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日07:42 证券时报

  港股还值不值得投资?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出路在哪里?新浪港股发起“港股还有没有吸引力”大讨论,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欢迎关注港股、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士,一起为港股建言献策,共谋港股市场的明天。来稿请至hkstock_biz@sina.cn

  作者:余胜良

  假若这个案例被效仿,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比如,竞争对手可以利用这种做法构陷对手。

  万科和它的两个小股东10月9日上午在深圳盐田庭前会议上相见,万科称对方不具备诉讼利益,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前一段时间,万科还要它的小股东先拿出14亿元保证金,才能法院见。

  关于这个话题分析已多,乍一看万科是在耍流氓,利用自己体量大优势,让小股东玩不起。

  指责万科的是主流,因为人们总愿意同情弱者,法律其实也向弱者倾斜,交通责任就是典型一例,行人违反交通规则在先,也会让车主承担责任。

  法律援助,就是让打不起官司的穷人,也能在法庭上和对方一争究竟,接受正义天平裁量,而不是一开始就倒在法庭之外,失去为自身争取利益的机会。

  这也是人类积攒下来的文明之一,让当事人能有机会开口,而不管这个人名声财富能力如何。假若万科的两个小股东因为财力问题,无法为自己的利益诉求,就意味着未来某一天,有些大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彻底不将小股东放在眼里。

  这样一想,万科这种做法还真是欺人太甚,隐患重重。

  但在我内心中,还有另一种念头纠缠不止,这个想法可以用法律正当性来辩护,另一个理由则非常功利,那就是以损失和收益来权衡——这种价值观不那么伟光正,常常会被人在媒体上围剿,暗地里又被遵循。

  本案例中,两个小股东认为万科董事会引入深圳地铁方案损害公司利益,董事会决策程序有问题,要求撤回方案。

  这里面有两个子问题:一个是该方案是否符合万科利益,另一个问题是两个小股东是否可以像这样自由地诉讼。

  万科认为该方案会让万科赚200多亿元,以后还会拿到更多的优质项目。深圳地铁入主万科注入的是地铁沿线土地物业资产,深圳土地金贵,价格不菲很正常,业内专家也说这个价格不贵。

  地产注入和企业股权资产注入不同,前者作为不动产,市场价格很透明,按公允价格注入即可,即使不盈利也不是坑害上市公司,A股也有公司注入实物资产,后者讲的是盈利能力,没盈利前景很难卖出去。

  小股东有自己的看法很正常,一群人在一起观点还可以不一样,万科是一家公众公司,单个股东的利益和公司整体的利益并不一致,和其他股东的利益也不一致,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纠纷。

  小股东试图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个也正常,但是有一个问题,中外诉讼周期都很长,一个案件判下来可能要一年,一审之外还有二审。

  有诉讼还在进行,资产注入就没法进行,一旦诉讼获胜,董事会就要撤回决议,资产注入的基础就不在了,筹划一个资产注入也需要几个月时间,投入物力财力,关键时节很轻易就被一个诉讼搅黄。上市公司牵涉的有些诉讼,大股东会兜底,但是这样的诉讼造成的结果,谁也兜不了底。

  两个股东不到50万元的持股成本,即使损失也不会太大,另一边是沉默的大多数,损失就是数百亿,这中间的利益究竟怎么平衡?

  当然对上述一段也可以有另一种观点:两个小股东获胜,沉默的大多数也跟着挽回损失,就跟电影一样,铁血英雄单枪匹马,救民众于水深火热。

  那这里就要借助这样一个推理:上市公司董事会所做决定可以看做受全体股东所托做出的决策,董事会决定是否可靠,要经股东大会检验,而不是被个别小股东左右。

  小股东诉讼要求撤回董事会决定,这种案例在资本市场是非常少见的。

  假若这个案例被效仿,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比如,竞争对手可以利用这种做法构陷对手。有人想趁机渔利,或者有其他打算,都可以发起诉讼。假若自己出面不方便,还可以隐身幕后借助马甲。

  只需要买上一手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可以开启诉讼之路了。付出成本太小,起到的作用太大。如何对待?这真是一个揪心的问题。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刘耀东

相关阅读

房地产降温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

在当前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中,房地产可能是极少数安全、稳定且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而限购政策带来的楼市可预期的降温,极大降低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一线城市更应拥抱分享经济

一线大城市的地方政府对于网约车的政策代表了对于分享经济的态度,也是其他地方政府将会采取何种态度和政策的风向标。限车门槛已经不低,勉强可以接受,限车又限人的政策风险是网约车这一分享经济业态的不可承受之重。

滴滴的尴尬背后是政企关系失衡

市场型企业的大量出现意味着税收征缴、统计监测、货币发行等传统上由政府进行的事务也需要作出调整和改革。市场型企业和政府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配合,最大限度地收获科技革命带来的红利,避免福利损失。

政府为啥不忍心对楼市下狠手

过去几年的经验再次证明,楼市泡沫固然带来种种问题,但离开房地产市场的稳增长也是难上加难。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爱恨交加、左右为难的心态,导致它们很难对楼市祭出重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