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7日18:10 新浪港股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是港股市场最近的真实写照。

  自中概股回归遇冷后,中资港股回归A股在最近半年里又被炒出了一个小高潮。仅仅最近一个月,就又有四家中资港股宣布私有化(万达商业TCL通讯,奥普照明,匹克体育),而在港上市的五家中资城商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重庆银行盛京银行锦州银行),也已经全部宣布进入H+A队伍。多间H股上市公司或是集中申请A股挂牌,或是分拆业务买壳到A股上市,当然也像万达这样直接准备私有化退市的。

  而在一批人大举回归A股,“唱衰香港”之声不绝于耳时,中资企业赴港上市的需求却依然十分火热。平安证券、中国邮储银行、中信建投证券、招商证券、华润医药等一大批优质公司最近接连宣布来港上市计划,连曾经很希望让蚂蚁金服在A股上市的马云爸爸,最近也在活动中公开表示“希望蚂蚁金服赴港上市”。为什么港股市场被有些人说的如此不堪,却依然展现出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如果对比内地香港两地上市的优劣,就很容易理解两股热潮分别涌向何处了。

  A股上市的优势主要在估值方面,相似的公司在A股的市盈率可能是港股的两倍甚至更高,这对于任何想要上市的公司都有极高的吸引力。中资港股掀起“回归A股”热潮,究其原因是这些公司市盈率低迷,希望回归A股以吸引更多资金,甚至不惜付出高溢价解绑。比如万达商业上市以来,股价长期低于招股价,是次私有化作价52.8元,较招股价高出10%。为筹备私有化资金,万达还向中金公司招商银行贷款307亿港元,若回归失败还将付出约70亿港元利息。难道真的是香港市场已经没落了,满足不了企业的胃口?

  A股估值固然高,但是香港市场解决中资公司的一大痛点是其上市有一套明确规范的程序,不会受到政策和市场的影响而导致极大的不确定性。香港通常在6到12个月的时间内就可以上市,而内地动辄就要排队等候多年。实际上万达就是被A股的长队给“逼”到香港的。上市时间更短,既有利于企业能较竞争者更快的上市并利用上市后各种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也有利于公司更好把握上市时间,规避行情场风险。

  而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香港上市公司较内地公司能更灵活的运用股票作为并购工具来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港上市公司运用股票作为并购工具的作法比较普遍,并且是市场化运作,无需行政审批;同时香港市场上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IPO七到八成都会被机构投资者买走,公司因此可以获得更多国际投资银行关注的机会,获得更多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认同,也有利于提升公司形象。

  另外,港股市场除了IPO高度市场化外,上市公司再融资(供股,配股,债转股等)审批程序也相对宽松,港股公司再融资方案被交易所否定的情形也很少见。简单来说,上市公司只要抛出再融资方案,投资者对融资项目认可且愿意掏钱,再融资就能顺利进行。不过由于港股公司再融资相对容易且费时较短,这也给投资者埋下了诸多“地雷”。相比之下,A股上市公司想通过配股进行再融资,其难度更大。一方面,配股方案必须要经过股东大会的审议通过,同时配股募集资金项目还要受到证监会的严格审查;另一方面,配股方案最终拿到证监会批文可以实施时,可能已经过大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其实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完全放弃H股的想法。选择在A股和港股两地上市,不仅更加利于公司股票的价值发现功能,还利于打造双平台的融资渠道。

  如果明白两地上市的优劣,事情就显得没那么矛盾了。更何况“太阳之下无新事”,H故回归久已有之,例如早在2012年的浙江世宝洛阳钼业东江环保,以及之前分拆子业务的神州数码都是先例,各位大可不必为某些“热潮”大惊小怪。目前近百家AH公司,大多数都是先发行的H股,然后再回去A股,毕竟A股估值常年超过港股。在企业的角度看来,从高估值市场引入增量资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既能解决资本饥渴,又能享受香港市场独特的优势,所谓“弃港回A”只不过是各取所需。企业享受不同市场的优势资源,更是为长远发展和国际化锦上添花。

责任编辑:王琳琳

相关阅读

房地产是一个泡沫但现在不能破

基建投资不可持续,工业投资也在萎缩,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房地产投资。我并不否认目前房地产是一个泡沫,但如果现在房地产出现重大问题,将对中国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需要警惕

尽管我们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还是要客观理性分析,要重视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的问题,也要关注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传统金融业态和新型金融业务风险交叉传染的问题。

为什么说百度金融挖到宝了

如何把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金融业结合起来,需要一个高手,这个高手既要懂得互联网,也要懂得金融运作的逻辑和模式,还要能够管理金融风险,从这一点来说,张旭阳是最佳人眩

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变化将翻天覆地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结构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个理由是,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非常高,远超过我们的邻国越南等国家;第二个理由是,劳动力成本的改变和需求的改变会引发一系列的改变,我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

0