百年之内担心石油资源会枯竭是杞人忧天的事情。因为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未探明储量的发现也会随之加速,况且对非洲和深海石油探测的空间还相当之大。

  影响石油有效供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石油的产品成本和开发生产的技术设施。目前石油的开发和生产成本占了石油产品成本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北美生产的石油产品,开发和生产成本占了75%左右,这种产品成本的高昂导致了这些地区生产能力不能完全有效的提高。OPEC成员国的生产成本和开发成本相对而言较小,依据IMF的统计,目前全球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增加5百万桶/天的生产能力,就能有效的减少50%的石油波动,但假若让OPEC增加这些生产能力则需要这些国家投入200亿美元,并且每年还要20亿美元的维护费用,这对OPEC成员国来说,显然比较高。

  从以上三个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构成石油生产量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石油的开发技术和生产技术,及其引发的产品成本。但当油价不断上升时,这些产品成本在石油价格中所占的比率相对而言就会减小,假若石油价格维持在48美元的均价,石油的产品成本仅占三分之一,石油生产的获利空间就已相当大,足已有动力去增加石油的产量。对于那些依赖石油进口的非-OPEC国家而言,石油价格的高企就会促使他们加大对石油生产的投入,减少对进口品的依赖。根据国外专家测算,尽管不同的国家之间对石油价格的弹性系数不同,但非-OPEC国家的石油供给对石油价格的弹性系数变化的平均值在0.15至0.58之间(Gately, 2004)。以此推算,假若明年维持45美元的均价,那么非-OPEC国家的石油供给可以达到51百万桶/天,即便目前OPEC不增加产量,以目前的37百万桶/天计算,明年的石油平均产量也可达到88百万桶/天。石油价格的上涨对OPEC成员国来说也会加大其生产量,据国际能源专家测算,OPEC的石油产量在世界市场中所占的石油生产份额与其所获得收益呈倒“U”的形状,在所占份额达到41%-46%时收益最大化(Gately,2005)。所以对OPEC成员国来说仍有进一步增加产量的动机。以此价格进行推算,我们认为明年石油供给维持在90百万桶/天的水平完全具备。就中长期而言,美国能源部(DoE)的生产供给预测为:非-OPEC国家,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别为56.0百万桶/天、63.2百万桶/天、69.0百万桶/天;OPEC国家,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别为33百万桶/天-36百万桶/天、56百万桶/天-60百万桶/天、61百万桶/天-74百万桶/天。

  从消费需求来看,目前全球的石油消费量为80.76百万桶/天,比1980年的60.04百万桶/天的消费量增长了30.17%。从石油消费的地区分布来看,目前西方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的亚洲的石油消费量仍处于主导地位,目前美国、西欧、日本、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为:27.0%、27.4%、11.3%、6.6%和19.4%。从增长趋势来看,美国、西欧和日本从1980年至2004年分别增长20.25%、10.66%和7.15%,远低于OECD增长28.58%的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消费增长的平均水平。但这期间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其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长了2.78倍。

  但我们分析石油的消费结构时就会发现,在石油消费中,交通运输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48%,其中在OECD国家中,这一消费量的比重达到54%。交通运输的石油消费对石油的价格和人均收入相当敏感,依据IMF的测算,交通运输的石油消费对人均收入(以购买力平价进行折算,包含了石油价格的变化对石油消费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呈现一种非线性的特征,也就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变化他们之间的弹性系数也会加大或缩小。以此为基础,他们测算出在非-OECD国家中交通运输的石油消费对人均收入弹性系数达到0.85,在OECD国家为0.32。所以就长期而言,由于人均收入的提高,对石油的消费肯定会逐步加快,特别是对中国和印度这样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国家。国际能源组织(IEA)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全球长期的石油需求进行的预测结果为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别为92.0百万桶/天、113.5百万桶/天、138.5百万桶/天。就短期而言,石油的消费与石油价格之间也呈现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以近年来石油价格维持在11美元-35美元/桶的时间数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OECD国家,石油价格对石油消费的弹性系数为0.1,但当石油价上升到63美元/桶,这一价格弹性系数将上升到0.5,从中不难看出石油价格对石油消费超强的抑制。这一非线性的关系对于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快速发展的国家而且人均收入水平又出起飞阶段的国家而言,会进一步扩大,今年以来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了印度石油从3月份至7月份消费快速下降了13.4%。同时石油价格上涨对GDP增长减速的作用相当明显,以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数据进行测算,石油价格变动30%-40%,全球的GDP的增速变动0.5%-1%。在年初石油价格维持在40美元的时候,IMF就测算将导致全球经济下降0.7%-0.8%。由于石油价格对石油消费和对GDP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以今年的石油价格推算明年的GDP增速将至少下降1%-1.5%。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明年世界石油的消费将与今年基本上持平,维持在84百万桶/天-86百万桶/天的水平。

  尽管在短期内石油生产会由于“卡特里娜”飓风的影响而出现减产,但这种影响的持续时间有限。依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到明年全球石油的剩余生产能力将增加4百万桶/天-6百万桶/天。结合前面提到的IMF和Gately(2004)的石油供给需求测算模型,我们预测明年石油价格将下滑至最低40美元/桶左右,全年的石油均价将下降到47美元/桶左右。同时我们运用非线性预测技术对石油价格今年至明年的走势进行分析,发现这两者之间相当吻合。就中长期而言,结合前面国际能源组织(IEA)、美国能源部(DoE)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的石油生产供给和石油消费需求为基础,运用石油供给需求测算模型。我们认为中长期内石油价格将保持在35美元/桶-40美元/桶这一均价水平。

  二、中国经济对石油的依存状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石油消费增长强劲,2003年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从中国石油消费的表观消费量看,2004年中国消费石油的水平达到平均6.684百万桶/天,从中国近年来石油消费的增长来看,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长,从1980年至2005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了2.79倍,特别是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比2003年同比增长了15.42%。虽然随着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国对石油的消费呈现出不断起伏的特征,但自从1991年以来,中国对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放大,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03%。与此同时,中国石油的生产量却没有同比放大,1980年至2004年间中国石油的生产量仅增长了64.24%,年均增长率仅为2.57%,特别是近年来石油生产量明显放慢,自1996年以来至2004年,石油生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12%。自1993年以后中国的石油生产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的石油消费,从而成为净进口国。生产量增长率没有有效放大,这与中国目前的石油探测储量也很有关系,1980年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为205亿桶,而目前仅为171亿桶,从当时占世界石油储存的3.1%下降到2004年的1.4%。

  中国成为净进口国之后,对石油的贸易依存度就不断加大,从2003年的36%上升到2004年的42%。石油进出口的比重占整个外贸的比重也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占世界石油贸易的比重也在不断攀升。在总比重上升的过程中,出口比重却处于一种下滑的状态,从2001年6月2.70%下降到2005年6月的2.50%,这一比例会由于近期国家限制石油出口进一步下降。进口比重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已经从2001年6月的8.54%上升为现在10%左右。从2002年元月至2005年6月,石油的进口额增长5.3倍,其中同比增长速度最快时达到150.88%。但这种增长额的上涨大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石油价格的上涨,从中国石油进口的增长量来看,自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之后,同比进口增长速度出现了一定的下滑,2005年还出现一定的负增长。中国本轮石油进口需求增长从2002年10月开始启动,对比全球石油价格同比增长趋势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石油进口量开始显著增长时,全球的石油价格已经在2002年元月份就已经开始上涨,在中国石油进口需求量同比增长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下滑时,全球的石油价格却仍然不断创出新高。因此我们认为那种把此轮石油价格的高涨的原因过分的归于中国进口需求量的上涨是没有根据的。

  三、国际油价高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尽管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创出新高,但由于中国的石油价格一直由国家定价,国家为避免石油价格的过度波动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对石油价格进行了平稳处理,从而国内油价的涨幅并没有像世界市场那样激烈,出现了油价倒挂的现象。虽然这种平稳化处理避免了国家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但并不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就置身于世界石油价格体系之外而没有受到任何冲击。为探讨这种冲击,本文曾采用计量分析来探讨石油价格的波动与中国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与中国的国民收入及居民消费增长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也即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国民收入及居民消费有一种促进作用。而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与中国的投资增长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的关系,也即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投资有一种抑制作用。这能很好的解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石油价格进行管制的现实,即中国政府在调控石油价格时具有一种时滞性,当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到高位的时候,国内石油价格才开始调价,而国际石油价格下滑程度很严重的时候,国内油价却还维持在高位运行,从而形成油价倒挂。

  为了分析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动对中国国民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冲击作用,我们采用脉冲效应函数进行分析,世界石油价格对国民收入、消费和投资的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

  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国民收入的冲击出现一种振荡的过程,波动产生后的滞后2期出现了一种正向的冲击,之后第3期有出现反向的冲击,之后又恢复到正向冲击,然后一直到第12期这种冲击作用消失。这说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中国国民收入的冲击作用是一个经历反复振荡然后趋于稳定的过程。

  石油价格波动对消费的冲击作用出现一定的波动,但这种冲击主要是正向的冲击作用,虽然在第3期出现了小幅度的负面冲击,但之后又转向正向冲击,并且这种冲击一直得到延续,没有出现收敛的迹象。这说明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消费的影响是长期,这种长期影响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价格的变化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从这个角度看,石油价格的变动能改变消费者对能源消费的消费习惯,所以要改变目前能源耗费严重的现状,最直接和最佳的办法就是进行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石油价格对投资的影响也呈现一种振荡的过程,不过这种冲击振荡的时间很短,在滞后第4期这种冲击就趋近于零。从冲击幅度来看,第3期负向的冲击幅度要大于第2期正向的冲击幅度,这说明就总体而言石油价格变动对投资的冲击作用是负向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消费的冲击是长期的,对国民收入是中期的,而对投资的冲击却是短期的。

  图7石油价格变动对GDP的冲击 

供需剩余增加油价上涨动能或将衰竭

     图8石油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冲击

供需剩余增加油价上涨动能或将衰竭

  图9 石油价格变动对投资的冲击

 

供需剩余增加油价上涨动能或将衰竭

  四、中国石油市场战略改革的政策取向

  要减少石油对一国经济的冲击,并不是通过对价格的管制就可以达到目的,相反这种管制会由于石油价格传导链的断裂,误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不利于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不利于石油资源的最优配置,当国际油价发生持续性的价格波动时,这种管制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加大对经济的破坏力。我们认为下一阶段国家将从三个方面对石油战略进行改革:

  1、加大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相对于石油价格而言,一国石油供给的保证对一国经济和安全更为重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对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说,石油价格所带来的冲击是短暂的,但石油供给的缺乏保证却会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的衰退,甚至瘫痪。一个国家要做到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减少石油供给对一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冲击,就必须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储备能力。中国目前石油系统内部石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1.6天,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石油战略储备明显不足,目前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58天的进口量,日本为160天,德国达到127天。以至中国对石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持续性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们将比较被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未来石油得进口数量将不断增加,进口石油资源的安全问题将日益严重。因此作为全球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下一阶段加大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将是中国下一阶段进行能源战略改革的重点。

  2、逐步放开石油价格和打破石油行业垄断

  石油价格由于管制而出现倒挂,产生最直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前面模型分析得出消费与国际石油价格之间出现正相关,产生的原因正是石油价格管制造成的。这种管制不利于调节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从而失去了利用价格来抑制有效需求这一有利的经济杠杆。同时国内的石油生产商也会由于这种石油价格倒挂的现象降低生产的积极性,或者生产的石油更愿意出口到国际市场上销售,从而会加剧国内市场上石油供给和需求的失衡,扭曲国内能源资源的有效配置,妨碍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所造成的风险,由于价格管制并没传递到消费者,均由石油进口企业承担。这种风险的过度集中,不利于发挥石油进口企业的灵活性和积极性,产生的后果就是黑市猖獗和走私严重。

  在目前中国石油市场上,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垄断优势地位相当明显,在原油市场,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别控制了22%和65%的市场份额;在成品油市场,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7%和38%。对于石油的进口,中国拥有进口专营权的企业也只有4家(中石油、中石化、中化、中海油),其他依赖配额生存的小规模进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份额。在销售环节上,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强调上下游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垄断集团的一体化战略和垄断集团的过于集中,它们就可通过“合谋”和关联交易,压制新进入该行业的竞争者,妨碍了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在石油价格高企的时候进行石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和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改革,对国家和对消费者而言成本均很大,大部分改革成本均由国家和广大消费者承担,而石油企业可以坐收渔利。而在石油价格低迷的时候进行石油价格市场化改革,那么改革的成本均由石油企业承担。两者权衡,我们认为随着石油价格将进一步回落,将是进行石油价格市场化改革较好的时机,改革的成本由各方承担,国家将利用这一时机进行市场化改革和国家战略储备体系的改革。

  3、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在分析石油的消费结构时我们发现,交通运输的石油消费量在整个石油消费中占重要比例,这一比例对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工业化国家而言更高。就目前中国而言,经济处于快步发展的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力将逐步增强,对私车的消费将不断提高。其结果就是交通运输的石油消费量在整个石油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引导整个石油消费的升级,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将更显突出。要有效的减少这种对石油的消费,更进一步的节约能源,我们认为应更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减少居民对私车的消费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